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同步练习:第四课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同步练习:第四课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5 09:02:2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学习重点 1.理解词义的变化规律。2.了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3.体会汉语词汇的美妙和奇特。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引子引用“呆子”‘破’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 
答案 这个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闹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阅读课堂活动部分,完成下表。
内 容
用 意
猜猜“意思”啥意思
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
 答案
内 容
用 意
猜猜“意思”啥意思
①展示汉语具有丰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
②学习多义词要注意查字典、把握语境义等。
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
①揭示词的不同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本义”和“基本义”不是一个概念。
1.什么是词义?什么是义项?什么叫多义词?
答: 
答案 词所表示的意义叫词义。词义的单位叫义项。具有若干个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多义词有哪些不同的义项?
答: 
答案 (1)词的本义。即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
(2)词的基本义。即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3)词的借代引申义。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4)词的比喻引申义。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注意:词的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3.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那么词义的演变都包括哪些现象呢?
答: 
答案 
4.比喻和比喻义有什么区别?
答: 
答案 修辞上的比喻,是一个临时性的比方,它并没有固定下来成为词义的一部分。比喻变化灵活,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境而异,它的本体可以用几个比喻体来比喻。“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都是临时打的比方,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词义,所以都是修辞上的比喻格。再如:“共产党像太阳”,在词典中“太阳”这个词下面没有“共产党”这一义项,所以这也是一个比喻。“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摇篮”在这里已由“婴儿的卧具”转化成“发源地”的新义了,在词典中“摇篮”这个词下面有“发源地”这一条义项,所以“摇篮”含有比喻义。
5.引申义同比喻义有何区别?
答: 
答案 (1)引申义是基本义直接转化而来的,比喻义是基本义通过借喻而形成的。引申义多指范围、时空、程度、连及、表里等方面的转移,比喻义只指比喻上的转移。
(2)抽象的词多无比喻义,具体的词多有比喻义。
(3)名词、动词多有比喻义(如打棍子,戴帽子),形容词少有比喻义。
1.下列关于多义词义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义词多个义项的地位并不等同,而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
B.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意义,这个意义是不会消失的。
C.词的借代引申义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D.词的比喻引申义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答案 B
解析 有些词的本义可能会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而消失。
2.下列关于词义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事物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
B.词义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C.词义的“深化”,是指随着词的适用对象的不断变化而使得其意义更深刻、更准确。
D.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彩的转移。
答案 C
解析 词义的深化,是指词的适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更准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们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里。
A.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家馆日活动致辞中说,中美可以在科技领域进行更深更广的合作。
B.台海网7月6日讯,ECFA已经签署,两岸货币清算却还没成形,让银行望穿秋水。
C.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
D.不知道国足看了本届世界杯所谓强队的表现,会不会收获点信心。
答案 B
解析 “秋水”和“沐浴”用的都是比喻引申义。A项、D项均为借代引申。C项用的是本义。
4.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相关知识积累中也选择两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响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一“缕”轻风。就这么一“缕”,那本来无形无影的轻风就变得如丝般纤柔,如纱般轻灵了。
示例二:一“抹”晚霞。夕阳西下,那渐渐退去的晚霞,仿佛是哪位仙人拿着画笔,只那么轻轻一“抹”,就给天边涂上了美丽的色彩。
解析 题干中的“妙用量词”,其实均是多义词,“刀”“眼”的本义和基本义均是名词,在这里妙用作量词,词义应该属于比喻引申义。选取时应弄明白这一点,方才恰当,如“一股清泉”中的“股”等。另外,选准妙用量词的例子后要注意用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进行分析。
5.大学毕业的小肖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在家人的支持下,几经努力,开了一家小书店。开张那天,她特意让人写了“花香酒香,难得书香”八个字贴在门口。试从其创意的角度对这八个字加以评论。(不超过100字)
创意: 
答案 (示例)花香和酒香给人快乐,使人陶醉,好书让人心灵得到感应,精神得到享受;“花香酒香,难得书香”,这八个字通过巧妙的对比和烘托,突出了读书的意义,引导人们去书中寻觅充满“香气”的精神食粮。
解析 这道题应该从意义和表达两个方面去解答。首先要弄明白句意,“花香”“酒香”很好理解,即“花儿的香气”“酒的香气”,“书香”中的“香”就是指“香”的引申义了,即好书让人心灵、精神得到的享受。表达技巧方面是指所运用的对比与烘托的手法。
题型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势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这一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词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感情,从背景材料看是指反对派对学生的镇压,强烈地表达出作者的愤怒之情。
解析 结合文意和背景材料理解。
                     
