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同步练习:第一课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同步练习:第一课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5 09:05:51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学习重点 1.通过“汉外”比较进一步认识汉语。2.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3.激发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引子部分的内容,思考:汉语与外语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答案 (1)汉语的文字表意是丰富的。(2)汉语的句子表述是含蓄的。(3)汉语的文义理解有多向性。
阅读“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完成下面的表格。
活动内容
活动意义
杯子?
被子?
比尔买被子被误解
男狗?
女狗?
比尔对狗的性别称谓不得体
我给了他一刀?
比尔不会用量词
答案 
活动内容
活动意义
杯子?被子?
比尔买被子被误解
揭示了汉语声调变化的重要性。
男狗?女狗?
比尔对狗的性别称谓不得体
揭示了汉语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称谓的问题。人与物的称谓不同,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的称谓也不尽相同。由此说明汉语讲究称谓。
我给了他一刀?
比尔不会用量词
揭示了汉语量词的重要性。
1.什么是普通话?
答: 
答案 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2.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现代汉语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 (1)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①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汤(tānɡ)、糖(tánɡ)、躺(tǎnɡ)、烫(tànɡ)”,声调不同,意义也不同。②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2)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①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②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例如现代汉语可说“五支笔、三辆汽车”而不能说成“五笔、三汽车”,在英语中可说成“five pens、three cars”。汉语的句子表示语气,除了句调外,常常要在句子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例如:“他不愿意吗?他不愿意了。”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①词没有形态变化。不像英语的单、复数,进行时和过去时,主格和宾格等要有变化。例如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②虚词重要而丰富。例如“他正在写一封信”“他写了一封信”中的“正在”“了”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③语序的作用重要。例如“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语序相反,意思也正好相反。
3.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什么?语序的变化对句意的表达有何作用?
答: 
答案 汉语语序固定,语序不同,句意不同。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语序变动,结构意义和关系也随之改变。一般来说,一句话中,某个地方的句子成分发生了变化,则是为了强调变化的部分。例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句中,“空的”的正常语序应在“破碗”前,把它放在后面则是为了强调祥林嫂在年三十都未要到饭,表明鲁镇人的冷漠和麻木。当然,语序变化必须得当,否则就成为了病句。
4.汉语句子中的形态变化主要是通过虚词来表示的,试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答: 
答案 汉语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独立的虚词来表示的,不同的虚词表示不同的意义或关系。例如助词“着”“了”“过”分别表示不同的动态,连词“或者”“还是”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
(1)“着”“了”“过”三个动态助词的使用。
①“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如:A.门开着,灯亮着。
B.他的心,鼓着风,张着帆,正向那绿荫蔽天的王国腾飞。
②“了”表示动作或性质已经成为事实。
如:A.上个星期他被表扬了两次。
B.老师想起了那个活泼的学生,不由得笑出了声。
③“过”表示曾经发生的动作或曾经具有的状态。
如:A.他提醒过你,但你一直没放在心上。
B.这儿前几天冷过一阵。
(2)“或者”和“还是”都表选择,用在“不管”“无论”一类词后,二者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互换。但“还是”可以用在疑问句中,“或者”不能。
如: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学理科还是学文科?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就是指普通话。
B.普通话之所以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因为北方话听起来最好听。
C.粤语没有轻声、儿化音之类的现象。
D.普通话也是一种普通的方言。
答案 C
解析 A项汉语还包括纷繁复杂的方言。B项普通话之所以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因为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全国影响最大。D项普通话虽然也是一种方言,但它是最具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
2.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只不过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动词)还较常用。
B.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在汉语中却最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
C.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如“老虎”,这种形式在汉语中是非常多见的。
D.现代汉语有着独特的量词。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一定要在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
答案 C
解析 派生构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见,而在汉语中很少见。
3.下列语序调整后意思变化最大的一项是(  )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B.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D.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答案 A
解析 汉语语序的变化可能带来意思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汉语运用的规范意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假设关系复句,语序调整后,复句关系未变,但假设的条件和结果颠倒,表意完全相反。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深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 
答案 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解析 “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
5.试修改下面这些病句,并说说这些错误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1)我还把今天的家庭作业没做完。
答: 
(2)小偷儿被警察已经抓到了。
答: 
(3)我们不非常同意你的意见。
答: 
(4)我的汉语水平好一点儿比他。
答: 
(5)我们来到了中国为了学习汉语。
答: 
(6)同学们练习打排球在操场上。
答: 
答案 (1)我还没把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原因:“没”“不”等词只能放在“把”前面。
(2)小偷儿已经被警察抓到了。原因:副词“已经”应放在“被”前面。
(3)我们不很同意你的意见。原因:“不”不能放在“非常”前面,但可以放在“很”前面。
(4)我的汉语水平比他好一点儿。原因:汉语比较句的格式是“名词1+比+名词2+形容词”,即介词结构要放在谓语前面。
(5)我们为了学习汉语来到了中国。原因:“为了学习汉语”是表示目的的状语,要放在谓语前面。
(6)同学们在操场上练习打排球。原因:作状语的介词结构要放在谓语前面。
题型一 识记字音
例题 (2013·山东)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校订(jiào)       戛然(jiá)
佝偻病(ɡōu) 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ɡ) 惊诧(chà)
超负荷(hè) 流水淙淙(zōnɡ)
C.奇葩(pā) 胴体(tónɡ)
拗口令(ào) 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 谄媚(chǎn)
一刹那(shà) 良莠不齐(yǒu)
答案 A
解析 B项“淙”读cónɡ。C项“胴”读dònɡ。D项“刹”读chà。
解题技巧 对于字音的识记,可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转。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如“栅”“解”;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畜”;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露”;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吱”在方言“吱声”中或形容小动物的叫声时读zī,记住这两种特殊情况即可。
