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学习重点 1.掌握虚词的分类及特点。2.学会正确运用虚词。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在汉语表达中,虚词有何作用?
答:
答案 虚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复杂、细腻、变化无常,要准确表达人、事、物、情就离不开虚词。就表达效果来说,实词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时候,离开虚词是难以作准确而传神的描述的,虚词有着实词无法替代的作用。
阅读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思考:“的”“得”“地”在用法上有何区别?活动最后的几个词组应如何处理?
答:
答案 助词“的”“地”“得”的读音相同、性质相近,但用法上有差别,“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后面是补语;“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前面是状语;“的”的用法除结构上作为定语的标志外,还可与动词结合,表示判断或有指代作用,如:是很好的(表判断),干什么的(指人),另外“的”还是语气词,起肯定或强调的作用。
活动中提到的几组词语,中间不可加“的”的有:“师范学校”“天平不准”。可以加“的”的有:(1)候补(的)党员;(3)生活(的)习惯;(4)夜晚记(的)日记;(6)抓破了(的)鼻子。添加“的”字后,有的意义没有变化,如(1)(3),有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如(4)(6)。
1.什么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主要有哪几类?
答:
答案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汉语的虚词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把”“被”一个表主动,一个表被动,差别就很大。
一个词有时兼有多种词性。如“跟”,可以是连词,表“谁和谁”怎样,不分先后,但在“我在跟他讲话”一句中,“跟”就是介词,表动作的对象。
2.各类虚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答案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
(4)助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态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叹词、象声词从略。
3.请结合课堂活动中“的”的用法说明虚词运用应注意什么。
答:
答案 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二是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如“的”:
(1)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
(2)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
(3)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
(4)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
4.虚词误用有哪些常见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答:
答案 (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如:
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删去“从……里”)
③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在”应删去)
(2)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如:
①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②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③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
④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介词张冠李戴
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②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③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4)误用关联词语
①滥用关联词语。如:
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②错用关联词语。如:
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为了”改为“因为”)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
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就”改为“才”,使“只有”与“才”搭配)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则: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如:
a.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b.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
A.咱们厂所需的原料已经运来,并被存放在库房里了。
B.老先生很有度量,他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交朋友。
C.北京地区今年少雨,大风却比近两年的偏多。
D.天阴得这么厉害,怕是要下大雨,所以你还是带把雨伞。
答案 B
解析 A项“存放”就是被存放的意思,“被”字多余;C项“的”字可有可无;D项删去“所以”,语言表达更加简明,也更合乎口语的表达习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B.李自成等起义领袖内部不团结,贪图享受,严重脱离群众,然而起义失败了。
C.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稀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
D.为什么有的学校对学生反映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置之不理呢?
答案 D
解析 A项“不只是”与“而是”搭配不当,应为“还是”或“也是”;B项句间具有因果关系,“然而”应为“因而”;C项分句间不是程度的延伸,而是具有不好的因果关系,“以至”应为“以致”。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应当承认,好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__________说什么求甚解________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_______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________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________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A.无论 或 因为 才 渐渐
B.即使 和 因此 就 渐渐
C.无论 或 因为 才 自然
D.即使 和 因此 就 自然
答案 C
解析 抓住“说什么……都毫无意义”可排除B、D两项,抓住句末“慢慢”一词可排除A项。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________令人诧异。
②那种以清散闲适为乐的人________是事业心不强的人。
③某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伤人事件发生了______100起。
A.确实 往往 不只 B.确实 往往 不止
C.实在 常常 不止 D.实在 常常 不只
答案 B
解析 “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书面语色彩较浓;“实在”,的确,完全确实。“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经常用在一句话的上半句,下半句常用连词“而且”等相照应,表示并列的两个事物,后者比前者有进一步的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能获得荣誉当属不易,________,当前由于名目繁多的荣誉牌的泛滥,使其荣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②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________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
③我们学习,并不只是要积累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________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A.然而 不论 更 B.因此 不管 而是
C.因此 不论 而是 D.然而 不管 更
答案 A
解析 ①句有转折意味,应该选用“然而”。②句选“不论”。“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③句表示递进,应选“更”。
题型 正确使用虚词
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作品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B.同志们盼望早日归队,上阵杀敌,张思德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C.老杨说:“自家兄弟,何其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D.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创造。
答案 D
解析 D项“何如”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如”;A项“何妨”应改为“不妨”;B项“何曾”之后不能用否定的形式,应改为“何尝”;C项“何其”应改为“何必”。
例题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也只是________见见面。
②他________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西湖南线开放,作为原居住于此的居民旧地重游,______想起往事。
