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A(含答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A(含答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7 11: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A)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读图,完成第1~2题。
1.蓝巨星属于(  )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差 ②宇宙环境不安全 ③无大气层存在 ④温度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河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
4.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到④逐渐变粗
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
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
5.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对下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深
B.从上游到下游,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C.图中的水体一定是海洋
D.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第6~7题。
6.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地球内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7.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下图所示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曲线(  )
A.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B.②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D.④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9.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云层厚度 B.地势高低
C.植被状况 D.纬度高低
10.近50年来,曲线④在高纬度地区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因素是(  )
A.云量增加 B.环境污染
C.全球气候变暖 D.人口增加
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读壶穴景观图,完成第11~12题。
11.壶穴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12.下列地貌类型与壶穴成因相似的是(  )
A.冲积扇 B.戈壁荒滩
C.黄土沟谷 D.沙丘沙垄
13.下图为某地用3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程简图。评价过程中,可以(  )
①利用RS获取植被覆盖信息 ②利用GNSS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 ③借助GIS进行数据图层管理 ④通过RS输出生态环境质量专题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
B.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影响不大
C.气候和地形是土壤发育中比较稳定的因素
D.土壤剖面是指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16.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52分)
17.(14分)读某滨海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A表示    辐射,B表示云层的反射作用,C表示    辐射,D表示     辐射。(6分)
(2)与晴天相比,分析图中云层对该地昼夜温差的影响。(4分)
(3)图中工厂右侧紧临大海,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的影响,指出工厂烟尘飘向画法错误的是“昼”还是“夜”,并分析原因。(4分) 
18.(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因其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效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树体一般高0.3—0.5米,可耐-35℃低温,但在极端天气下,当地可能会出现超低温,果农经常人工堆雪覆盖以防冻害。图1、图2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和山顶气温日变化。
图1
图2
(1)据图指出山谷和山顶冬、夏季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4分)
(2)说明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的原因。(3分) 
(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3分)
(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3分)
19.(12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2)说出为防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6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到0℃以上的相对于农作物的低温而造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到0℃以下造成的冻害两大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 1954—2008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3分)
(2)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3分)
(3)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7分)
参考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A)
1.B 2.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知,蓝巨星能自身发光、发热,属于恒星,B对。第2题,蓝巨星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光照条件更好,①错。蓝巨星有时吞噬行星,行星宇宙环境不安全,②对。不能判断行星无大气层存在,③错。蓝巨星温度过高,核反应速率较大,导致周围行星的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生存,④对。D对。
3.B 4.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或者西南—东北,根据河流中的堆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堆积岸,西北为侵蚀岸,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侵蚀右岸,泥沙堆积在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选B。第4题,读图并结合第3题分析可知,东南岸为河流堆积一侧,图中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向下侵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错。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错。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晚,C对。图中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故选C。
5.B 解析 根据“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可知,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A错;从上游到下游,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B对;河流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小,没有推动冲积物由高处向低处的动力,所以扇三角洲一般不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C、D错。
6.A 7.D 解析 第6题,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在莫霍面下,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横波在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在古登堡面以下波速突然下降。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地球内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7题,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在古登堡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8.A 9.D 10.C 解析 第8题,图中曲线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没有受到大气削弱,能量最强,A对。曲线②表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B错。曲线③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两极地区反射较多,C错。曲线④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D错。第9题,曲线②表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纬度高低。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D对。第10题,近50年来,曲线④在高纬度地区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反射太阳辐射减少,C对。
11.B 12.C 解析 第11题,河水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到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壶穴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B对。第12题,四个选项中的地貌类型与壶穴成因相似的是黄土沟谷,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对。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错。戈壁荒滩是风化作用形成的,B错。沙丘沙垄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错。
13.B
14.D 解析 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影响大;成土母质和地形是土壤发育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气候是土壤发育中的易变因素。故选D。
15.A 16.C 解析 第15题,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地表事物信息,土壤、岩层、地下水无法用遥感技术直接获取。第16题,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区位因素多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相联系,与居民点和岩层联系不大。
17.答案 (1)太阳(2分) 地面(2分) 大气逆(2分)
(2)与晴天相比,白天云层的反射、吸收、散射作用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较低。夜间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近地面气温相对较高。该地的昼夜温差相对于晴天时较小。(4分)
(3)昼。(1分)原因: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海面气温低,气压高。受热力环流的影响,风应从海洋吹向陆地。(3分)
18.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曲线,注意比较山顶与山谷气温的垂直差异、日较差的大小。图1示意冬季气温曲线,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图2示意夏季气温曲线,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第(2)题,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原因主要从温差、水分、热量、土壤等角度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山谷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山谷有水源,土壤湿润;山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第(3)题,主要分析山坡、山谷之间冬季热力环流的影响。应侧重分析夜晚山坡近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至山谷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另外,注意分析野生蓝莓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第(4)题,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降雪量大,且不易融化,当地蓝莓树体较矮,方便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人工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雪堆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从而减少了冻害发生。
答案 (1)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4分)
(2)山谷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山谷有水源,土壤湿润;山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分)
(3)夜晚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至山谷,下沉的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当地,对当地气候适应性强。(3分)
(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蓝莓植株较矮,方便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雪堆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3分)
19.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可以判断出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从自然环境分析,西部、北部多山地,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山区岩石较破碎,京津冀地区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所以多泥石流灾害。第(2)题,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答案 (1)分布特点:西部、北部山区。(2分)
自然原因:西部、北部多山地,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岩石较破碎;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4分)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等。(6分)
20.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分析,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在各地不同,表明冷冻灾害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少;我国南方冷冻灾害频次比北方多。第(2)题,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防范;从工程性防御措施分析,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从技术措施分析,培育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第(3)题,主要从受灾体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北方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当气温骤降到0℃时,造成危害较大;冬季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遭遇低温时,造成危害较大,而春秋季南方气温相对较高,难以形成冻害。
答案 (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多于北方。(3分)
(2)建立预警机制;培育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等。(3分)
(3)原因:北方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造成的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