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五六章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五六章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18 00: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五六章综合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东北育才模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但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疟疾猖獗的非洲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基因的频率较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疟疾疫区,杂合子个体比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个体死亡率都低,这体现了杂种优势
C.基因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携带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流行与非洲疟疾猖獗有关,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无关
2.(2022高二上·营口开学考)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的遗传规律,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下列属于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的“演绎推理”环节的是(  )
A.Aa产生两种基因型的配子,且比例为1:1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预测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的数量接近于1:1
D.统计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
3.我国生物学家鲍文奎利州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和二倍体黑麦(体细胞含14条染色体)杂交,得到不育后代,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培育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物种——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黑麦的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  )
A.7条 B.14条 C.21条 D.28条
4.(2017高一下·北流期末)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观点的是(  )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
5.(2021高一下·黑龙江月考)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 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6.(2021高三上·重庆月考)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之分,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抗性有不抗病和抗病之分,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且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该植物属于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让一株红花抗病雌株与一株红花不抗病雄株作亲本进行正交实验,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抗病:白花抗病:红花不抗病:白花不抗病=2:1:2:1。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让亲本进行反交实验且结果与题干中的不同,则可确定抗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该植物组成的种群中基因A和a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的改变
C.开红花的植株可能为杂合子,抗病植株中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D.F1中的白花抗病植株可能是一种纯系品种
7.(2020高一下·济南月考)眼皮的单双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所决定的,某男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他的基因型及其父母的基因型依次是(  )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8.(2017高一下·吉林期中)某植株与基因型为Rrbb的植株个体杂交后所得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RRBb、RRbb、RrBb、Rrbb,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
A.Rrbb B.RRBb C.rrBb D.RrBb
9.(2019高三上·丽水月考)在下列研究条件的制约下,实验(活动)目的仍能达成的是 (  )
  制约条件说明 实验(活动)目的
A 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使用龙胆紫染色 观察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B 用盐酸解离过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C H2O2溶液、H2O2酶溶液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信封雌1、雄1中均只有2张Y、y的卡片 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A.A B.B C.C D.D
10.(2020高一下·云县期末)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植物个体自交,双显性子代中含隐性基因的个体占(  ))
A.1/16 B.8/9 C.9/16 D.1/2
11.(2019·钦州模拟)鸡的雌雄性别主要由Z、W两条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某种鸡的羽毛颜色(芦花和非芦花)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现有亲本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子代中雄鸡全为芦花,雌鸡中芦花和非芦花各一半,根据题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芦花和非芦花这一对相对性状中,芦花为显性
B.芦花和非芦花鸡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
C.亲代鸡的基因型为 ZBW x ZBZb
D.选择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根据后代中雏鸡羽毛的颜色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分开
12.(2016高二上·邯郸开学考)小麦的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让杂合抗锈病小麦(Aa)连续自交并淘汰感锈病小麦,所有F4播种后长出的植物中,纯合子占(  )
A. B. C. D.
13.(2017高一下·杭锦后旗期中)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支持了融合遗传
D.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
14.(2017·菏泽模拟)在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某种成分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R型细菌转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与下列哪种过程最为相似(  )
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
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现象
D.低温或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
15.(2021·诸暨模拟)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人类秃顶即为从性遗传,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秃顶性状在男性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女性
B.若父母均为非秃顶,则女儿为秃顶的概率为0
C.若父母均为秃顶则子女应全部表现为秃顶
D.若父母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则生出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4
16.(2019高三上·深圳模拟)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17.(2017高三上·黑龙江月考)在下列遗传系谱中,能肯定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是(阴影者表示隐性性状(  )
