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3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 ( 七 年级 科学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通过实验明确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形成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3、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
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一、课前预习
1、物体中 叫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 而改变。
符号
主单位
常用单位
质量
体积
密度
完成下表
3、120ml= m3;10cm3= m3 20dm3= m3;
0.12L= cm3= m3
0.12cm3= m3; 0.05m3= dm3 ; 50g= kg
4、思考: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他们的质量相同吗?完成表格
物质
质量/g
体积/cm3
每立方厘米物质的质量
木块
5
10
铝块
27
10
铁块
79
10
5、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
密度的公式为:密度=
6、水的密度为 。水结成冰体积变大了,质量 ,密度 。
气球被压扁了,质量 ,密度 。
7、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小刚用水和酒精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时,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数据如下所示:
表1 表2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cm3)
质量(g)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cm3)
质量(g)
水
1
10
10
酒精
1
10
8
2
20
20
2
20
16
3
30
30
3
30
24
(1)请在图上画出水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
(2)小刚仔细分析了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分析表1或表2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结论:
①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关系。
②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______,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观察活动1 鉴别
(1)鉴别金属:桌上放着三块体积相同的铜、铁、铝,请同学们
想办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①你先鉴别出的金属是 ,你的根据是
②你后鉴别出的金属是 ,你的根据是
(2)鉴别液体:桌上放着三杯体积相同的酒精、水、浓盐水,请
同学们想办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①你先鉴别出的液体是 ,你的根据是
②你后鉴别出的液体是 ,你的根据是
【提问】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虽然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否也相同呢?
观察活动2 比较相同体积的金属的质量
【实验】①左右手上分别放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说出你的感受
②如果要更准确的比较它们的质量,应选择什么测量仪器?
【观察】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测量仪器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
【结论】①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质量更大
②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的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质量更大
③大量实验表明: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④不同物质,单位体积(即1立方米、1立方厘米)的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观察活动3 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
经测量得到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如表所示,试求出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
铜、铁、铝的质量,即铜、铁、铝的密度。
物质
质量(克)
体积(立方厘米)
单位体积的质量(克/立方厘米)
铜
89
10
铁
79
10
铝
27
10
【结论】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 的
观察活动4 测量水的质量和体积
用量筒分别量出20立方米厘米、40立方米厘米、60立方米厘米的水,并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算出单位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即密度
体积(立方厘米)
质量(克)
单位体积的质量(克/立方厘米)
20
40
60
【分析】①你觉得,水的密度与水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有关吗?
②相同物质,体积不同,质量 ,但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密度)是
【思考】①鉴别颜色非常接近的铁块、铝块,可以利用它们 不同来鉴别
②鉴别同样是无色液体水、盐水,可以利用它们 不同来鉴别
③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怎么说才对?
观察活动5 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
请同学认识一下常见物质的密度,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①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立方米,合 克/立方厘米,表示什么意义?
②说说液体、固体、气体密度的差别?
③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水、冰的密度值,分析一杯装满水的杯子放入冰箱冷冻室几小时后拿出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注意1:物质的密度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它的大小受物质状态、温度,气压等影响。但是要注意,如果无特殊说明,我们认为同种状态的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注意2:如果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压缩时,密度变 ,气体膨胀时,密度 。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lm3=________dm3(L)=________cm3(mL) 50mL=________L=________m3
7.9×103㎏/m3= g/cm3 2.7 g/cm3 = ㎏/m3
2、判断对错:
⑴一块铁锯去一半,它的密度也会减小一半。( )
⑵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一样大。( )
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小。( )
⑷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大。( )
⑸一块砖的密度是1.5 g/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是0.75 g/cm3。
3、 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______,体积______,密度_____;冰熔化成水后,质量________,密度_________体积 。(填“减小”、“不变”、“变大”)?
4、1克/立方厘米= = 千克/立方米,水的密度是 。含义是 。平时说“水银比水重”的实际含是 。
5、在横线上填出下列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变化情况(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后,剩余汽油的密度_____。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哪个大? 一个小铁钉和一个大铁块的密度哪个大?
(2)一块铁制成铁锅后,铁的密度_______
(3)一瓶氧气病人用掉一半,剩在钢瓶中的氧气质量_____,体积____,密度_____
(4)冰熔化成水质量______,体积_______,密度_______
6、对于密度公式理解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 B、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物质的密度在体积一定时与质量成正比,在质量一定时与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大小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7、一块砖分成大小不相等的两块,则( )
A.小块的密度的大。 B、大块的密度大 C.密度一样大。 D、无法判断。
8、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9、下列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种类是( )
A.质量 B.密度 C.体积 D.温度
10、 下列各例中,物质密度保持不变得是( )
一块冰融化成水 B.从水桶中取出一杯水
C.4℃的水变为0℃的水 D.把一壶水从20℃加热到沸腾
11、鸡尾酒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酒调配而成的,经调配后,不同颜色的酒界面分明。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酒具有不同的(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温度
12、某品牌实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若这瓶油用去四分之一,则剩下的油与原来的相比(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D.质量和密度都减小
13、早电影、电视中常看到房屋倒塌,中午下落,将演员砸成“重伤”的镜头。这些重物一定是用( )
A.比实物密度大的材料制成的 B.比实物密度小的材料制成的
C.与实物密度相等的材料制成的 D.与实物密度相近的材料制成的
14、质量为m、密度为 的金属块随宇宙飞船从地球到达太空后,其质量和密度的变化是 ( )
A.质量和密度均减小 B.质量和密度均增大
C.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某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
“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线。
根据这个图线,可说明水的温度从6℃降到2℃的过
程中的( )
A、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B、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C、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D、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16、下列说法中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
A.密闭容器内的冰融化成水 B.被“神州八号”从地面带入太空的铁质脸盆
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 D.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
17、有甲、乙两物体,甲的密度是10kg/m3,乙的密度是10g/cm3,则这两个物体中密度较大的是( )
A.甲 B.乙 C.一样大
★18.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甲
1
10
18
2
20
36
3
30
54
乙
4
10
8
5
20
16
6
30
24
⑴为了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特性,该同学还应设计增加表中第五列(空栏)项目,它是__________。
⑵分析上表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分析上表的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⑷分析上表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两个铝罐头甲、乙,甲的质量为5克,乙的质量为8克,则甲乙两个罐头的密度之比为 ,体积之比为 。
23、有一金属块质量是386g,体积是20cm3,这种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____kg/m3;如果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kg/m3.
