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学习重点 1.学习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2.认识汉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为什么汉语和英语中对与“狗”有关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
答:
答案 不同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有很多差异,这正反映了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往往是贬义词,而英语中跟狗有关的则不然。
阅读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思考:以饮食文化为例,谈谈汉文化对汉语言有着怎样的影响。
答:
答案 汉语中常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来描写人物形象。这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常用跟“吃”有关的词写人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类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
第二类是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
第三类是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
跟“吃”有关的词语之所以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是因为这些词语的借代义或比喻义可以表现人的某方面特征。
总之,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1.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答:
答案 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语言是民族的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也支配着民族语言的特点。
(2)民族文化是语言的根,反过来,语言也承载着民族文化。
(3)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①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汉、英语中对亲属的称谓不同。汉语中的表亲关系非常明确,分得很细,这与民族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②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如“冰”“玉”在中国人眼中代表高尚和纯洁,而在外国人眼中则不然。
③在语言和表达上:中国人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外国人则没有。
2.汉语中常用的谦辞和敬辞有哪些?
答:
答案 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则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有人把谦敬词语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辞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等。
常见的敬辞有“贵”(如“贵庚”,称别人的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如“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
1.下列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产生不同民族语言差异的根源。
B.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民族语言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
D.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是表面的,其实质是一样的。
答案 D
解析 语言的差异,其实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2.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带有的文化内涵判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青梅竹马,形影不离。
B.222宿舍里的四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正当豆蔻年华。
C.他们两人同坐一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算是相敬如宾了。
D.误会消除了,夫妻俩又破镜重圆了。
答案 D
解析 A项“青梅竹马”只能用于说非亲的男女儿童。B项“豆蔻年华”用来形容女子十三四岁。C项“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 “荷花”是文人士大夫笔下吟咏不绝的意象,它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杜诗是借荷言志、抒情,“荷”之情,就是人之情,“人”“荷”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一个“恨”字点明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杨诗则表现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把“荷花”当做有生命、有灵魂的少女,文笔清新,摇曳多姿。
题型 识记并了解相关文化常识
例题 (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
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平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
答案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1.“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一位美国朋友对中国的一位青年妇女夸奖道。下面可能是中国青年妇女听到这样夸奖后的回答的一项是( )
A.谢谢,这件衣服是不错!
B.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C.谢谢,你真有眼光。
D.我很高兴,我的衣服能得到你的赏识。
答案 B
解析 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会让她抑制内心的高兴而表示谦虚。
2.下列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
答案 D
解析 应看对象而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万事如意。
B.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C.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答案 D
解析 “钧裁”是对上级或长辈的尊称。
4.(2013·福建)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答:
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①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②强调射箭者不能命中要从自身找原因。两个选段都是谈个人修养的。孔子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少抱怨别人,这样就能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强调不如别人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孟子说:“有仁德的人如同射箭:射箭者先端正姿势而后才射出;射出去而没有射中,不去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回过头来反躬自责罢了。”
第六课 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渗漏(lòu) 吐痰(tǔ)
曝光(bào) 令人咋舌(zé)
B.愧疚(jiù) 精髓(suí)
疮疤(chuānɡ) 以诚信(zài)
C.推搡(sǎnɡ) 饕餮(tāo)
媲美(pì) 外强中干(ɡàn)
D.蕴藉(yùn) 胸襟(jìn)
皎白(jiǎo) 以儆效尤(jǐnɡ)
答案 A
解析 B项“髓”应读“suǐ”。C项“干”应读“ɡān”。D项“襟”应读“jīn”。
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这些试题牵涉面广,很难一下定夺,切记心浮气躁,而应该冷静分析辩别。
B.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C.如果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引进几个人才也是杯水车薪,无计于事。
D.于成龙清政廉洁,久负胜名。他临摩古人碑帖,目的是陶冶性情。
答案 D
解析 A项“记”应为“忌”,“辩”应为“辨”。B项“急”应为“疾”。C项“计”应为“济”。D项“政”应为“正”,“胜”应为“盛”,“摩”应为“摹”。
3.(2012·江西)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看见好朋友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整,眼下买房要慎重。
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顿号、逗号、破折号、冒号的使用方法。B项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大陆同胞”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同一层并列,“台湾、香港、澳门”同一层并列,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C项把第一个破折号前的逗号去掉。“一个房地产商”是对“朋友”的解说,它的前面使用了破折号,就不用逗号了。D项把“心理异常”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冒号起总领下文的作用,只管到“有人认为”的观点结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昨天,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名义刊登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与此同时,为更广泛地征求民意,该研究小组在网上展开了民意调查。