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人人”,________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得例外。
A.偶尔 不论 难免 诚然
B.偶然 不管 难免 当然
C.偶尔 不管 不免 当然
D.偶然 无论 不免 诚然
答案 C
解析 “偶然”,副词,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但发生了,“偶尔”表示间或、有时、不经常。“不管”,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等与它呼应。“无论”,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会改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特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词与它呼应。“不免”,即免不了,后面一般不能跟否定式。“难免”,即难以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式,也可以跟肯定式,后面一般要带“会”或“不会”。“当然”,可理解为①应当这样,②合乎事理或情理。“诚然”,即固然,用于引起下文的转折。
解题技巧 在解题时应注意:第一,理解句意,把握语境,理清句子和文段内部的层次及关系,分清是假设语气还是既成事实,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等问题;第二,分析所提供的虚词的意义、语气、配套规则、搭配规则,看虚词的位置是否恰当、用得是否合理、搭配是否合适、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第三,采用语感法、比较法、代入法或排除法,将最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远征是去年六月走的,________到今年五月才来信,真叫人着急。
②从春种到秋收,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们________在咱们村帮助咱们科学种田。
③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杨红珍________去文化市场逛逛,买点花草书刊什么的。
④秀英希望大家以后能够________到群众中间走走看看,以便了解基层的有关情况。
A.一直 始终 往往 常常
B.始终 一直 常常 往往
C.一直 始终 常常 往往
D.始终 一直 往往 常常
答案 A
解析 “一直”比“始终”程度更强。“常常”既可用于过去,也可用于将来;“往往”则只能用于过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四大国有银行发放教育贷款,以解决寒门学子入学难的问题。
B.关于群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而不应该束之高阁。
C.随着北方冷空气的逐渐南下,我市北风加大,气温下降,天气明显变得更加寒冷起来。
D.《纽约时报》于日前推出一组“眺望明日世界”专题文章,大胆预测了32项不出10年就会面世的科技新产品。
答案 B
解析 “关于”应该改为“对于”。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们不但从报纸上、广播里,就是从自己的家里也能感受到我们整个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B.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尚且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该依法制裁。
C.唯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会使作品有生活气息。
D.隋唐统治者为扩大统治基础,实行了科举制,通过明经、进士等种种名目的考试,来选取官吏。
答案 B
解析 “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用“何况”呼应,表递进。如“牺牲尚且不怕,何况受点小伤”,此处宜用“姑且”“暂且”之类的词。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玉真宫主殿______化为灰烬。
②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________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________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
③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______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A.顿时 不但/而且 何况
B.马上 如果/就 况且
C.顿时 如果/就 何况
D.马上 不但/而且 况且
答案 A
解析 “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物、局面;“马上”,立刻,用于叙述将要发生的事情。“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只表示进一步申诉理由或追加理由。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琅琊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彪炳史册的又________王羲之一人呢?
②他梦想在作文大赛中获得奖励,这次他______获得了一等奖。
③优秀的教师并非为了金钱工作,所以,________得不到丰厚的报酬,他也会竭尽全力。
A.何止 偏偏 既然 B.何止 恰恰 即使
C.何尝 偏偏 即使 D.何尝 恰恰 既然
答案 B
解析 ①句表示不只王羲之一个,应选“何止”。②句表示恰好之意,应选“恰恰”。③句表示让步关系,应选“即使”。
第五课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离乡千里的城市里,他偶尔遇到了自己初中时代的同学。
B.启蒙教育之路不通,历史遂将重任寄托于一场新文化运动,于是“五四”运动应运而生。
C.在生活中,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往往是富有智慧和魅力的人,是深谙大俗尚且通达大雅的人。
D.只有拥有与人沟通的情感技能,语言就会含有优雅温馨的情味。
答案 B
解析 A项“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此处指“意外”应该用“偶然”;C项句间是并列关系,“尚且”应为“又”;D项句间是充分条件关系,“只有”应为“只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天资并不算聪颖,但是平时学习很刻苦,所以,这次竟然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同学们知道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B.全剧包括主角、配角在内共有40余人,很多人物有原型可考,每个人物的生命脉络都有完整的故事展现,即使是很小的配角,也不会仅仅走个串场便断了踪迹。
C.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变身为“百家讲坛”上的主讲人,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称这完全是件很猛然的事。
D.确实,山寨是一种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的表现,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答案 D
解析 A项“竟然”表意外,不合句意,应删去;B项应为“再”;C项“猛然”为副词,此处应改为“突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浙一带绝大部分是平地,所以河流大多是静止的样子。
B.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C.一阵沉默,接着是一阵哄笑,杀气腾腾的审讯室里,大略还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笑声。
D.这是他背地图的方法之一,他往往拿起笔就在纸上一省、一郡、一川地画下去,一画就是两年。
答案 B
解析 A项句间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应为“通常”;C项“大略”不能作状语,应为“大概”;D项应为“常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购药协议既无单位负责人或经办人签名,又无落款时间,也不加盖行政公章。
B.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C.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D.刘勰的《文心雕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当然是经典著作,但不适宜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答案 A
解析 B项“由于”多余;C项“对于”多余;D项最后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当然”应为“虽然”。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________“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________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在屈辱中坚持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________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做安身立命的基础。
A.或是 或者 充足 B.或是 甚至 充分
C.还是 或者 充分 D.还是 甚至 充足
答案 C
解析 第一个空应填“还是”,与前文“无论”搭配,填“或是”也可;第二个空应填“或者”,表选择关系,而“甚至”表递进关系,与文意不符;第三个空应填“充分”,因“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