A. B. C. D.
18.(2021·毕节模拟)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组合是AAbbDDxaaBBdd或 AABBDDxaabbdd
B.F2中表现型为黄色的个体基因型有21种
C.F2褐色个体相互交配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黑色个体
D.F2褐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19.(2023高一下·铁岭月考)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A和B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植株AaBb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4种,9:3:3:1 B.4种,1:1:1:1
C.2种,9:7 D.2种,3:1
20.(2022高三上·广东月考)长距彗星兰又名一尺半,具有约30~60厘米的细长花距(花瓣向后延长成的管状结构),花距底部有花蜜。马岛长喙天蛾是唯一能帮助长距彗星兰授粉的生物,它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马岛长喙天蛾的口器变长有利于与其他天蛾竞争
B.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C.相互匹配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未发生改变
D.长距彗星兰与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
21.(2022高二上·深圳期中)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下图所示为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
B.粉红棉M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为1/4
D.粉红棉M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4
22.(2021高二下·安徽期末)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下列关于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得出遗传的两大基本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根据F2出现3:1的分离比,推测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过程
B.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C.提出问题建立在纯合豌豆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实际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23.(2023高一下·韶关期末)某生物学家经研究提出了“红皇后假说”,其主要内容为: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于该假说理解错误的是(  )
A.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其他各种生物发生进化
B.可以解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C.说明生物之间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
D.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密切相关
24.下图为克雷白杆菌产生卡那霉素抗性的过程, 表示使用卡那霉素后死亡个体。 表示卡那霉素菌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卡那霉素的使用是导致克雷白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
B.从a时期到b时期克雷白杆菌群体发生了进化
C.抗卡那霉素基因频率在该抗生素的选择下逐渐升高
D.卡那霉素使用之前该抗性基因的产生属于中性突变
25.(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纯和显性和隐性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 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在幼苗期就 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子代,则子代成熟植株中 (  )
A.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3:1 B.有9种基因型
C.高产抗病类型占1/4 D.宽叶有茸毛类型占1/2
二、实验探究题
26.(2023高一下·蚌埠月考)藏报春花的花色表现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生理机制如图甲所示。为探究藏报春花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及比例如图乙所示:
(1)根据图甲和图乙杂交结果说明两对基因遵循   定律。
(2)F1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种群中黄花基因型有   种。F2白花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比例是   。
(3)上述F2部分白花个体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欲判断这样个体的基因组成,有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请根据相关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有各种基因型纯合的植株可供利用)。
①让能够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自交;
②分析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比例。
请你帮该同学预测实验的结果及结论。
27.(2023高一下·潍坊期中)大蒜是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其抗病对不抗病(A/a)、鳞茎红皮对白皮(B/b)均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大蒜主要靠鳞芽(蒜瓣)无性繁殖,多年繁殖后易受病毒感染而减产,且不能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改良大蒜品种。科研人员经多年研究,恢复了大蒜的有性生殖能力,用红皮抗病大蒜自交,后代中红皮抗病、红皮不抗病、白皮抗病、白皮不抗病的比为6:3:2:1.请回答:
(1)大蒜的抗病和不抗病这一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子代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不符合3:1的原因可能是   。
(2)有同学判断大蒜的抗病能力、鳞茎颜色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请从题中实验选取材料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和结果。
(3)大蒜鳞芽(蒜瓣)的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假如某红皮大瓣蒜植株自交结果为红皮大瓣:白皮大瓣:红皮小瓣:白皮小瓣=45:15:3:1,则鳞茎颜色与鳞芽大小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三、综合题
28.(2015高二上·扬州开学考)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再作进一步处理,请分析原因回答:
(1)甲植株的基因型是   ,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
(2)丙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   个染色体组.
29.(2021高三下·银川开学考)曼陀罗常见的有二倍体和四倍体(4n=48)植株。曼陀罗果实的形状球形(B)对卵圆形(b)是显性。现有少量曼陀罗幼苗(Bb)用于育种:
(1)该幼苗(Bb)可用   诱导成为四倍体,此四倍体植株开花后可形成三种有效花粉,其比例大约是BB:Bb:bb=   。
(2)用四倍体曼陀罗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   (填“可育”或“不可育”),原因是   。
(3)经研究发现形成花粉母细胞时,由于个别染色质穿壁转移,在二倍体植株中偶尔出现三体(2n+1),这样的三体植物果形变异很大,说明   。
(4)先天性愚型也是因为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染色体,高龄产妇往往需要进行   等产前诊断鉴别胎儿是否患此病。
30.(2016高二上·鞍山期中)图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发病史,Ⅲ2和Ⅲ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的非血友病儿子(Ⅳ2),已知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染色体组成均正常.
(1)要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应选择在   中进行调查.根据题图推断,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   ,你推断的理由是   .
(2)据图   (填“能”或“不能”)确定Ⅳ2两条X染色体的来源;若已确诊Ⅳ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他的两条X染色体可确定来自于他的   .