24、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 kg/m3 ,给人供氧用去了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容积是10升的瓶子装满了煤油,已知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 ,则瓶内煤油的质量是 ,将煤油倒去4kg后,瓶内剩余煤油的密度是 。
课题4.3物质的密度第三课时(练习)(七 年级 科学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进一步加深巩固密度知识及灵活应有
重点
难点
用密度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密度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灵活应用。
密度的简单计算
1、请同学们计算老师的金链子的密度,已知金链子的质量为6.1克,体积为0.32mL。
2、同学们计算自己的体积,已知自己的质量是 千克,且人的密度近似等于水的密度。
练习:某同学从一均匀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岩石,用天平称得质量是27g。放入装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这块岩石的密度是 kg/m3,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二、密度计算提高题
1.质量相等问题:
例:一块体积为100厘米3的冰块熔化成水后,体积多大?
练习1、甲乙两矿石质量相等,甲体积是乙体积的3倍,则甲= 乙。
2、从冰箱中取出一个体积是500ml的冰块,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
2.体积相等问题:
例: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酒精?
变式:有一空瓶子质量是50克,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为250克,装满另一种液体称得总质量为20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练习:为了用铁浇铸一个机器零件,先用蜡做了一个该零件的模型,已知该模型质量1800g,蜡的密度为0.9×103kg/m3,那么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多少kg铁?
3.密度相等问题:
例:有一节油车,装满了28米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了45毫升的石油,称得其质量是36克,问:这节油车所装石油质量是多少千克?
4、应用实际(空心问题)
(1)为了判断一个小铜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问①该小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提示有三种解法,比较哪种解法好)
②若小铜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铜=8.9g/cm3
铜球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铜球的总体积v'/ml
89
60
75
(2)有一质量为5.4千克的铝球,体积是3000厘米3,试求这个铝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铝=2.7×103千克/米3)
(3)现有用同一种材料做成四个正方体,其中有一个是空心的,它们的边长和质量如图所示,空心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用比例解题
例1:甲、乙两物体,质量比为3:2,体积比为4:5,则它们的密度比是 。
例2:用两种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两种实心小球甲和乙。在天平左盘上放三个甲球,在右盘上放两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由此可知道( )
A.甲球的密度是乙球的1.5倍 B.乙球的密度是甲球的1.5倍
C.甲球的质量等于乙球的质量 D.甲球的密度等于乙球的密度
6.用图象比较密度大小
例1: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 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中错误的是 ( )
A.ρA>ρB>ρC且ρA>ρ水 B.ρA>ρB>ρC且ρC>ρ水
C.ρA<ρB<ρC且ρA>ρ水 D.ρA<ρB<ρC且ρC>ρ水
练习:
右图为一容器装某液体后的m-V图象,则容器质量为 g,
某液体密度为 g/cm3
巩固训练:
1、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B.密度ρ与体积成正比
C.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有关D.密度ρ在数值上等于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
2、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把铜块碾成铜片,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把铁加热,质量变大,密度不变
D.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质量和密度均为零
3、有一空瓶子质量是50克,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为250克,装满另一种液体称得总质量为21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4、有一节油车,装满了28米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了45毫升的石油,称得其质量是36克,问:这节油车所装石油质量是多少千克?
某工地需用密度为1.4×103千克/米3的砂子50立方米,若一辆载重量为5吨的汽车运载,至少要运载几趟?
上课时老师拿来的铝块是一个圆柱体,该圆柱体地面的直径为2厘米,高度是3.2厘米(),球铝块的质量?
7、:有一质量为5.4千克的铝球,体积是3000厘米3,试求这个铝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铝=2.7×103千克/米3)
8、一个瓶子正好能装下1千克的水(),它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
A.花生油 B.酱油 C.酒精 D.豆油
9、将质量相等的铜、铁、铝球,分别放入一样的三只量筒中,再向各量筒中倒入水,使三只量筒的水面示数相等(球全部浸没在水中),则倒水最多的是()( )
A.盛铝球的量筒 B.盛铁球的量筒
C.盛铜球的量筒 D.三只量筒中倒入的水一样多
课题4.3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 七 年级 科学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2、学会用密度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用密度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密度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灵活应用。
一、课前预习
质量、体积、密度的单位换算、密度公式及变形
1.875×10-3m3= mL;0.09千克/立方米= 克/立方厘米;
1×017kg/m3= g/cm3; 10g/cm3= kg/m3;
7.9g/cm3= kg/m3;1.25kg/m3= g/cm3。
物质的密度公式为: ;物质的质量公式变为:
物质的体积公式变为 铁的密度为:
表达的意义是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如果1米3的水全部结成冰后,那么( )
A.质量、体积、密度都不变 B.质量不变,体积和密度均变大
C.质量不变,体积和密度均变小 D.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自从公布了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后,某同学就迷上了篆刻艺术。印模经过专用工具的钻、磨、刻等工艺后,可以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印模加工过程中,一下科学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 体积 B.质量 C.密度 D.重力
小朗同学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球踩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球内的气体来说,没有变化的物理量是( )
A. 质量 B.密度 C.体积 D.重力
将容积为12升的油桶,装满密度为0.8×103kg/m3的煤油,当用去4升后,桶内煤油的密度为( )
A.0.6×103kg/m3 B.1.0×103kg/m3 C.0.8×103kg/m3 D.0.72×103kg/m3
★5、阅读课本P135例题,试着解决下面的题目(注意格式!)
