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学习重点 1.认识汉语不同的色彩特点。2.理解掌握语言的色彩。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怎样才能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语言表达上的各种差异,包括语体差异、情感差异和形象差异,都属于语言的“色彩”差异。语言的色彩也是修辞的重要内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只有正确选用不同语体色彩、感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才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阅读“赤橙黄绿青蓝紫”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正确使用“色彩词”和“色彩义”?
答:
答案 表色彩(颜色)的词语中有些表示的只是色彩本身,还有些表示的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有些表示的是客观颜色的本义,还有些表示的则是色彩的引申义;有些色彩词是褒义的,还有些则是贬义的。准确地选用含有褒贬意义的词语,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的感情,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褒贬词语选择不当则会造成错误或误会。
2.如何理解语言也是有色彩的?
答:
答案 同样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色彩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和效果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因为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使语言活起来,所以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总是尽可能地选择能产生色、味、声、嗅、触等具体感受的词句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灵活地运用色彩词,会使文章富有更深刻的感染力和更生动的画面感。
3.如何理解“色彩”也是有“生命”的?
答:
答案 有些色彩词不是单纯描写颜色的,而是表达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色彩。从色彩词的客观存在发展而来的主观感受,使得色彩词好像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情感。
色彩词的引申意义及象征意义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等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作者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才能将其创造出来,读者也需要有深刻的感悟力才能真正体会。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这种色彩词要细细体味。
1.如何辨清词语的语体色彩?
答:
答案 语体色彩有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说明文体与文学作品用语的区别,新闻语体与一般书面语的区别等。辨清语体色彩要:(1)弄清语体特点。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词规范,多长句,表意严密,结构严谨;口语用于即兴交际的环境,用语灵活,多短句。(2)弄清适用情况。如通知、借条、请柬等,是程式化的书面语体,用于事务性、立法性文件等,具有明确性、简要性、规格性,有大量的专用词语(承蒙、兹因、欣悉、遵照、如下、任免、审核、特此通报、予以查处、值此……之际等),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很少使用渲染性的修辞格,风格趋于简洁、朴实、明快。科技新闻具有准确、严谨、简洁的特点,大量运用专业术语以及图表、符号、简称,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多用结构严谨的陈述句、复句以及关联词语等。公益广告、倡议书等要具有宣传鼓动性、严密的逻辑性,用词广泛、新词新语及时,句式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复句,修辞上多用渲染性的辞格,呈现严谨、庄重的风格。对联、短信等文艺作品的语体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
2.如何辨清词语的感彩?
答:
答案 词语的感彩有:①褒义色彩,如团结、鼓舞、爱护;②贬义色彩,如勾结、煽动、袒护;③中性色彩,如结合、鼓动、保护等。辨清词语的感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辨明褒贬。如: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它用在“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2)识别两可。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故而用“想入非非”。此外,这类熟语还有“灯红酒绿、苦心孤诣、拭目以待、左右逢源”等。(3)区别轻重。如: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句中“少数党员干部”虽然觉悟不高,但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这里用词过重了。(4)摆正谦敬。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辞,常用来称谢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称谢别人送来题赠的字画。句中误将其作为贺敬之辞。
3.如何辨清词语的形象色彩?
答:
答案 形象色彩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如视觉——明月、残月、新月等;听觉——空好音、千里莺啼、潮打空城等。辨清形象色彩要:(1)体会形象的特征和暗示。如“落叶”与“落木”,一则有水分,而枝繁叶茂;一则木叶落尽,枯干而黄;暗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氛围。李华《春行即兴》中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2)展开情景或处境的联想。如:蘩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雷雨》)这儿的“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如果不了解蘩漪在周家的处境,就很难理解到这层意思。(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鲁迅先生是用辛辣的笔法讽刺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清国留学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对我的热情款待。
C.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D.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答案 C
解析 A项“寒舍”是谦称,指自己的家,恰当。B项“贵校”是尊称对方,恰当。D项“双亲大人”是敬辞,称父母,恰当。C项“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不能称自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答案 D
解析 A项“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D项“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色彩义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这次世界杯足球赛,各个强队厉兵秣马、觊觎桂冠。
D.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
答案 A
解析 A项“耳提面命”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形容殷勤恳切地教诲。没有贬义。B项“染指”,典出《左传》,说的是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在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儿汤,尝尝滋味走了。后世用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运动员夺取金牌根本谈不上“非分”,所以B项错。同理C项“觊觎”意思是希望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也属于贬义词,与句子的感彩不符合。D项“天壤之别”,有褒有贬,在天上的是褒,在地下的是贬,而对这里的两种风格,显然不应有贬。