(3)现Ⅲ3再次怀孕,羊水检查显示胎儿(Ⅳ3)细胞染色体组成是46,XY,经推算Ⅳ3患病的概率为   ,因此建议Ⅲ3要进一步做   ,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几乎都死于儿童期,而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出相关症状,但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与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相比,不含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个体通常因得疟疾而夭折,因此疟疾猖獗的非洲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基因的频率较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疟疾疫区,杂合子个体比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个体死亡率都低,杂合子比纯合子的生活力强,体现了遗传学上的杂种优势,B正确;
C、基因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体的纯合体对生存不利,但其杂合体却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流行与非洲疟疾猖獗有关,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关,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致病基因的频率较高,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但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 因此推测,疟疾对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 有选择作用,杂合子更容易生存。
2.【答案】C
【解析】【解答】A、孟德尔没有涉及到“基因型”这个词,A错误;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假说内容,B错误;
C、预测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的数量接近于1:1,这属于“演绎推理”,C正确;
D、统计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这是实验验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3.【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的生殖细胞含有6/2=3个染色体组,42/2=21条染色体,二倍体黑麦的生殖细胞有1个染色体组,7条染色体,结合后染色体数目=21+7=2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后为28×2=56条,又因为形成的是八倍体小黑麦,说明有8个染色体组,则八倍体小黑麦的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的染色体数=56/8=7条。
故答案为:A
【分析】理清八倍体小黑麦含有8个染色体组,再根据多倍体育种的过程,算出八倍体小黑麦的染色体条数,最后计算出每个染色体组所有含有的染色体条数。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
C、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5.【答案】C
【解析】【解答】A、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由于只有②中含有DD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形状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③AAttDD与其他亲本(_ _ _ _dd)进行杂交;非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碘化钾溶液为棕色,由于只有④中含有aa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颜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④aattdd与其他亲本(AA_ _ _ _)进行杂交,①和③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是AATtdd,无法通过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②和④杂交,其基因型为AattDd,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以验证,B错误;
C、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较为合理,C正确;
D、选择②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得AattDd,将杂交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碘化钾溶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粒A:棕色花粉粒a=1:1,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常用的三种方法:
(1)测交法:将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分离比,应为1:1;  
(2)自交法:将杂种子一代进行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表现型分离比应为3:1;  
(3)花粉鉴定法:有的植物花粉中存在淀粉,而含等位基因的花粉中则没有。利用碘与花粉中淀粉反应显色的现象,来计数变蓝与不变蓝的花粉数量。其比例应为1:1。
2、可以用测交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将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
6.【答案】C
【解析】【解答】A、题干中已知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无法判断基因B和b的位置,可以通过设计反交实验进行探究。若正反交实验结果一致,则基因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则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故若让亲本进行反交实验且结果与题干中的不同,则可确定抗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亲本及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知,控制花色的基因A纯合致死,即红花植株纯合致死,所以基因A的频率降低而基因a的频率升高,故该植物组成的种群中基因A和a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的改变,B正确;
C、由于红花植株纯合致死,故开红花的植株可能都是杂合子;而抗病和不抗病无法确定显隐性,故不能确定抗病植株中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C错误;
D、由于无法确定抗病和不抗病的显隐性,因此F1中的白花抗病植株可能是一种纯系品种,也可能是杂合子,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 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子代出现不同性状 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 F2代性状分离比为3∶1 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由题意“ 让一株红花抗病雌株与一株红花不抗病雄株作亲本进行正交实验,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抗病:白花抗病:红花不抗病:白花不抗病=2:1:2:1。 ”可知,F1的植株中红花:白花 = 2:1,可知,红花为显性性状且纯合致死,双亲的基因型都为Aa;F1的植株中抗病:不抗病 = 1:1,仅依据此无法判断显隐性性状。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根据女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她却是单眼皮,可判断女孩是隐性纯合体,其基因型为aa;由于双亲都是双眼皮,所以双亲的基因型都为Aa。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眼皮的单双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所决定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女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她却是单眼皮,说明单眼皮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8.【答案】B
