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B(含答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B(含答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5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B)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中的S天体的冰盖下有一片咸水海洋,液态水含量超过地球。S、Y围绕木星旋转,S天体的自转周期为7天。读图,完成第1~2题。
1.Y天体是(  )
A.恒星 B.星云
C.行星 D.卫星
2.关于S天体,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表层平均温度低的原因是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B.冰盖下面有海洋是因为其自转、公转的周期适中
C.存在液态水可能为生命的进化发展提供条件
D.木星为其表层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提供能量
某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
B.太阳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太阳风
D.耀斑和日珥
4.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地层中形成了不同的“遗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5~6题。
5.含鸟类化石的地层最早出现在(  )
A.中生代地层 B.前寒武纪地层
C.古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6.大量的铁矿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读气压分布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A、B、M、N四点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M B.N C.A D.B
8.关于图中M、N两点的叙述,一定错误的是(  )
A.M点的风速比N点大
B.N点的风速比M点大
C.M点的风向为偏西风
D.N点的风向为偏北风
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表示水循环环节),图2为某城市市区一角。读图,完成第9~10题。
图1
图2
9.图1中①③⑤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水汽输送、蒸发、降水
B.水汽输送、蒸发、地表径流、降水
C.降水、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
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10.图2中的水泥路面可能导致图1中水量减少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④ D.⑥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11~12题。 
1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生物
1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近年来,多肉植物风靡中国。右图中A地区(阴影部分)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植物大多叶小、肉厚,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该地区多肉植物的特征反映了当地(  )
A.高温多雨
B.四季分明
C.大部分时间气候干燥
D.降水充沛
16.该地区8、9月“百花盛开、生机再现”反映了当地(  )
A.晴天多,昼夜温差小
B.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
C.受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多
D.太阳直射,光照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52分)
17.(12分)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和中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3分)
(2)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1分)
A.高雄 B.成都
C.拉萨 D.北京
(3)岩石圈范围是    。(填字母)(1分)
(4)读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0~40千米高度处    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大气以    运动为主,适于飞机飞行。(3分)
(5)A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是        。简述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4分)
18.(14分)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图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B层大气的名称是      ;A层的直接热源是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填“递增”或“递减”)。(3分)
(2)图乙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并说明理由。(5分)
(3)下图所示的情景中,最易出现霜冻的是   图。(2分)
(4)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瓜果特别甜的原因。(4分)
19.(14分)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2021年夏季对该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    处。(1分)
(2)沿①—A—②一线,坡度变化特点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 (4分)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   村,说明你的理由。(4分)
(4)突然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3分)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2分)
20.(12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印度每年都会经历高温天气,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每年因高温住院,甚至死亡的人数很多。下图为新德里气温、降水资料图和新德里位置图。
(1)近年来新德里受到高温天气袭击的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试分析原因。(6分)
(2)针对高温天气印度政府和居民可采取哪些措施 (6分)
参考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B)
1.D 2.C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Y天体绕着木星旋转,应该是木星的卫星。第2题,S天体的自转周期为7天,自转周期长,S天体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其表面气温较低,A错误;由于S天体的表面温度较低,冰盖减少了水汽蒸发,是冰盖下海洋得以保存的原因,与其自转、公转周期没有关系,B错误;液态水是生命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存在液态水可能为生命进化发展提供条件,C正确;木星是行星,不会为S天体提供能量,D错误。
3.C 4.A 解析 第3题,图中太阳表面巨大的发光现象为耀斑,太阳表面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第4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5.A 6.A 解析 第5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鸟类最早出现在中生代,因此含有鸟类化石的地层最早出现在中生代。第6题,伴随着构造运动、海陆变迁、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7.D 8.A 解析 第7题,B处为低压,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都较强,使得昼夜温差较小。第8题,N点较M点等压线密集,N点的风速比M点大。
9.B 10.D 解析 第9题,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可知,图1中①到⑦分别表示水汽输送、降水、蒸发、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降水。第10题,水泥路面阻挡了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
11.D 12.C 第11题,读图可知,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江南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②显示的是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江南丘陵的景观特征。故选D。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
13.D 14.A 解析 第13题,据图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第1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般比较薄,②正确;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15.C 16.C 解析 第15题,“植物大多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气候干燥,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叶小;为了储存水分,肉厚。故选C。第16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因此降水是影响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结合该地区纬度位置可知,8、9月受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C正确。
17.解析 第(1)题,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2)题,一般在高海拔地区,地壳厚度较大。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故青藏高原地壳较厚。高雄位于台湾岛,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三地的平均海拔都低于青藏高原,故拉萨到莫霍面厚度最厚,地震波传播路程长,所花时间最长。故选C。第(3)题,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为岩石圈,对应图中的E和D。第(4)题,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臭氧含量在20~40千米高度处达到最大值。第(5)题,对流层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
答案 (1)大气圈(1分) 水圈(1分) 生物圈(1分)
(2)C(1分)
(3)E+D(1分)
(4)绘图略。(1分) 臭氧(1分) 平流(1分)
(5)地面辐射(1分) 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对流层。(3分)
18.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高度以及气温变化情况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第(2)题,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比晴天时高。故B表示阴天时的气温变化。第(3)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云层厚则其保温作用强,反之则弱,故晴天时昼夜温差大,早晨气温较低,容易出现霜冻。第(4)题,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气特点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植物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糖分积累。
答案 (1)平流层(1分) 地面长波辐射(1分) 递减(1分)
(2)B(3分)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2分)
(3)④(2分)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糖分积累。(4分)
19.解析 第(1)题,火情瞭望台需要建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一般选择在高海拔且受地形阻挡视线少的地区。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都属于山峰,海拔都相对较高,但③处海拔最高,受周围地形阻挡最少,且在图中相对位于中部地区,观测范围最大,所
以最佳的位置应选在③处。第(2)题,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①处附近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A处附近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过了A处之后,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坡度变陡,所以沿①—A—②一线,坡度呈陡—缓—陡的变化。第(3)题,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F村,主要原因是根据等高线判断,F村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第(4)题,a处为河流附近,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在森林中迷路,最好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第(5)题,本次野外考察的时间在夏季,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是因为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答案 (1)③(1分)
(2)呈陡—缓—陡的变化 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4分)
(3)F 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4分)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3分)
(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2分)
20.解析 第(1)题,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结合印度人口、城市发展及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第(2)题,从制订预案、加强监测和预报、保障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保障电力供应及做好医护工作等方面说明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从减少外出、备齐防暑设备和用品、采取纳凉和降温等措施方面说明居民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植被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少。(6分)
(2)政府:制订预案,做好监测,提前预报;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电力供应;医院做好病人接待和治疗工作。居民:每天的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准备好饮用水、药品等,防止中暑;有条件的可到山区避暑或到河湖区纳凉;通过空调、电扇等设备防暑降温。(每个角度各答两点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