4.某校新成立一个文学社,取名为旭日文学社。现面向全校学生遴选一位文学爱好者担任社长。如果你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面试”,你将如何向负责遴选的老师申述自己的想法呢?请拟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话,要求语言连贯、得体。
答:
答案 (示例一)尊敬的各位老师,我想担任旭日文学社的社长。我想借助文学社把全校的文学爱好者集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学活动。我想追求的目标是:以文学的视角观察现实,以审美的态度感受生活,展现当代中学生张扬自我的个性特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使旭日文学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示例二)尊敬的各位老师,我想担任旭日文学社的社长。如果我担任了社长,我会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创办文学社手抄报,为同学们提供展示习作的平台。我还将积极地创造条件,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学报告会、佳作讨论会和师生对话会,开展文学郊游、社员联谊和社会采风等活动。我相信,有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支持和参与,旭日文学社一定会越办越好。
解析 本题是一道以申述意图为目的的口语交际题。这种题型有两个趋向:一是越来越凸显“生活化”的特点,形式多样化;二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题型一 语言表达要得体
例题1 (2013·安徽)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答案 (示例)①阿姨,您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
③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①处,后文路萍的语言提示①处的主要内容应是责问路萍闯红灯,但表达要委婉、得体。②处,根据下文“是不该跟着别人抢”,提示②处是关于抢红灯的话题,谈抢红灯的害处。③处,继续上文抢红灯的话题,结合后文“你讲的在理”说明此处应是遵守交通规则,不抢红灯的好处。
例题2 (2013·大纲全国)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答:
答案 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涉及用词错误、衔接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语言不得体。①“一位”含有尊敬之意,一般用于称呼别人,不用于自己。“一位”应改为“一个”。②“先生”一般不用来称呼自己,应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应改为“还”,才能与前面的“除了……之外”意思相符。④“因为”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转折关系,应改“因为”为“不过”。⑤“况且”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递进关系,应改“况且”为“而且”。
解题技巧 解答语言得体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②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③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用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详细等。
④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包括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题型二 正确使用书面语和口语
例题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国家预算中消费支出增加了,就应该相应地________积累,________基建,保持国民收入中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平衡。
②我们________村的时候,看见一位中年农民正跟不少人________第二天买化肥的________。
A.减 压 进 商谈 问题
B.减少 压缩 进 商量 事
C.减少 压缩 进入 商谈 问题
D.减 压 进入 商量 事
答案 B
解析 第①句有较强的书面语体色彩,选用双音词显得庄重、严肃些;第②句则是口语化,要用通俗明快的语言。答案B较好地注意到了这种语体色彩的不同。
例题2 下面是吐鲁番交河故城管理处为导游提供的解说词,有些地方不太适合导游讲解,请按简明、得体等要求,找出不妥处,并加以修改。
游客们,交河故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1961年国务院颁布),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也是古代西域车师前国的都城。全城像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如果走在城外,感觉就像走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故城进行参观吧。
(1)
(2)
(3)
答案 (1)解说词一般不用括号注释,且“颁布”所指不明。(2)“窥知”属于书面语,不易听清。(3)表达不简明,删除“进行”。
解题技巧 ①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性格修养。
②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③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④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⑤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1.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各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①植物学家说:
②历史学家说:
③美学家说:
答案 (示例)①植物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的样本。
②历史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物和悠久文化的象征。
③美学家说: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遒劲的风姿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身份、文化素养的不同,所说的话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2.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先生在“文化名人专访”直播间接受节目主持人采访。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主持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先生:主持人好!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名人”这个称呼。
主持人:先生太谦虚了。
余先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文化人。这个节目的意义,不在于访问了多少名人,而在于接纳了多少文化流浪者。
主持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先生: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但是如果为做这件事而觉得累,感到痛苦,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做了,毕竟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好的,我们一定会朝先生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答案 ①余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文化名人专访”
②虽然我也算得上很有名
③我觉得要做到先生所说的,很难啊
④健康、快乐地生活更重要(言之有理即可)
3.请看下面的这封邀请函,找出其中四处有语病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尊敬的先生/女士:
①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将于2013年10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②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我荣幸地邀请您参加这次会议。如您所知,③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将汇聚图书馆馆员、研究人员及专家学者④共同围绕大会主题——“城市发展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本次论坛会议上发表您的见解,⑥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就当今图书馆界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⑦请您务必在2013年5月12日之前提交您的论文题目。⑧请允许我再次感谢您为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取得成功所做的努力。⑨我们热切地期待您的到来。