有一金属块,体积为40分米3 ,质量是108千克,这种金属的密度是多少?该金属是何种金属?
请你说说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归纳科学计算的一般的解题步骤(1) (2) (3)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应用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1.质量为8.8克,体积为0.55厘米3 ,通过计算鉴别一下这个戒指是纯金的吗?(已知金的密度为19.3×103千克/米3) 若将它截取一半,它的密度又为多少?
【应用2】可以用来求物质的质量2.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水深2米,求游泳池中水的质量。(假设游泳池各处深度相同)
【应用3】可以用来求物质的体积3.测得一不规则的铁块质量为158克,则该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应用4】可以用来判断物质是否空心
4、一个质量为158克,体积为50厘米3的铁球,问,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铁的密度是7.9×103千克/米3 )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例题. 质量为68克的空瓶,装满水后的质量为184克,若用该瓶装满煤油,问煤油的质量为多少?(煤油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课
后
反
思
(点评:密度计算应从最基本的公式入手,密度公式及其两个变形公式的应用必须熟练掌握。并且注意隐含的一些不变或相等,比如用瓶子装水和油,由于瓶子的容积一定,能装入的油和水的体积相等)
三、巩固训练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两物体均应为实心).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 ,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 .但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均 。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 ,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 .3、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 ,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 .
4、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请估算一名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 ( )
A. 50立方米 B.50立方分米 C.50立方厘米 D.50立方毫米
5、木块切去一半,则剩下一半的密度 ( )
A.是原来的2倍 B.是原来的一半 C.跟原来一样 D.无法判断
6、水在4℃时密度最大,体积最 ;水结成冰后,质量 ,密度 ,体积 。
7、同种物质,密度一般 ;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 ;所以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和体积成 。
8、仔细阅读下面的密度表,回答问题。(气体密度是在o℃时,标准气压下的密度) (1)从表中查知纯水的密度为 千克/立方米,合 克/立方厘米。 (2)密度为1.03×103千克/立方米的物质可能是____。
(3)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要____,因此,家中出现煤气泄漏时,应蹲下身体,尽量贴着地面逃走。
9、某物质的质量为3. 56×103千克,体积为400立方分米,则该物质的
密度为 千克/立方米,合 克/立方厘米,查密度表可知道,该物质可能是 。
10、一批金属板,每块金属板长2米、宽l米、厚5毫米,称得一块金属板的质量是27克, 则金属板的密度是多少?
11、有两个大小相同、外表涂有相同防护油漆的实心立方体,已知其中一个是铜块,另一个是木块,你能在不损坏防护油漆的前提下鉴别它们吗?请写出两种鉴别方法。
12、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 .02g,体积为1 .8cm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何种金属?
13、用天平称得一捆细铜丝的质量是445克,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捆细铜丝的体积是多少?
14、一只实心铁球体积是5dm3, 已知铁的密度是7.9×103kg/m3,求此铁球的质量?
课题4.3物质的密度第四课时 ( 七 年级 科学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巩固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2、巩固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3、学习依据密度公式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重点
难点
依据密度公式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1、测量物体的质量用 ,测量液体的体积用
2、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
3、测小石块的密度和测食盐溶液的密度时,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小石块、食盐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物体密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
6、写出测食盐溶液的实验步骤: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1、实验一: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2、完成实验并把相关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中。
石块的质量
m/克
水的体积
V1/厘米3
石块和水体积
V2/厘米3
石块的体积
V/厘米3
石块的密度
ρ/克·厘米-3
3、实验二:测食盐溶液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4、完成实验并把相关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中。
烧杯的质量
m1/克
烧杯盐水的总质量m2/克
盐水的质量
m/克
盐水的体积
V/厘米3
溶液的密度
ρ/千克·米-3
5、讨论:用这种方法测得的食盐密度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理由:_____ ____。
实验如何改进误差较小?请写出改进方案_____ __ _
课
后
反
思
6、整理实验器材
7、进一步思考:若要测一个小木块的密度,应当对上述实验方法做怎样的改进?
三、巩固训练
1、 小明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 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未移动游码)可知: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克,牛奶的密度为 克/厘米3。这样测量的结果会比真实值______。原因是: ______ _ 。
(3)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
2、小华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某一矿石的密度,现有如下一些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Vl:③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④将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2。
他应采用的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_______ _______ ___
根据正确步骤可求出矿石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__(用各步骤中出现的字母表示);如果先测量矿石的体积再测量质量,测量结果会偏_______ 。
3、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则该液体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0.9×103kg/m3(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
4、你能用天平测出一枚铁制大头针的体积吗?说说你的实验设想?
5、小明想了解2002版5角硬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便进行了如下实验:
5角硬币
体积(m3)
质量(g)
20个
9.6
?
