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三、课前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四、知识链接
1.知识链接。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不惑(huò) 不逾矩(yú) 不思则罔( wǎng)
笃志(dǔ) 箪食(dān) 不学则殆( dài) 好之者(hào)
曲肱而枕(gōng)
2.重点词语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快乐)
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格高尚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三)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 热水)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乐
如
知
而
为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3. 《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阐述。
主要讲了“学习方法”与“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强调复习与实践的作用;“日三省吾身”强调了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强调了学习方法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饭疏食,饮水”等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
4.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目标学习二:深刻理解课文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 你认为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你从孔夫子的论述中学到了什么?
如反省自身,“三省吾身”;培养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夫子的学习思想至今对我们大有裨益(言之有理即可)。
4.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它出生在两千年前,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那么我今天对其进行学习,又具备怎样的意义呢?请同学们合作交流,找出我们学习《论语》的现代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5. 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关注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强调个人修养的,作简要概括。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性格与君子态度上强调个人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章又从为人处世,自我反省的角度谈及个人修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都强调了古人安贫乐道,宁静致远的修养身心的方式。
6.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理解。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任何脱离学习的空想都是无益的,读书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才能获得新知,学有所成。
7.在第六章中,孔子赞叹“贤哉,回也”,毫不掩饰他对颜回的钟爱,那么,孔子究竟欣赏颜回的什么呢 颜回的这种生活态度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示例:颜回能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保持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不管物质条件多么恶劣,自己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始终不改。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语句
重点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四:写作特点
1.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语言精练,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虽然每一章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多变,如以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以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