上海图书馆馆长 吴建中
2013年4月22日
序号: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 删去“及专家学者” ④ “围绕”后加“与”
⑥ “同事”改为“同仁” ⑦ 删去“务必”
解析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改革方向,此类题型已逐渐倾向于对实用文体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语言表达和文体格式两个方面,所以对应用文的写作和修改训练不可掉以轻心。解答此类题型须注意的问题:一定要把握文体的格式,注意语言的得体。
4.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①我省西部②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本市各界③对震灾④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⑤活动,捐款累计⑥已逾100万元之巨⑦。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⑧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⑨到了灾区⑩。
答:
答案 ⑤⑥⑦⑧
解析 本着“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的原则筛选。
第六课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1.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C项能构成比喻。A项的“这几天”与“过节”;B项的“蔬菜”与“水果”;D项“老鼠”与“猫”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为C项。
2.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答案 C
解析 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项为最佳答案。
3.下列选项中,运用了借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D.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骋,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答案 D
解析 其余均为借代。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月升。
——用拟物的手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答案 B
解析 后一个“巴金”是中心语,指的是人而不是什么“风格和精神”。“风格和精神”是不能用“一个”来修饰。
5.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答案 B
解析 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无法与“轻快”作比较。
6.下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从迤逦的大道旁,从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B.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海面像一面明镜,它把正在晚妆的夕阳的脸庞映照得更加红艳可爱。
D.骤雨没有停,太阳又嬉戏地从云隙里投下一道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答案 A
解析 A项运用了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B、C、D三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7.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打印社广告:“不打不相识。”
②裘皮大衣厂广告:“该大衣唯一的缺点是,将使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线衣。”
③皮鞋油广告:“××牌皮鞋油,为足下添光。”
④儿童牙膏广告:“我叫小白兔,小朋友们喜欢我,请到百货商店来找我。”
A.反复 反衬 拟人 夸张
B.双关 反语 双关 拟人
C.双关 拟人 比喻 比喻
D.反复 反衬 拟人 比喻
答案 B
解析 注意双关在广告中的广泛应用。
8.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它绑在棍上,③。
A.①病儿 ②胡搅蛮缠 ③限制它的生长
B.①弃儿 ②胡搅蛮缠 ③约束它的行为
C.①病儿 ②胡乱缠绕 ③约束它的行为
D.①弃儿 ②胡乱缠绕 ③限制它的生长
答案 B
解析 ①从下文“自生自长”可得,②③用拟人手法更形象生动。
9.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面对生活,人们有着种种思考: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像行船,有顺流也有逆流。乐曲不断变奏,______,________,行船需要胆识。生活使强者充满自信,使弱者望而却步。
答案 (示例)生活像一坛陈酿 有醇香也有苦味 生活像登山 有胜景也有险境 陈酿值得品味 登山凭借毅力
解析 了解排比句式的特点,会运用比喻手法。
10.将下面的句子变为反问句。
过着一年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答:
答案 (示例)过着一年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难道不是吗?
解析 重点把握反问句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特点。
11.请用“风”“帆”“船”三物,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你的朋友发一条祝贺生日快乐的手机祝福短信。(60字以内)
答:
答案 (示例)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送着祝福的船,漂向永远幸福的你,轻轻地道一声:生日快乐!
解析 祝福语要感情诚挚,真切自然,运用修辞手法恰切。
12.仿照下面的句式,运用拟人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描写对象,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火,闪烁、跳跃、滑动、游移,只要有足够的氧,在任何时空中都能爆烈出辐射状的光芒,不断模拟自我,再现自我。
答:
答案 (示例)雪,飘舞、旋转、坠落、聚积,只要有适宜的低温,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凝结出原驰蜡象的壮景,不断强化自我,扩展自我。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运用及仿写能力。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句式一致,修辞相同。语句要通畅贴切,协调一致。
13.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很多同学开始写留言,表达对同窗好友的祝福。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祝福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积极健康,情意饱满。
示例:小小的贝壳里有大海的记忆,玲珑的珊瑚里有岩石的深情,美丽的蓓蕾里有岁月的气息,而我的心里只有永不消逝的你,这就是友情,祝你幸福快乐每一天!
答:
答案 (示例)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快乐连连,放一曲美妙的音乐祝你万事圆圆,画一个美满的圆圈祝你好运连连,送一束美丽的鲜花祝你诗意天天。
14.仿照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以自己任选的一个名词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与例句语意连贯。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答案 (示例)风在我们的脸颊上轻拂着,慈母一般。那感觉柔柔的,暖暖的,像春雨滋润大地,像甘露洒上心头。
解析 例句描绘了一种诗一般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仿写句要保持这种特点。例句第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第二句用了两个比喻。仿写时要先想到恰当的描写话题,再想贴切的喻体。要注意展开相似联想。“海”如此,“风、雨、水、叶、花”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词。
15.(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