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学习重点 1.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通过阅读引子部分的内容,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
答案 (1)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
(2)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变成了书面语。
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答案 (1)词义变化:①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分。如“形”“修”“衣”“妻”“自”等。
②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是被另一个词代替了。如一些文言虚词:“之”“其”“何”“若”等。
③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服”的“穿戴”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
(2)句式变化:①有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倒装句(“忌不自信”)、省略句(“与坐谈”)等。
②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了一些改变,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不若君之美”,现在一般不会说“不如您的漂亮”,而是直接说“不如您漂亮”。
③有些文言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但是在用法上却受到很大限制。如“之所以”“为……所……”“唯……是……”“有……所……”等句式仅仅在书面语中体现。
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答案 (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答:
答案 (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示。
(2)词语的消长变化。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二是一些旧词语退出了词汇舞台。如“买办、知青、人民公社”等。三是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消亡了,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3)词语的替换变化。词语替换变化有社会的因素。比如由于避讳把“世”改为“代”。词语替换变化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足、目”,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变成了“脚、眼”。此外,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就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
(4)词语的引申变化。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引申。比如“朝”本来是名词,意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了“朝见”,并进一步引申出“朝向”等等。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汉语语法的演变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答案 (1)语序的变化: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是在动词的后面。
(2)句式的变化: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判断句。还有的句式,是后来才出现的,如“把字句”。
(3)词类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4.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
答:
答案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5.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
答:
答案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下面对汉语演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由于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也逐渐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
B.汉语的演变包括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的演变。
C.语音的演变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D.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平”指平声字,“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入声调在现代已经彻底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答案 D
解析 入声调在普通话里已消失,在粤语等方言里还存在。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寂寥而莫我知也 D.惟兄嫂是依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有活用现象且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③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④死生亦大矣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襟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②③⑥ B.①④⑥⑧
C.②⑤⑥⑦ D.③④⑦⑧
答案 C
解析 ②⑤⑥⑦均为名词用作动词,①④为形容词用作名词,③为动词用作名词,⑧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题型一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戚”指有婚姻关系的;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范围大了。“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至于”,古汉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至于”是介词时,表示另提一事;是动词时,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解题技巧 解答此题,要明确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然后再对题中的词语鉴别,看看这些古代语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何变化。
例题2 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A、B两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C项为主谓倒装。而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解题技巧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用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因此,在判断时,也应将其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古今对照,判别二者之间的不同,也就能分辨出属于什么句式了。
题型二 文言文翻译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王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注]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注 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
译文:
(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
译文:
(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译文:
答案 (1)太医院里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
(2)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
(3)太医送王尧出门,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解析 (1)盍,兼词,相当于“何不”,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或者直接写“何不”;国手也,判断句;国手,国家闻名的医师。
(2)诚,译为“如果确实”;“着和、缓名”,译为“有着和、缓那样的名望”;“乃”,副词,译为“竟然”“却”“反而”;“生死人而肉白骨”,“生”“肉”,使动用法,可意译为“起死复生”“起死回生”。
(3)补充主语“太医”;“乞休”译为“请求退休”“请求辞退官职”;“谢”译为“谢绝”“拒绝”。
解题技巧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①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②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a.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b.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c.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③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④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此情况大致有两种:a.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b.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内容。
⑤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答案 C
解析 A项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B项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一种处罚措施”。D项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青青兮欲雨 b.独善其身
c.籍吏民,封府库 d.恐为操所先
e.面刺寡人之过者 f.日将暮,取儿稿葬
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h.秦师遂东
i.将军身披坚执锐 j.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A.ach/bd/efɡ/i/j B.ac/bd/efɡ/i/hj
C.ab/cdh/efɡ/i/j D.ad/b/cefɡh/i/j
答案 A
解析 a、c、h为名词用作动词,b、d为形容词用作动词,e、f、ɡ为名词用作状语,i为形容词用作名词,j为动词用作名词。
3.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字母)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定语后置句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句 G.主谓倒装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是以后世无传矣。(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唯你是问。( )
(5)沛公安在?( )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10)宋何罪之有?( )
(1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
(1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16)战于长勺。( )
(1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1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19)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
答案 (1)B (2)C (3)B (4)C (5)C (6)A (7)AE
(8)B (9)B (10)C (11)E (12)D (13)D (14)A (15)G (16)F (17)E (18)A (19)E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亡友邢涣思讳群。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
(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译文:
(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
译文:
(3)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译文:
答案 (1)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2)邢涣思果然不能被会昌年间的朝廷容纳,算是不辜负我对他任御史的举荐了。
(3)邢涣思不喜欢喝酒,现在又喝酒又唱歌,这不是因为他由于有很多要操心的事而对当太守不高兴吧?