【解析】【解答】后代中RR:Rr=1:1→逆推可知亲本为RR和Rr杂交;后代中Bb:bb=1:1→逆推可得亲本为Bb与bb杂交;据题意可知另一亲本基因型为RRBb,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逐对分析法来解答,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推测出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
9.【答案】D
【解析】【解答】A.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A错误;
B.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必须保持细胞活性,而盐酸解离后细胞死亡,B错误;
C.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来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用信封雌1、雄1中均只有2张Y、y的卡片可以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要注意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合理,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能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
10.【答案】B
【解析】【解答】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共9种,其中双显性子代(1AABB、2AaBB、2AABb、4AaBb)中含隐性基因的个体占8/9。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
11.【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亲本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中芦花和非芦花各一半,可知芦花为显性,A不符合题意;
B、芦花为显性,假设由B基因控制,非芦花由b基因控制,芦花雌鸡基因型ZBW,芦花雄鸡基因型有ZBZB,ZBZb,非芦花雌鸡基因型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有ZbZb,芦花和非芦花鸡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5种,B符合题意;
C、因为亲本芦花雌鸡和芦花雄鸡交配,子代中雄鸡全为芦花,雌鸡中芦花和非芦花各一半,所以亲代鸡的基因型为 ZBWxZBZb,C不符合题意;
D、选择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均为非芦花,雄鸡均为芦花,故可根据后代中雏鸡羽毛的颜色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分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遗传规律“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可知芦花为显性,由于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从而写出雌雄表现型的相应的基因型。
12.【答案】B
【解析】【解答】解:如果不淘汰感锈病小麦,则自交4代后,F4中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均为(1﹣ )÷2= ,杂合子为 ,连续自交并淘汰感锈病小麦,F4播种后长出的植物中,纯合子占= .
故选: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麦的抗镑病对感锈病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让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防止自花传粉)、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处理等,A正确;
B、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B正确;
C、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否定了融合遗传,C错误;
D、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D正确.
故选: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14.【答案】C
【解析】【解答】解: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这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
B、无子西瓜的培育采用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番茄的培育利用的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现象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低温或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5.【答案】C
【解析】【解答】A、由表格可知,秃顶性状在男性出现的概率比在女性中出现的概率大,A正确;
B、若父母均为非秃顶,父亲基因型一定是b+b+,母亲的基因型为b+b+或b+b,女儿为秃顶bb的概率为0,B正确;
C、父母均为秃顶,若父亲基因型为b+b,母亲的基因型bb,则子女中会出现b+b,不一定全部表现为秃顶,C错误;
D、若父母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则孩子基因型为1/2b+b、1/2bb,则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和b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非秃顶,基因为bb的个体表现为秃顶;基因为b+b的男性个体表现为秃顶、女性个体表现为非秃顶。
16.【答案】D
【解析】【解答】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也可能会存在相同作用。若不存在相互作用,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若存在相互作用,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的变式,如12:3:1、9:6:1、15:1等,A不符合题意;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的表现型一般相同,B不符合题意;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还可检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C不符合题意;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出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有:
1、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2、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3、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4、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17.【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双亲无,子代有”可判断C项中致病基因为隐性,若该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患病女孩的父亲应当患病,与系谱矛盾,因此C项中的致病基因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人类遗传病类型的一般步骤是:先判断显、隐性,双亲不患病生有患病的孩子是隐性遗传病,双亲患病生有不患病的孩子是显性遗传病;再判断基因的位置,隐性遗传病中女患者的父亲(儿子)正常是常染色体因此遗传,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女儿)正常是常染色体显性。
18.【答案】C
【解析】【解答】A、结合分析可知,要使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黄∶褐∶黑=52∶3∶9”(之和为64),则F1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Dd。纯合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亲本AAbbDD×aaBBdd和亲本AABBDD×aabbdd杂交子一代基因型均为AaBbDd,满足题意条件,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A_D_、aa_ _都表现为黄色,所以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2×3×2+1×3×3=21种,B正确;