例题2 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只填字母):
(1)(甲说)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
(2)(乙说)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
(3)(乙说)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案 (1)B (2)C (3)B
解析 汉语中,一个词有时具有多种相关的词义。多义词本身包括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多个义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选用一个义项,那么究竟哪个义项是它此时的意义,则是由上下文关系决定的。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它的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就能确定它表示的意义。
解题技巧 ①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②对词语的比喻义的理解和确认要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辨析喻体的特征,理解本体的意思。③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概括义、隐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语段的段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隐含义时,注意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分析词语所在的句段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时,最重要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和词语所在的句和段的思想和观点,不片面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被词语的固定义迷惑。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
答: 
答案 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本文主要讲铺排典故的弊端以及诗人喜欢用典的原因。运用典故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内容,但运用过多有时反而会影响内容的表达。这里的“客”就是指运用的典故,“主”则是指诗人诗歌中要表达的内容。而“反客为主”则是指典故用多了,反而影响了诗歌内容的表达。
2.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松懈”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C.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答案 B
解析 B项“松懈”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其余各项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老孙头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②刘胡兰这位十七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B.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C.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
②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D.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②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C项中两个“清新”的意思都是新颖、不俗气。A项“慷慨”:①不吝惜;②充满正气,情绪激昂。B项“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D项“颓唐”:①精神委靡;②衰颓败落。
4.仿照示例,解释“算账”“包袱”这两个词语。
(示例)海:基本义——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如“大海、东海”;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黑海”。
引申义——大的(器皿或容量等),如“海碗、海量”。
比喻义——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如“人海、火海”。
①算账:基本义—— 
引申义—— 
②包袱:基本义—— 
比喻义—— 
答案 ①基本义——计算账目,如“别打扰他,他正在算账呢”。
引申义——吃亏或失败后和人争执较量,如“好了,这回算你赢,下回再和你算账”。
②基本义——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如“捆包袱”。
比喻义——比喻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
第四课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1.指出下面的词语哪些是单义词,哪些是多义词。
小说 好汉 月亮 同意 关系 热闹 世界 下落 疏通 医生 争鸣 烧 推
答: 
答案 单义词:小说、月亮、同意、医生
多义词:好汉、关系、热闹、世界、下落、疏通、争鸣、烧、推
2.按一词多义的几种类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答: 
(2)宏伟的水库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劳动群众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答: 
答案 (1)核心:比喻引申义,主要的。
(2)宏伟:本义,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
招展:本义,飘动。
解析 先查阅工具书,找出这三个词的义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
3.指出下列现象属于词义演变的哪种情况。
①“根”是植物茎干最下端吸收营养的器官,后来还可用它来指事物的本源,如“祸根”“刨根问底”等词语。(      )
②“菜”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      )
③“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因此古人可以说“其臭如兰”(《易经》),现在只指臭味。(      )
④“金”,其本义是统称金属,后来专指黄金。(      )
⑤“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
⑥“权”的原意是“秤锤”,所以衡量轻重也叫权,如“权衡得失”就是衡量的意思,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变为:人对事物有支配和指挥的力量就叫“权”,如“掌握大权”。(      )
答案 ①词义的扩大 ②词义的扩大 ③词义的缩小
④词义的缩小 ⑤词义的转移 ⑥词义的转移
4.从基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考虑,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灯光太暗,眼睛容易近视。
B.敌人在桥头修了十个堡垒。
C.盐的结晶是白色的。
D.对同志不要乱戴帽子。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用的是基本义。D项“帽子”用的是比喻义。
5.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情绪”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从接受了这项科研任务以来,他情绪高涨,干劲更大了。
B.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
C.我们真的要用行动证明我们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吗?