解析 (1)关键点:“贤不肖”“谕议”“以一辞”,介宾短语后置。
(2)关键点:被动句,“辱”,句意通顺。
(3)关键点:“是”“以”“用”“于守郡”,介宾短语后置。
参考译文
逝去的友人邢涣思名讳为群。邢涣思在京口侍奉王并州。同僚认为他有智慧,不认为他专断;王并州认为他有才能,不认为他僭越冒犯;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丞相卢商镇守京口,邢涣思又以大理评事的身份接受丞相府的差遣。今天的吏部侍郎孔温业因为很高的名望,由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我以补阙的身份去祝贺,孔温业说:“御史中丞要靠御史来影响朝局,您应该把所了解的人才告诉我。”我把邢涣思告诉了他,孔温业说:“我一向不了解他,希望听你讲讲他的为人。”我详细地用在京口见到的事回答了他。十天后,诏书颁下,任命邢涣思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邢涣思从户部员外郎的官职调任处州刺史。当时我任黄州太守,满一年后调任池州,阔别京城的人物和事务,已经四五年了,听说邢涣思出任,很高兴地说:“邢涣思果然不能被会昌年间的朝廷容纳,算是不辜负我对他任御史的举荐了。”邢涣思被免了处州刺史后,被授予歙州刺史,我从池州转任睦州,与歙州东西相距仅三百里,问从歙州来的人:“邢涣思靠什么来治理歙州?”来人说:“抓紧管束险恶的少数民族。繁冗的事务和不良的政令,不因为由来已久(而放任),一定致力于铲除弊政的根源。”我说:“邢涣思离开缙云的那天,无论老幼都在路上哭着相送,就靠着这样的治理方式。”我又问:“空闲的日子他做些什么?”他说:“经常很欢乐地饮酒唱歌。”我说:“邢涣思不喜欢喝酒,现在又喝
又唱歌,这不是因为他由于有很多要操心的事而对当太守不高兴吧?”
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卑怯(qiè) 肤浅(fū) 街坊(fānɡ) 伎俩(jì)
B.寥落(liáo) 静谧(mì) 端倪(nì) 回溯(sù)
C.熨帖(yù) 炫目(xuàn) 隽永(juàn) 直觉(jué)
D.兑现(duì) 癖好(pì) 深邃(suì) 内疚(jiù)
答案 C
解析 A项“坊”读fɑnɡ。B项“倪”读ní。D项“癖”读p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绾结 浣纱 莞尔而笑 顺蔓摸瓜
B.对峙 伺候 舐犊情深 有恃无恐
C.山岫 星宿 秀外慧中 乳臭未干
D.觊觎 舆论 尔虞我诈 长吁短叹
答案 C
解析 A项“绾、莞”读wǎn,“浣”读huàn,“蔓”读wàn;B项“峙”读zhì,“伺”读cì,“舐、恃”读shì;C项均读xiù;D项“觎、舆、虞”读yú,“吁”读xū。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和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竣工 俊俏 崇山峻岭 骏马奔腾
B.脸颊 海峡 狭路相逢 汗流浃背
C.烘托 哄骗 山洪暴发 垂拱而治
D.狼藉 酝酿 书声琅琅 豁然开朗
答案 C
解析 A项均读jùn;B项分别读jiá,xiá,xiá,jiā;C项分别读hōnɡ,hǒnɡ,hónɡ,ɡǒnɡ;D项分别读lánɡ,niànɡ,lánɡ,lǎn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提防(dī) 诤友(zhènɡ)
差可告慰(chā) 令人咋舌(zá)
B.崭新(zǎn) 肄业(yì)
浑身解数(xiè) 虚与委蛇(yí)
C.颀长(qí) 锃亮(zènɡ)
水声淙淙(zōnɡ) 瘦削不堪(xuē)
D.下载(zài) 着落(zhuó)
风姿绰约(chuò) 嗲声嗲气(diǎ)
答案 D
解析 A项“咋”读“zé”。B项“崭”读“zhǎn”。C项“淙”读“cónɡ”。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炽热 整饬 叱咤风云 插翅难飞
B.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C.小憩 迄今 同仇敌忾 休戚相关
D.显赫 唱和 溘然长逝 欲壑难填
答案 A
解析 A项都读chì;B项“唆”读suō,其余都读sù;C项“忾”读kài,“戚”读qī,其余都读qì;D项“溘”读kè,其余都读hè。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假 jiǎ 暑假 假嗓子 假仁假义 假模假式
B.供 ɡònɡ 口供 供销社 供认不讳 供不应求
C.角 jiǎo 角膜 唱主角 勾心斗角 凤毛麟角
D.冠 ɡuā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盖如云
答案 D
解析 A项“暑假”的“假”读jià,其余都读jiǎ;B项“口供”“供认不讳”的“供”读ɡònɡ,其余都读ɡōnɡ;C项“唱主角”的“角”读jué,其余都读jiǎo;D项都读ɡuān。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学
B.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答案 D
解析 A项都读yè;B项都读qián;C项都读lù;D项“跹”读xiān,其余都读qiān。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英国政府最终可能还是支持美国的NMD计划,但他在言辞表达上的暧昧和外交立场上首鼠两端的心态,让美国政府深感不悦。