题型二 语言表达连贯
例题1 按表达要求,改变下面句子的语序,使之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得增减词语)
8月15日,市长是在电视讲话中号召全体市民向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捐物。
(1)以“时间”为表达中心: 
 
(2)以“市长”为表达中心: 
 
答案 (1)市长是8月15日在电视讲话中号召全体市民向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捐物。
(2)8月15日是市长在电视讲话中号召全体市民向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捐物。
解析 本题考查语序的重要作用。在题干中,“是”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确实”的意思。因此,改变语序,变动不同的词语,把它放在“是”的后面,则句子强调的重点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表达的意义也会随之改变。
解题技巧 一是要审清题意,把握好题干的要求。二是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如本题中的“是”,表示对后面内容的坚决肯定,重读。因此,“是”后面的内容也就是表达的中心。
例题2 (2013·新课标全国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⑤是说摄影的地点和内容,应连在一起。②是对这些作品的风格的总体评价,①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②①应相连。⑥是这些作品的又一个特点,“而且”表递进关系,⑥应在①之后。至此,便可得出答案C。
解题技巧 ①通读题,前后看。②确首句,是关键。③有代词,往前串。④同话题,放一起。⑤找顺序,时空间。⑥逻辑顺,思维变。⑦内容上,要映现。⑧排完后,要浏览。⑨不通顺,再调换。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怯弱(qiè)  纨绔(kù)  戏谑(xuè) 敛气屏声(bǐnɡ)
B.拓片(tuó) 负疚(jiù) 悚然(sǒnɡ) 沸反盈天(fú)
C.吞噬(shì) 脊髓(suí) 撬开(hào) 韬光养晦(huì)
D.石栈(zhàn) 朔漠(sù) 迁谪(zhé) 群山万壑(hè)
答案 A
解析 B项“拓”读“tà”,“沸”读“fèi”;C项“髓”读“suǐ”,“撬”读“qiào”;D项“朔”读“shuò”。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感喟/匮乏   吝啬/掉色   遒劲/集腋成裘
B.漂白/漂洗 角色/角斗 屏除/屏气凝神
C.祈祷/颀长 梦魇/笑靥 歆羡/万马齐喑
D.诘难/狡黠 隔阂/弹劾 洗濯/擢用贤能
答案 B
解析 B项读音依次为piǎo,jué,bǐnɡ。A项读音依次为kuì,sè/shǎi,qiú。C项读音依次为qí,yǎn/yè,xīn/yīn。D项读音依次为jié/xiá,hé,zhuó。
3.下面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
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④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在这四句话中,关键词是“是”,“是”在这里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因此,“是”后面的词语即强调的重点。
4.给下列句子排序,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②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④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⑤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正确顺序: 
答案 ②⑤①④③
解析 用首尾词语法解:①有“语文”与⑤首尾相承,⑤有“语言”与②相承,顺序为②⑤①;而④③还有“语文”与①相承,当跟在②⑤①后面。
第一课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人风——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答案 B
解析 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事物的消亡,有些词汇也在逐渐消亡。
2.下列关于汉语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中常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是”来表达。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答案 A
解析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如“月光便朦胧在这水汽中”中的“朦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案 D
解析 A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的果实”,属两个词,今义是“实际上”,是一个副词;B项中的“烈士”,古义是“志士,有志于功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C项中的“牺牲”,古义指“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D项古今同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答案 A
解析 A项“小大”是指大大小小。B项“异同”重在“异”。C项“国家”重在“国”。D项“作息”重在“作”。
5.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答案 B
解析 例句和B项“虽”表假设,即使。A、C项“虽”均表转折,虽然。D项“虽”通“唯”,只。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 C
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7.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③为宾语前置句,⑤为状语后置句,⑦为定语后置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
答案 D
解析 A项固:使……稳固。B项下:居于……之下。C项宏:使……光大。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为使动用法。
(2013·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 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答案 A
解析 谢:道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以、为、乃、而”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表原因。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出;第二个“为”是介词,替。C项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
12.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文章的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A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错,根据最后一段中“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可知,他“名声未彰”不是因为“是商贾而非士大夫”。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答案 D
解析 本文是人物传记,没有传神的语言描写,与《烛之武退秦师》写法也不同。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 
答案 (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3)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省略句。(1)躬行:亲身践行。鼎足:三者并列。顾:只是,不过。(2)贸:买卖。下劣:成色不好。愠甚:很生气。(3)丧:动词,去世。无乃:恐怕。
参考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很多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劝勉学习的人。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凌、沈二人的名声更响,在沈端恪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县人。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惠的妇人。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有希望了。”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谢罪,愿意改掉以前的不好品行。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诵读《大学》一遍,潜斋很喜欢他。一言一行,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求宽厚仁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
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只是闽中的民力已经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为这使家道衰败了。
晚年因为莫须有之罪被捕入狱中。宪使到监狱中检阅囚犯,敬恒正在诵读《大学》,宪使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入他的牢房之中,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招呼他一起坐下和他谈论,大吃一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敬恒最终因为贫穷离世了。他平生凡事情亲自去做,不写文章,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搜集了他的一些事情来为他立传,来匹配凌、沈两人,将等待后世有像李二曲那样的人。可惜寻访他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