(1)请把天平的读数填入表格中。
(2)小明查得有关金属的密度如上表。根据表中数据,初步判定5角硬币主要由________制成。
物质密度(g/cm3)
铝 2.7
铁 7.9
铅 11.3
6、小明想探究某一纯金属块是由哪一种材料制成的,进行了如下实验:先用________称出金属块的质量是79.1g,然后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是7 cm3。参考下边的密度表,得知该金属块是________。
7、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10所示,石块的质量m= 。
(2)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11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 。
(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 ;石块密度为 (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8、如母8所示,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质最,横坐标表示物体的体积。图像a、b分别表示物体甲、乙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像可知ρ甲:ρ乙=
9、一个质量为0.25 k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kg,则这玻璃瓶的容积是_______m3。它最多能装________kg的酒精(酒精的密度ρ=0.8 ×103kg/m3。)。
10、由于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 ???(填字母)次实验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课题4.4物质的比热 ( 七 年级 科学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理解热传递的含义,能利用热传递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了解比热的概念.能够理解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重点
难点
知道热量的概念,热量与物体温度和质量的关系
热量与温度和质量的关系
一、课前预习
1、温度表示物体的 。
2、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 性质。
3、课前准备:温度计2支、大烧杯3只、铁架台2个(带铁圈和石棉网)、酒精灯2盏、玻璃棒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课题 熔化与凝固 ( 七年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不同3.经过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探究过程,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方法
重点
难点
科学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不同
设计实验方案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物质熔化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凝固时呢
3、你能各举一个熔化和凝固的例子吗?
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 而形成的,期间会?????? (填 释放或吸收)大量的热量,而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又因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等作用重新?????? 形成岩浆,期间会?????? (填 释放或吸收)大量的热量。
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6、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哪些属于非晶体?
预习
情况
反馈
课中生成
为了深入认识不同固体熔化的规律,以海波(硫代硫酸钠)和松香为例探究固体熔化的规律。
(一)活动
怎样来完成海波或蜂蜡的熔化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实验中怎样使用温度计?
怎样可以观察海波或蜂蜡的熔化?
(二)展示交流 1、通过实验我发现海波和蜂蜡的熔化过程有哪些不同???
2、海波和蜂蜡的熔化图像有什么不同?
3、由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练一练
1.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a石英、b蜂蜡、c海波、d冰、e松香、f水晶、g食盐、h萘、i玻璃、j沥青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填字母)??? ??,属于非晶体的是(填字母) 。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这种晶体的????????????。冰熔化时的温度是??????℃,我们就把这一温度称为冰的?? ???。 3.我们从“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中知道: (1)晶体熔化的特点是:给晶体加热,在没有达到它的熔化温度(熔点)之前,它的温度是? ???的,但并不熔化;当温度达到它的熔点时,继续加热,晶体渐渐熔化,但温度?? ;当全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这说明了晶体是在????????????????。 (2)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可以归纳出晶体熔化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使它的温度达到? ????,二是必须对它继续????? ?????,这说明熔化过程是吸热的过程。 4.下列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个? ( )A.不论什么晶体的熔点都相同 B.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不同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一般不相同 C.晶体都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且不同的晶体熔化温度一样 D.晶体只要达到它的熔点,就一定会熔化 5.海波的熔点是48℃。由此可知温度是48℃的海波 ( )A.一定是液态 B.一定能从固态熔化成液态 C.要么是固态的要么是液态的 D.可能是部分为固态部分为液态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1、以下温度计使用正确的选项是 ????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固态物质熔化时,都要吸热
B.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
C.任何固态物质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熔点
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虽不变,但仍然要吸收热
3、物体在吸收热后,它的温度将(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不变
C.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甲、乙两个试管中装有白色粉末状的物质,要判断哪个试管中装的是晶体,哪个试管中装的是非晶体,张海采用如图1.3-8装置,对两试管分别加热,并绘制出图像.
(1)图1.3-9中, 是晶体, 是非晶体(填“甲”或“乙”);
图1.3-8 图1.3-9
(2)实验中将试管放人水中加热,它的好处是 。
5、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中信息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 体(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 ,开始加热6分钟前,物质处于 态。在第10分钟时这种物质是 态。
6、如右图是一些固体的熔点,根据表中数据要求回答:
钨
3140℃
奈
80℃
钢
1550℃
海波
48℃
铜
1083℃
固态水银
-38.8℃
金
1064℃
固态酒精
-117℃
(1)要做白炽灯的灯丝应该选择
(2)我国境内最低的温度是-53.5℃,要测这个温度,用水银温度计行吗?说说你的想法。
(3)奈的熔点是80℃,那么奈在60℃时,是 态,而当温度是80℃时,有几种可能性?