D.因为不满单位给他的待遇,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闹情绪。
答案 D
解析 D项“情绪”指不愉快的情感,其余项中的“情绪”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慷慨”一词在B项的两个句子中都是“不吝啬”的意思,皆为形容词。A项中的“光景”一词在前句中为“境况”的意思;在后句中表示“估计或一般情况”。两句中的“光景”意义不同。C项前句中的“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后句中的“自然”是“不呆板、不局促”的意思。两句中的“自然”意义不同,词性各异。D项前句中的“颜色”,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后句中的“颜色”,指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两句中的“颜色”的含义截然不同。
7.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风骨(人的品格气质) 风范(人的风度、气派)
冠冕堂皇(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盛大)
B.敬仰(敬重仰慕) 景仰(佩服敬重)
咫尺天涯(虽然相隔很近却像在遥远的天边)
尺幅千里(看似近实际遥远)
C.心酸(内心悲痛) 辛酸(喻痛苦悲伤)
深藏若虚(隐藏极巧妙,完全让人看不出来)
神鬼莫测(极其诡秘,很难预料、推测)
D.黯淡(色彩不鲜明) 暗淡(光线昏暗)
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而孤独生活)
遍索不得(四处搜寻而一无所获)
答案 D
解析 A项风骨:人的气概、品格。B项尺幅千里:指很小的画幅却反映极广阔的内容,形容极具概括力。C项深藏若虚:指人有知识才能却不爱在人前表现。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危笃(病势危急)  正襟危坐(拘谨的样子)
危害(使受破坏) 临危不惧(面临死亡也不害怕)
B.绝唱(绝妙的演唱) 斩尽杀绝(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断绝(失去联系) 绝无仅有(形容极罕见的事物)
C.横亘(横跨、横卧) 横七竖八(杂乱无章,极不整齐)
横祸(凶暴的灾难) 横征暴敛(强行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D.叛逆(背叛、背叛者) 倒行逆施(做事违背常理)
逆料(难以预料) 逆来顺受(碰上恶劣境遇顺从忍受)
答案 A
解析 B项“绝唱”意为“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有时指“死前最后的歌唱”。C项“横祸”意为“意外的祸患”。D项“逆料”意为“预料”。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贺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
他的意思是,肇事者家里太穷了,经不起罚。而受害者的家里呢,如果没有补偿,就只能讨饭。
“但事实①总归是事实②……”我支吾。
“事实③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
“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
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山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切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生活,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三个“事实”在文中的含义。
“但事实①总归是事实②……”我支吾。
“事实③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第________个“事实”和第________个“事实”含义相同,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个“事实”与其他两个含义不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或:承担责任的不是供电公司,而应是那个肇事者)
③ 事故处理的实际结果(或: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的实际结果)
解析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题中的三个“事实”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这是由说话人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决定的。“我”是从法制的角度(即客观的角度)看真相,而“乡长”是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结果。
(2)山民们心目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什么?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
答: 
答案 ①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切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②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受害者两家和肇事者一家都是贫困家庭,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③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更同情弱者,比如考虑到供电公司和肇事者的赔偿能力,认为供电公司应该当替罪羊。
解析 “潜规则”的内容暗含在以“乡长”为代表的村民们的立身行事中,暗含在他们对事故的具体处理过程中,而这一切正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即对现实生活中“法外有法”的无奈和对村民的无知与麻木的批判。文中事故的真相、村民的做法、最后的结果、“我”的认识以及“乡长”的结论都对本题的答案要点做出了暗示。
10.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来表达,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___”;如用四个字来表达,可以说“______________”;甚至还可以用“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败北/折戟 饮恨赛场/铩羽而归 冲击冠军的努力付诸东流
(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难决雌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答: 
答案 “开门”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解析 “关门”的含义在文中有现成的答案:“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提取出来之后,参照“关门”的含义,结合文中其他语句,便可推出“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如果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即“(开门)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也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第二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 
答案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解析 前文将教育者和学生分别喻为“塑像者”和“塑像”,显然,“万像”“画龙”还是指学生,“万像同毁”和“画龙点睛”一反一正,属于教育的两种结果。那么,“刀法”自然就是教育方法(创造技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