C、据分析可知,F2褐色个体的的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A_B_dd表现为黑色,褐色个体交配后代个体为褐色和黄色,不会产生黑色个体,C错误;
D、据分析可知,F2褐色个体的的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纯合子的比例为1/3,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 ,由于52+3+9=64=43,结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测该性状由3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推测F1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Dd(黄色)。 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由此推测 亲本组合应该是AAbbDDxaaBBdd或 AABBDDxaabbdd 。
19.【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植株AaBb测交,后代个体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Bb:1aaBb:1Aabb:1aabb,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开红花,其余基因型个体开白花,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解析由题意可知,只有基因 A 和 B 同时存在时才会开红花,由于两对等位基因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在植株AaBb测交后代中AaBb:aaBb:Aabb:aabb=1:1:1:1,红:白=1:3。
20.【答案】C
【解析】【解答】A、马岛长喙天蛾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花距底部有花蜜,因此口器变长有利于与其他天蛾竞争,A正确;
B、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利变异,这都能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B正确;
C、相互匹配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
D、长距彗星兰与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选择,表现为协同进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21.【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白色棉通过太空育种后,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利用的原理就是基因突变,A正确;
B、由图示可知,粉红棉M的染色体又缺失的现象,因此粉色棉M出现可能与此有关,B正确;
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后产生的都是粉红棉M,深红棉的概率为0,C错误;
D、粉红棉M自交会产生深红棉S、粉红棉M、白色棉N,对应的比例=1:2:1,白色棉N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 操作简单、目标性强 育种年限长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再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汇总无法开展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22.【答案】C
【解析】【解答】A、孟德尔根据F2出现1:1的测交实验性状分离比,推测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过程,A错误;
B.、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而正常情况下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B错误;
C、孟德尔用纯合豌豆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探究“转化因子”遗传规律,C正确;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实际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D错误;
选项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选:C。
【分析】 孟德尔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假说演绎法”和统计学原理,得出两个重要的遗传学基本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提出的问题是让纯合亲本豌豆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总是这个现象(3:1和9:3:3:1)”;
2、体假设内容是: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且不相互融合,具有独立性和显隐性;
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生殖细胞;
3、验证假说是否正确,采取了测交实验;
4、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23.【答案】A
【解析】【解答】A、B、根据假说分析可知,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与该种生物相关的物种发生进化,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可以用于解释它们之间的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说明生物之间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进化不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可能由非生物因素,即无机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所以该假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对协同进化的理解: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协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24.【答案】A
【解析】【解答】A、克雷白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
B、从a时期到b时期不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死亡,而耐受卡那霉素的个体大量增殖,则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克雷白杆菌群体发生了进化,B正确;
C、在卡那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卡那霉素基因频率逐渐升高,C正确;
D、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卡那霉素使用之前该抗性基因的产生属于中性突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25.【答案】D
【解析】【解答】有茸毛的基因型是Dd(DD幼苗期死亡),无茸毛基因型为dd,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茸毛:无茸毛=2:1,A不符合题意;由于DD幼苗期死亡,所以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的F1中,只有6种基因型,B不符合题意;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的F1中,高产抗病类型为AaDd,占4/12=1/3,C不符合题意;高产有茸毛玉米AaDd自交产生的F1中,宽叶有茸毛类型为AADd和AaDd,占2/12+4/12=1/2,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和遗传概率的计算,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说明有茸毛玉米植株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高产有茸毛玉米的基因型为AaDd。
26.【答案】(1)自由组合
(2)AaBb;2;7/13
(3)如果白花∶黄花=13∶3,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如果白花∶黄花=3∶1,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