7、如图4-3所示,为锡熔化或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锡的熔点是_____℃。
(2)AB段图象表示的状态是______,BC段表示的是____过程,这段过程中_____保持不变,但必须从外界_____。 CD段表示的状态是____,DE段表示的是状态______,EF段表示的是_____,锡必须向外_____,FG表示的状态是_____。
课题 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
2.认识汽化过程的吸、放热情况。
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汽化的因素。
重点
难点
汽化导致降温现象。
影响汽化因素的实验探究。
一、课前预习
1、教室内打扫卫生的时候同学们用拖把拖地面后会很湿,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面变干了,那么水跑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需要穿校服,但发现昨天洗得校服还有点湿,你会想什么办法让衣服尽快变干?请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方法。
3、(1).从湿地面会变干,留在黑板上的水会消失中可以发现:汽化是指物质由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反之,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
(2).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 。蒸发现象的实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看,组成水的水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其中有些水分子运动速度较大。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 ,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这个过程就是 。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___;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_____;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________。
物体熔化时________(填 吸收 或 放出)热量,因此温度________(填 升高 或 降低,下同),凝固时________热量,因此温度________,则液体蒸发时温度________,向周围________热量。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一)通过读图和填写表格思考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活现象
猜想
同样湿的衣服,如被太阳晒到,干的快
同样湿的衣服,摊开比不摊开时干的快
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比挂在没风的地方干的快
(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设:液体蒸发快慢 可能跟 有关
可能跟 有关 可能跟 有关
(3)设计实验,收集事实与证据,进行检验。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有:玻璃片、滴管、酒精、酒精灯、木夹、硬纸片。
Ⅰ 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跟 有关
1、选择器材:
2、设计实验方案
a.控制变量:让液体 和 因素相同。让液体 因素不同。
b.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和观察
a.实验现象:
b.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Ⅱ 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跟 有关
1、选择器材:
2、设计实验方案
a.控制变量:让液体 和 因素相同。让液体 因素不同。
b.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和观察
a.实验现象:
b.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Ⅲ 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跟 有关
1、选择器材:
2、设计实验方案
a.控制变量:让液体 和 因素相同。让液体 因素不同。
b.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和观察
a.实验现象:
b.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4)得出结论:大量事实表明,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
等因素有关。
对上述结论你是否还有疑问或补充:
(5)蒸发与我们息息相关,有时我们要尽量增大或加快蒸发,有时则要尽量减小或减缓蒸发。试举例加以说明?
(二)探究液体蒸发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1)提出问题:液体蒸发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2)建立假设:液体蒸发需要 热。
(3)设计实验,收集事实与证据,进行检验。(参照书本)
(4)得出结论:液体蒸发需要 热。
(5)举例说明蒸发需要吸热。
课
后
反
思
巩固训练
1、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2、在室温下,把一支温度计从酒精里拿出来后它的温度是( )
A.升高 B.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3、夏天,人站在电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把一支温度计也放在电扇下吹风,温度计示数将( )
A.升高 B.降低 C.几乎不变 D.无法确定
4、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学生各自做了探究实验.下图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境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探究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控制法.你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中,其中探究方法正确的有_______小组和__________小组,
(2)甲小组通过比较____________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蒸发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5、多选题:如图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关于对这个方案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B.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C.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气流快慢关系的.D.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a) (b) (c)
课题 熔化与凝固第二课时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能区分沸腾和蒸发。
3.知道什么是液化,以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液化现象。
重点
难点
液化的吸放热情况
区分沸腾和蒸发
一、课前预习
1、沸腾是在液体的 和 同时进行的剧烈的 现象。
2、沸点:液体 时的温度。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液体沸点一般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的 有关。低沸点的物质通常情况下以 形式存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3、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____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____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_。
4、物质发生汽化的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使物质发生液化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
5、今年3月,我市大部分地区空气异常潮湿,家中墙壁“出汗”、地板湿漉漉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这种物质发生了 (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固
6、 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 B.寒冷的冬天,地面上结了一层厚冰
C.放在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变少了 D.夏天,冰块化成了水
7、气体液化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一)、书本上水的沸腾实验:
1、要求观察记录的现象:沸腾前后的水温、气泡和声音。
2、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沸腾前,水温 ,沸腾时,水温 ,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 ,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
观察阶段
观察要求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3、归纳: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 , 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 。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进行的汽化现象。
(3)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 热。
(二)、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1)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液体沸点一般
(2)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的 有关
(3)低沸点的物质通常情况下以气态形式存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2、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位置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影响因素
相同点
(三)、实验:将干玻璃片覆盖在等待冷却的装有热水的玻璃杯上
1、现象:玻璃片上有 ,热水上方冒出白气,冷的玻璃片变 。
2、归纳:气体液化的方法—— 温度。除此之外还有 体积方法。
液化过程 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讨论1:打火机中的液体是丁烷气体液化而成的,液化石油气是石油气液化而成的。你认为丁烷和石油气的液化采用降低温度还是压缩体积的方法更合理?(已知:丁烷沸点-0.5℃,石油气沸点-43℃)
讨论2: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才能看见?
讨论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1、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位置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影响因素
相同点
2、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
B.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
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
A B C D
4、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
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扫开 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5、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6、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1) (2)
7、汽化与液化所伴随的热现象
8、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他的操作如图16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7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3)分析图18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9、 铁匠将烧红的铁器打制后放入冷水中时,水面上会升起一团“白气”,这个“白气”是由( )
A. 水升华形成的 B. 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C. 铁水汽化形成的 D. 水汽化形成的
10、 小明早上出门时发现周围一片大雾,当太阳出来一照射,他发现雾就消失了,雾散去的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 先汽化后液化 D. 先液化后汽化
课题 4.7物质的升华与凝华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了解升华和凝华。
2.能通过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知道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重点
难点
对一些升华、凝华现象的解释
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情况
一、课前预习
1.
2.升华: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 ,要 热,有 作用。
凝华: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 ,要 热。
3、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是_______;用久的灯泡内壁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先_______后_______。
4、“干冰”在空气中会长出胡须,这是因为“干冰”发生 华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发生 华而形成冰。
5、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 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1、小明小时候常看到妈妈往衣柜里放防蛀虫用的樟脑片,但过一段时间看它时已变得很小了,他在想会不会被虫吃了呢! 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答: 。
2、用久的白炽灯与日光灯会变黑,这是为什么?