6.(2013·湖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________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________,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________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________。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词义辨析。而是:连词,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轻微转折,常与“不是”搭配。总是: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全是,都是。却是:表示转折,语气较重。只是:仅仅是,不过是;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但是(口气较轻)。从第一个空的句意看应选择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故排除B项。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或被污染。绘染:绘画、染色。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增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根据语境“把背景用墨衬黑”,应选择“点染”或“渲染”,排除C项。星汉:指银河。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星光:星星的光辉。星斗:星星的总称。结合“遥望夜空”“斜月晶莹”的语境,应该是“星星满天”,故选择“星斗”,排除A项。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自己,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________他去的地方。
②在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利益矛盾,科学________利益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进程。
③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________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驱使 调整 虽然 B.驱使 整合 虽然
C.驱赶 整合 即使 D.驱赶 调整 即使
答案 B
解析 驱赶:赶走。驱使: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推动。①句中是指受欲念的驱使。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之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整合: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②句中前面已出现“调整”和“协调”等词,所以后面用“整合”较好。“虽然”是连词,用在句中时往往与另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即使”也是连词,用在句中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③句中前后两句句意有转折之意,故应用“虽然”。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_是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划算,_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__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案 D
解析 “何况”“况且”“而且”三个都是连词,三者都有表示递进的意思。要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何况”主要用法有二:一是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甭提”,两件事对比、映衬,用浅的烘托深的,表示甲如此,乙更如此;二是先举一层理由,然后进一步举一层理由,从说话人来看,后一层更重要,更充分。“况且”有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的意思。“而且”主要用于表示后一成分比前一成分进一层。依据①句所说,用“何况”最恰当,②句“况且”“而且”都可用,用“况且”更恰当,③句所说,用“而且”更恰当。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美关系__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他比你只是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 C
解析 本题备选的6个副词都是常用的,它们构成三组,各组之间差别细微。“一再”和“再三”在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两者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用法上有一些区别,如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①句就是这样,“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只是对“中美关系”的陈述,所以只能用“一再”。“稍微”和“多少”意思也差不多,即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的两者”有时也可互换使用,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点”。但它们用法上有区别:“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个限制,另外,“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常常”和“往往”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互换使用,但用法上有一些区别:一是“往往”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所以③句只能用“常常”。
10.下列各句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项是( )
①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了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的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搏厮杀,谋求新( )发展。
④他有“乒乓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的”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用在定语后面,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修饰和领属关系。解答本题主要靠语感。②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存在”前必须加“的”,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④句显然是应该加“的”,不加“的”意思不明确。①、③句可加可不加“的”。
11.(2013·浙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至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词语的使用。A项以至:连词,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要注意与“以致”区分开。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B项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捐,抛弃。这里望文生义,误将“捐”理解为“捐献”。C项热诚:热心而诚恳。应用“热忱”。D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卒,尽,完。此处属望文生义。
12.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①____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____不是首都,③____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④____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⑤____,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答案 ①对于 ②虽然 ③但是 ④还 ⑤总之
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整体上把握整个文段,从而确定文段的整体思路结构。最重要的是分析空格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选择恰当的虚词进行连接。在虚词的选择上,注意选择最恰当的。还要注意“层次分明”的要求。
13.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________ ②却是________ ③更________
④但________ ⑤随着________
答案 ①夹上 ②白字连篇 ③应该 ④同时 ⑤中国
解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注意关联词语的“暗示”作用,如第一句,“……是……,……也要……”,分明是转折关系,所以“但”应加在“同时”前。
14.下面文字中画线的词语,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必须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填写在横线上。
记者从我市天文台中①了解到,日前,该台专家参加了②有关日全食工作会议,针对日全食过程有③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台长告诉记者,有一年德国某大城市上空出现日全食,由于④驾车者都停车观看,导致了1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将⑤全线瘫痪。因此,日全食期间的交通问题值得重视。此外,治安、卫生等问题也⑥很重要。
(1)不能删去的是:
(2)必须删去的是:
(3)可删可不删的是:
答案 (1)②⑥ (2)①⑤ (3)③④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各虚词的含义,其次要分析前后的逻辑关系,再依据日常习惯作答。
15.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①____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②____,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③____是在被变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④____可以是千年、万年,⑤____永恒!读《我与地坛》,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那宗教式的灵魂!
答案 ①如果 ②那么 ③便(就) ④却 ⑤甚至
解析 根据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