【解析】【解答】(1)根据图甲和图乙杂交结果,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据甲图可知,黄色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都是白色,图乙中,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是“9∶3∶3∶1”的变形,说明F1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种群中黄花基因型有2种,分别为AAbb和Aabb。F2中白花基因型为A_B_、aaB_、aabb,一共有7种,共占13份,其中A_BB(3份)、aaB_(3份)、aabb(1份)能稳定遗传,占F2白花藏报春的7/13。
(3)上述F2部分白花个体自交,其中AaBb、AABb自交则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黄花。欲判断这样个体的基因组成,可以让能够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自交;然后分析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比例如下:如果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中白花∶黄花=13∶3;如果该植株基因型为 AABb,则自交后代中的性状分离比为白花∶黄花=3∶1。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根据图甲和图乙杂交结果,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7.【答案】(1)抗病;大蒜抗病性状显性纯合时植株不能存活(致死)
(2)选取亲代红皮抗病大蒜(鳞芽种植)与子代白皮不抗病大蒜(鳞芽种植)进行杂交,后代红皮抗病、红皮不抗病、白皮抗病、白皮不抗病的比为1:1:1:1
(3)鳞茎颜色;红皮植株自交子代中红皮:白皮=48:16=3:1,说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解析】【解答】(1)题干中指出红皮抗病大蒜自交,子代中既有抗病,又有不抗病,所以抗病为显性性状。同时,子代中抗病:不抗病=2:1,子代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不符合3:1的原因可能是大蒜抗病性状显性纯合时植株不能存活(致死)。
故答案为:抗病;大蒜抗病性状显性纯合时植株不能存活(致死)。
(2)判断大蒜的抗病能力、鳞茎颜色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自交法或测交法。题干中已给出的实验中选用双杂合自交的方法,所以该题选择测交法验证。实验思路和结果是:选取亲代红皮抗病大蒜(AaBb)鳞芽种植与子代白皮不抗病大蒜(aabb)鳞芽种植进行杂交,若后代出现红皮抗病(AaBb):红皮不抗病(aaBb):白皮抗病(Aabb):白皮不抗病(aabb)的比为1:1:1:1,若出现这样的结果,说明大蒜的抗病能力、鳞茎颜色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大蒜鳞芽(蒜瓣)的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假如某红皮大瓣蒜植株自交结果为红皮大瓣:白皮大瓣:红皮小瓣:白皮小瓣=45:15:3:1,可一对、一对性状分析,大瓣:小瓣=60:4=15:1,该比例是9:3:3:1的变形,则该性状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红皮:白皮=48:16=3:1,则该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是红皮植株自交子代中红皮:白皮=48:16=3:1,说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8.【答案】(1)Aa;AAaa
(2)三
【解析】【解答】解:(1)F1为Aa,其幼苗自然生长后形成的甲植株基因型仍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组加倍,基因数目加倍,所以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aa,属于四倍体.(2)甲Aa×乙AAaa,子代丙为1AAA:4AAa:1Aaa:1AAa:4Aaa:1aaa,即1AAA:5AAa:5Aaa:1aaa,为三倍体.因此,丙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故答案为:(1)Aa;AAaa;(2)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F1的基因型为Aa,甲的基因型为Aa,乙的基因型为AAaa.
2)由配子(花粉中含精子)直接发育而来的植株为单倍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即与亲本产生的配子相同.丙为三倍体植株
29.【答案】(1)秋水仙素(或低温);1:4:1
(2)可育;该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可正常联会产生可育配子
(3)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使基因数目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4)孕妇血细胞检查(或羊水检查)
【解析】【解答】(1)该幼苗(Bb)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成为四倍体BBbb,产生的花粉有三种,比例为BB:Bb:bb=1:4:1。
(2)用四倍体曼陀罗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可正常联会产生可育配子,故是可育的。
(3)由于个别染色质穿壁转移,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说明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使基因数目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4)先天性愚型也是因为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染色体,高龄产妇往往需要进行孕妇血细胞检查(或羊水检查)等产前诊断鉴别胎儿是否患此病。
【分析】1、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多倍体育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Bb培养后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染色体加倍获得BBbb个体,该个体产生的配子有BB、bb、Bb三种类型,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BBBB、bbbb、BBbb(杂合)个体。
30.【答案】(1)患者家系;伴X隐性遗传病;Ⅱ2和Ⅱ3正常,后代Ⅲ3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因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基因不可能在常染色体上
(2)不能;母亲
(3);基因诊断
【解析】【解答】解:(1)要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应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根据题图推断,由于Ⅱ2和Ⅱ3正常,后代Ⅲ3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因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基因不可能在常染色体上,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病.(2)因为Ⅳ﹣2的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HXHY,也可能是XHXhY,所以不能确定.若已确诊Ⅳ2没有血友病基因,染色体组成是XHXHY,则他的两条X染色体都是来自母亲.(3)Ⅲ3再次怀孕,若胎儿Ⅳ3细胞的染色体正常,并且Ⅳ3是个男孩,由Ⅱ5(有患病的父亲)基因型为XHXh,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XHXH、 XHXh,那么Ⅳ3患该病的概率为 .因此建议Ⅲ3要进一步做基因诊断,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故答案为:(1)患者家系 伴X隐性遗传病 Ⅱ2和Ⅱ3正常,后代Ⅲ3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因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基因不可能在常染色体上(2)不能 母亲(3) 基因诊断
【分析】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正常的基因型是XHY,女性正常的基因型是XHXH、XHXh,男性患者的基因型是XhY,女性患者的基因型是XhXh.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