答: 。
3、干冰的用途很广,生活中常用干冰来做致冷剂对食品进行保鲜,在舞台上一些境头常用干冰来制一些“雾”你能说说为什么干冰能有这样的用途吗?答: 。
4、写出自然界中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水的相关物态变化:
(1)云由小水珠和小冰晶组成,它是高空的水蒸气 和 形成;
(2)雨是水滴,应是小冰晶 或水蒸气 而成;
(3)雪是固体,由小水珠 或水蒸气 而来;
(4)夜间气温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 在植物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若此过程是在空气尘埃上形成并随空气流动则是雾,所以雾的形成也是水蒸气 的结果;
(5)冬天的夜晚,地面气温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迅速 而成霜。
5、如果我们能闻到某种固体物质的气味,说明这一物质具有易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特点。
6、看“干冰胡须”图(见课本第158页),这是由于“干冰”易 并且 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 的结果
7、夏天,婷婷同学为了解渴,从冰箱中取出一支冰棍,看到下列三种现象,试解释其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1)硬硬的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 。
(2)剥开包装纸,冰棒周围就见“白雾”: 。
(3)冰棒放进茶杯,一会儿杯外壁“出汗”: 。
8、在寒冷的冬天,用手去摸室外的金属时,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象金属表面有一层胶,而在同样的环境下,用手去摸木头却不会发生粘手现象,这是为什么?
9、严冬,我们常看见教室的玻璃窗上结了一层“冰花”,请问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为什么?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
A.早春河面上冰的消融
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
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2.(2010济宁)祖国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图中关于山河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3.在下面所举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结冰花
B.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日久变小
D.碘加热时变成碘蒸气
4.小明做了一个实验: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关于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5.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6.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1)干冰迅速吸热升华;(2)干冰吸热熔化;(3)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4)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5)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6)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融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
A.(1)(3) B.(1)(4)(6)
C.(2)(3) D.(5)
7.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8.将一根烧红的铜丝迅速插入冷水,会看到一股“白气”冒出,这现象说明水发生了( )
A.升华 B.凝华
C.凝结 D.汽化和液化
9.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烧开水时,看到壶嘴喷出的“白气”不是水蒸气
B.灯泡用A会变黑是因为脏了的结果
C.碘变成碘蒸气是一个汽化的过程
10.物质吸热后( )
A.一定升温
B.一定发生物态变化
C.一定升温,但不一定发生物态变化
D.不一定升温,也不一定发生物态变化
11.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12.(2009临沂)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_______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_______成的小冰晶组成的。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的缘故。
13.(2010烟台)雨、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属于凝华的是_______。由于液化形成的是_______。
14.严冬,我们常看见教室的玻璃窗上结了一层“冰花”,请问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为什么?
课题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______】 月 日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常伴的一个现象。
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重点
难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一、课前预习
写出下列概念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
两者的联系:
3、化学性质: 。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 。例如
5、下列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铁生锈
C.冰熔化 D.气球充气变大
6、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菜刀生锈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1、物理变化
尝试一:教材第159页思考与讨论(灯泡通电后的变化)
思考:灯泡点亮的过程中,灯丝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_ ___等变化,没有______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
尝试二:用磁铁分别去吸引铁粉和铁锈
铁粉 被吸起,铁锈 被吸起(填“能”或“不能”)
思考:铁锈还是铁吗?
学生总结:铁锈是铁和氧气反应之后生成的 物质
尝试三:用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
现象为
学生总结:如果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_______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教材第161页内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只在 才能表现出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 直接感知
或 测知
通过 可知
性质内容
如:颜色, , , ,
, , 等
如:氧化性, 性, 性,
性
4、分析前面的几个实验可知,化学变化中通常 物理变化
三、同步尝试
1、在下列几种变化过程后的横线上填上“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①菜刀生锈: ②久置苹果腐烂:
③蜡烛燃烧: ④玻璃烧制成花瓶:
⑤月相的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变化时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B、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变化时物体的状态是否改变
四、综合尝试
3、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哪些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铁生锈( ) 铁能生锈( ) 金的颜色是黄色( )
冰熔化成水( ) 水在一定温度可以汽化(沸腾)( )
木材燃烧( ) 木材可以燃烧( ) 农药有毒( )
小张中毒了( ) 硫酸腐蚀纸张( ) 食物腐烂( )
硫酸可以腐蚀纸张( ) 水是液态的( )
4、维生素C俗称抗坏血酸,常用于防止坏血病造成的血管破裂,为了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玲玲同学将6片维生素C片压碎,溶于l0毫升水中,过滤后,取几毫升滤液做了下列几个实验:
(1)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滤液并加热煮沸,发现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维生素C与硫酸铜发生了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 把滤液加热煮沸5-10秒钟,再重复做上述两个实验,发现维生素C的性质与加热前的性质一样,即在100摄氏度以下不易分解,这说明维生素C的性质在常温时较_______ (填“稳定”或“不稳定”)。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1.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________生成。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钢铁生锈 ②物质燃烧 ③火药爆炸 ④食物消化 ⑤冰山消融 ⑥电灯发光
2. 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①物质的状态 ②气味③硬度 ④溶解性 ⑤延展性 ⑥导电性 ⑦酸碱性 ⑧可燃性 ⑨毒性
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分子中间去了
C.分子被破坏变成了其他的分子
D.分子间隔变小
5.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燃烧产物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物理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化学变化
6. (2011,雅安)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棒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造导线
7. (表格信息题)表4—8—1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表4—8一1
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
氯化钠、碘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
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_______态,这是加碘盐的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_______(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_______性质。
8.用毛笔蘸取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画花,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再用水洗净,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一幅精美的竹片画就制成了。
稀硫酸在烘干的过程中成为浓硫酸,浓硫酸使富含纤维素的竹片呈现黑色或褐色,在这个过程中竹片发生了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课题 4.1物质的构成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5.理解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6.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分子的存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理解扩散现象。
难点:能将生活中的实际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一、课前预习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它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_______(能,不能)看到,只有用现代较先进的__________ ,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水蒸气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冰是由_________构成的。蔗糖是由______构成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可知有些物质是由分子够成的,但有些物质可能由____ 或 ______等微粒构成的。
3.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以后,混合液的总体积__________100毫升,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构成物质的分子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处于不停地__________ 之中。
5.妈妈在家烧菜时很容易就能闻到菜的香味,但菜冷了却只有靠的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这说明温度越__________,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___。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叫做 ________ 。
6.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_______现象,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
7.物体内部分子之间不但存在着 __________ ,所以分子能够聚集在一起;还存在着 __________,所以固态物质很难被压缩。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一)活动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
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盛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颗粒吗? 。
蔗糖是不是消失了?