B.东芝自信地表示,使用该公司的半导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夏普液晶电视的性能和功能,夏普的液晶电视配备东芝产半导体简直是如虎添翼。
C.黄金周之后,促销楼盘在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增幅,楼市促销不瘟不火,但楼市成交量却一直在增加。
D.对于那些既有损于名校声誉又损害学生利益,唯利是图,扰乱正常教育秩序的拉大旗作虎皮的“联合办学”的行为,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紧急叫停。
答案 C
解析 A项“首鼠两端”指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B项“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C项“不瘟不火”指戏剧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不能形容楼盘促销情况。D项“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
9.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成语,改换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换为“一曝十寒”)
B.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铁锹一扔,纵身跳进汹涌的江水里。(换为“当机立断”)
C.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个私立中学因连续的意外事故,发不出薪水了。(换为“祸不单行”)
D.“光想吃现成饭不行,你还得仔细想想。”(换为“坐享其成”)
答案 B
解析 B项“当机立断”指抓住时机,立刻决断。“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A项两者均指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C项两者均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D项两者均指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劳动的成果。
10.(2013·天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答案 B
解析 A项重复赘余,“尤其”与“更”重复。C项动宾搭配不当,“执行”与“工作”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采用……的说法”与“以……为准”两种句式杂糅。
11.(2013·湖北)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一幅……大写意”缺谓语动词,应在“一副”前添加“形成”。C项语序不当,第二个分句中“剥夺”的宾语应该是“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应把“依然坚强”提到“生命”的前面,并在“生命”前添“的”。D项句式杂糅,“耐人寻味”就是“让人寻味”,不能作“有”的宾语,该句与“总有一种滋味留在心中”杂糅。
12.(2013·江苏)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
答案 (示例)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画线句是一个哲理句,“自己的脚”代指自己,“全世界”代指环境,“给自己的脚穿上鞋子”指的是“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指的是“改变环境”。
13.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字左右)
答:
答案 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56个民族56朵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请说普通话。
解析 这道题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导向,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要讲普通话,推广普通话。
14.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举出三项。
答:
(2)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答:
(3)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答:
答案 (1)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
(2)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3)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语言,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解答时,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