B.奥斯特洛夫斯基不仅坚强地在病榻上和疾病、痛苦作斗争,还为千千万万青年点燃了生命之火,写下了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
D.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障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句中“坚强地在病榻上”应为“在病榻上坚强地”。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等”的后面加上“信息”作“明示”的宾语。D项搭配不当,“职责”和“执法机构”不搭配,删去“不是执法机构”。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⑤①③②④ B.⑤①④③②
C.④⑤③①② D.④①③⑤②
答案 D
解析 与首句时间状语衔接最紧密的是④,先写“山脚下”的“烟幕”,再写“炊烟”“缭绕”,后写“香味”“弥漫”。顺序是由视觉到嗅觉。
6.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答案 A
解析 A项疑问语气,表达一种询问、提醒,双向选择,比较委婉。B项反问语气,表达肯定。C项肯定语气,确定了问题的结论。D项“恐怕”表示一种估计和担心,双重否定,表达肯定语气。
7.(2012·湖南)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框眼镜一副,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通顺、得体。A项应为“不胜感激”或“感激之至”。B项“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D项“高抬贵手”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用在本句中不当,应删掉。
8.某汽车运输公司,修建了一个新的停车场,场门口两侧各有一个标语牌,下列内容不宜写在标语牌上的一项是( )
A.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发展经济献计献策。
B.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C.大干快上,多装快跑,争分夺秒。
D.场兴我兴,场荣我荣。
答案 C
解析 注意行业性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9.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答案 D
解析 D项属于“以和为贵”这一思想范畴。
10.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
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
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答案 A
解析 “以人为本”和“以和为贵”只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基本精神。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在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答案 A
解析 原文中没有说孔孟观念中的“天”仅指神。
1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不是文化,如蚂蚁堆积的土山,蜜蜂造的巢。
B.人类在原始时期创造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都属于文化。
C.“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价值。
D.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有了希望。“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答案 C
解析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为中心,更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13.顺着下面几句话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语段。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野猩,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系。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答:
答案 示例:(1)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吃请、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
(2)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
解析 此题扩展后的语句要在总体上与原文前后呼应,语意连贯、完整。原句前半部分的“吃”与人体消化有关,“但”后则明显转折,写与精神有关的“吃”。注意整个语段意思的完整。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还回家乡当上了大学老师。针对北大保安考大学现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称:“大学本来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引导社会观念、社会潮流。现在只是有保安旁听他们的课,拿文凭。我想未来应该更加走向开放,有更多的市民去旁听他们的课,拿到文凭。”
北大保安、北大中文系学生、支教老师——在很长的时间里,甘相伟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变换。来自湖北山区的甘相伟不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他有大专文凭,毕业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法律系,曾在南方工作,后来怀着梦想来到北京,为了接近北大,转行当起了保安。在北大当保安期间,他以执著的精神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山西省的张君成被称为“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他1995年到北京大学做保安,1998年取得北大法律成人高考的专科文凭,后又修完一个自考本科文凭,如今是一所中专的副校长。同时,他还是一名兼职大学讲师,在长治学院讲授公关礼仪课程。
据报道,2010年9月,大学毕业的刘某一心想要考研究生,他来到了高等院校云集的北京。但是高昂的房租和生活费用让他犯了难。听说北京大学保安队鼓励队员考取学历,他来到这里当上了一名保安员。第二年4月,他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的面试,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研究生。
张国强家在河南洛阳农村,初中毕业后就来到北京找工作。幸运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进入北京大学当保安。几年下来,每天出操锻炼,他都能看到未名湖畔正捧着书籍阅读的大学生们,每天晚上巡逻,他又能看到大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走进自习室和图书馆。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之路,选择了没有门槛限制的自学考试,3年下来,他拿到了北大的大专学历,后来又报考了清华大学法学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两个专升本课程。(2013年5月12日《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
答:
(2)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
答案 (1)20年间500余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
(2)参考角度:
①北大保安考大学,一个直接原因是,他们身处名牌大学的校园,得益于大学里丰富的教育资源,各个专业的课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是宝贵而难得的教育资源。大学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引导社会观念、社会潮流。大学也应当在社区中为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文化作出贡献。在发达国家,大学大多是没有围墙的,社区的人可以到大学来听课,拿到文凭的人就更多。在中国,过去大学是封闭的、有围墙的,像北大、清华甚至都进不去。现在只是有保安旁听他们的课,拿文凭。未来应该更加走向开放,有更多的市民去旁听他们的课,拿到文凭。这样就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②北大保安考大学不仅彰显了名校资源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一个单位对青年梦想的支持度。许多时候,青年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工资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是需要一个充满希望的舞台。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像北大那样鼓励人们深造,如果每个小环境都允许人们通过奋斗改变处境,如果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更为通畅,就能唤醒更多人的进取渴望,一种活跃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就会在时代回荡。这一点,应该是北大保安上大学带来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