该怎样证明蔗糖没有消失呢? 。
结论:蔗糖是由一些非常 的微粒构成的。而构成蔗糖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为 。
4、你能说出下列物质分别由哪种分子构成的吗?
酒精、水、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空气)。
(二)探究
实验:芝麻和黄豆的混合
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现象: 结论:
探究一(液体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酒精,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水。
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
现象: 结论:
探究二(气体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压缩空气(注射器)
将注射器活塞拔到底,针筒口处用手指堵住,推动活塞,气体会被
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 。当手离开活塞,发现活塞被反弹了,说明了什么问题么?
2.压缩液体(注射器)
在针筒里抽满水按照以上实验操作后,能看到和空气一样的效果么,为什么? (强调:注射口要按紧,不要用太大的力气压缩)。
探究四(分子是否运动)
在讲台上打开一瓶香水,过一会儿。
现象:
结论:
探究五(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红墨水在冷水、热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
现象:
结论:
你觉得在本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
3.思考:煤堆在墙角时间久了,会发现墙的内部也变黑了。为什么?
4.活动
取出两块表面光滑的金属块,用力将它们压在一起。把它们挂起来,并在下方金属上挂一个重物,看能否将两金属块拉开。
课
后
反
思
巩固训练
1.当盛油的厚钢瓶内压强很大时,相当于大气压的1~2万倍时,瓶壁无裂痕,但瓶内的油依然能从里面渗出。这是因为( )
A.金属微粒间有空隙 B. 油分子被压缩了。
C.油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 D. 金属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2.水结成冰后,冰浮在水面上,因为冰体积会变大。这个事实说明水结成冰时,分子间的间隔( )。
A.增大了 B. 减小了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3、冰变成水以后体积会变小,其主要原因是 ( )
A.水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了
C.水分子变成别的物质分子 D.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
A.烟雾弥漫 B.雪花飞舞 C.香气扑鼻 D.尘土飞扬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
A.荣县旭水大曲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7、小明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请你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_______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4.2.1质量的测量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了解物体有质量,知道质量的单位和测量质量的工具。
2、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改变而 改变。
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重点
难点
重点:1、体验不同物质的质量大小 2、质量的含义
难点:1、估计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含义
一、课前预习
1、某儿童钙镁片的包装瓶上标有“净含量215克”字样,它表示的是此瓶钙镁片的( )
A、体积 B、质量 C、温度 D、片数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 ,用 符号表示;常用的较小的单位有 、 ,符号分别为 、 ;常用的较大的单位有 ,符号为 。
3、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克= 毫克
4、一切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 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由 决定的。1千克的水全部结成冰,冰的质量 1千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实验室里常用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在工厂化验室里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是_____。
预习
情况
反馈
二、课中生成
(一)质量的含义
一盒太空食品从地球上带到太空时,其 发生了变化,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质量也就没有变;铁锭被轧钢机轧成铁板,形状改变了,但它 没有变,质量也就没有变;一块冰温度升高,直到熔化成水后,其 和 变了,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质量也就没有变。从上可得: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物体的质量由物体本身决定,它不随物体的 、 、 、 等的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本身的一种 。
(二)质量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 ,常用单位有 、 、 。
一个鸡蛋的约重50___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
一位初中生的质量大约为45 一本科学书的质量约为0.2
一只大象的体重约为6 一量轻型卡车的载重大约为2.5
2、中国传统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 估计物体的质量。
3、 做一做
我的质量为 千克,班上同学质量最大是 千克,最小的是
千克,随机选取8个同学,他们的平均质量为 千克。
(三)测量质量的工具
1、实验室里常用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熟悉托盘天平的基本结构。
主要结构是:A B C D E
F G H I
2、测量质量的其他仪器有 。
课
后
反
思
巩固训练
1.质量单位的换算
2.3吨= 千克= 克 43克= 毫克
73毫克= 克 921克= 千克= 吨
1千克= 克= 斤= 两
2、一只质量为5㎏的铅球从空气中落入水中,正在下沉。这时,铅球的
质量 (大于、小于或等于)5㎏。
3、宇航员把质量为3千克的食品带到太空中,则食品的质量将 (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棉花相比 ( )
A.铁的质量大
B.棉花质量大
C.两者质量一样大
D.难以确定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一铝块压成铝片,它的质量减少
B 、将一粗糙的铁块磨成光滑的圆柱体,它的质量不变
C 、将一铝块从地球上带到月球,它的质量变小
D、将一铝块熔化成铝水,它的质量不变
6、各物体质量大小取决于( )
A、物体的形状 B、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C、物体的空间位置 D、物体的状态
7、 把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的铁块,在相同的温度下压成为长2米,宽0.2米的均匀铁皮,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铁块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变了 B、铁块的形状、体积改变,质量不变
C、铁块的形状改变,体积和质量不变 D、铁块的质量改变,体积和形状不变
8、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铁水凝固成铁块 B、机器从北京运到海南C、把菜刀表面磨光D、将铁丝通过拉伸机拉长
9、已知火星表面受到的引力是地球的1/10, “勇气号”探测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着陆后的质量与地球上相比 (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存在了
10、请写出下列物体适当的质量单位。
1粒大米的质量约为2 一辆大卡车的载重量为5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约为0.1 一角硬币的质量约为 1
一枚1元硬币质量约10 一根烟所含的焦油量达12
11、50克泥团捏成泥人,泥人的质量是 ;质量为2千克的水,全部结成冰体积变大了,这时这块冰的质量是 (大于、等于、小于)2千克。
3、有一宇航员把质量为3千克的铜块带到太空中,则铜块的质量将 。重量是否变化?
★10、“体重”是衡量婴幼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定期(一般一个月一次)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对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哺育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1)平时我们所说的“体重”,实际上指的是 。
(2)若正确地测出该婴儿的“体重”为8.2㎏,试根据下表数据可以判断,该婴儿体格发育属于 (填“偏胖”、“偏瘦”或“正常”)。
年龄组
男婴
女婴
下限值
平均值
上限值
下限值
平均值
上限值
满一个月
3.84
5.10
6.36
3.67
4.81
5.95
满二个月
4.72
6.16
7.60
4.44
5.74
7.04
满三个月
5.40
6.98
8.56
5.02
6.42
7.82
课题4.2.2质量的测量 ( 七 年级 上 )
【主备人 】 月 日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1、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和维护方法
2、学会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重点
难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一、课前预习
2、对照实物认识下图天平的基本结构,,并将相应结构写在字母旁边。
观察天平的称量范围。
1、零刻度线: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 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 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 边的线为准。
2、量程:天平的量程即 称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3、最小刻度值: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 表示的质量数。
(一)天平的使用过程
1、调平:将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 处,调节横梁两端的 ,直到横梁上的 ,这时横梁已经平衡了。在调节托盘天平时,发现右盘上翘,则应将横梁右端的螺母向_________调;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右侧,则应将横梁右端的螺母向_________调。
2、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 盘,估计物体的质量,用 向右盘逐个加减砝码,先试加质量大 的砝码,若偏大则改为 一档,再调节 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左盘物体质量= + 。(注意:游码的读数以游码左侧在标尺上所指的读数为准。)
如图:小明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称一个苹果的质量,当右盘放一个100克和两个10克砝码,游码右移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天平刚好平衡。则此横梁标尺的最小刻度为 ,苹果的质量是 克。
3、整理:称量完毕,取下被测物体,用 将砝码逐个放回 内,将游码移回 处。
预习
情况
反馈
课中生成
(一)、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注意之处
1、已经调好的天平挪动了位置,必须重新调整后方可使用。
2、要保持天平 、 。天平的砝码 (“能”“不能”)用手去摸。3、取放砝码时要使用 ,砝码要轻拿轻放。
4、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 (“可以”“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
5、使用前先看称量范围,然后估计被称物体的质量,千万不能超过 ;称量时 物 码,砝码要从 到 添加;游码的读数应以游码 侧在标尺上所指的读数为准。
6、称量完毕应将 移回零刻度线处。
(二)测量固体体积
1、把待测小铁块放在天平的 。
2、用 往天平右端加砝码,并移动 ,直到横梁平衡。
3、将天平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 所指示的质量数相加,得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把待测的小木块放在天平的左盘,重复上述步骤。
被测物体
砝码质量(克)
游码指示值(克)
物体质量(克)
小铁块
小木块
(三)测量液体体积
1、用天平测量出 的质量,填入下表。
2、在烧杯中盛上适量的水。测出此时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填入下表。
3、在烧杯内再加入适量的水,重复上述步骤。
4、算出两次烧杯内水的质量,填入下表。
5、测量完毕,整理好仪器。
烧杯质量(克)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烧杯内水的质量(克)
课
后
反
思
三、巩固训练
1、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 ②天平放在水平面上。③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④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⑤左盘放称量物体。⑥读数。正确的顺序是 ( )
A、②③①⑤④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②④⑤③⑥ D、①③④②⑤⑥
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前,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如图所示情况,他应 ;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图中所示情况,他应 。
3、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向托盘内加砝码的正确做法是( )
A、先加最大的砝码,再加小的 B、先加最小的砝码,再加大的
C、按估计情况,先加接近物体质量的大砝码,再加小砝码
D、无所谓,都可以的。
4、用天平称量的物体质量是66.5克,这时在天平右盘的砝码 , 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 克。(最小的一颗砝码是5克)
5、托盘天平的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 )
A、代替指针指示的刻度位置 B、相当于向左盘加上小砝码
C、调节横梁平衡 D、相当于向右盘加上小砝码
6、若游码没有放在0刻度线处,就调节天平平衡,用这样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所得到的结果比物体的实际质量(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7、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克药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
A、减少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平衡螺母
8、用托盘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当天平平衡时,左盘中放有100克和20克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克,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
9、用久了的天平,砝码磨损较为严重,用这样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其结果将如何( )
A、仍然准确 B、偏小 C、偏大 D、有时偏大或偏小
A、124克 B、116克 C、118克 D、122克
10、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__________.(填“大”或“小”)
11、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会因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测量的结果偏大或偏小,请分析以下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1)使用已磨损的砝码,结果会 。
(2)使用刚生锈的砝码,结果会 。
(3)读数的时候,指针偏向刻度盘的左边,结果会 。
问题拓展
称微小物体质量的方法: 。
例、有一盒大头钉,怎样称出一个大头钉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