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 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4.(5分)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5.(5分)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们
李娟
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子到我们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待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
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
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
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火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我把我们有限的商品浏览了一遍,最后向这个母亲推荐浇花用的喷水壶。
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用那壶在自家毡房子门口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满满灌一壶,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着洒。
最有趣的情景是孩子们集体去拾柴火。一个人推一个独轮车——基本构造是两个木头交叉着绑在一个勉强能够滚动的圆东西上面。通常每推动二十米,那个圆东西就会掉下来一次。
这些孩子一边卖力地干活,一边卖力地修车,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深为劳动所陶醉。
他们一整天拾回来的柴火足够晚餐用的了。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那个独轮车也填炉子里烧。
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他们好像天生对音阶高低的细微变化敏感异常,刚刚听完一首歌,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地敲出来。然后保准会被大人逮个正着:“满手都是泥巴,竟敢摸琴!”
而阿依邓不一样,她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里年龄最大,都已经上初中了。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唤她名字的时候,都是很心疼地唤着:“阿依邓,在吗?”
阿依邓很勤快懂事,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
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并且很听她的话。常常看到他们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说着什么,估计是在听她讲故事。他们坐在碧绿的草坡上,花朵怒放一般簇在一起,让人感觉到入迷的宁静。
对了,要说的是阿依邓弹电子琴的事。总是在黄昏的时候,吃过晚饭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觉,这时琴声就传过来了。
在寂静深远的沙依横布拉克【注】,有音乐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呀!
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却是那么灵活优雅。而我总是觉得,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
我见过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半天都不动;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道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地吹完,当他们相互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他们那么娇嫩,永远一副需要保护的模样,小手软乎乎的,小胳膊捏一捏就碎了似的,那么脆弱……但他们的想象是那么强大,仿佛他们全都是在依赖这种想象——是吸吮这想象的丰盈汁水而成长的。会有孩子突然对我说:“羊肚子里的虫子一飞,羊也就飞了。”或者很认真地问我:“河还回不回来了?”让我想半天也不知该怎么接这话茬子。
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
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儿劳动量更大。
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也是自然的。
(选自《这世间所有的白》,有删改)
【注】沙依横布拉克:地名,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
6.(3分)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这句话写出了山里孩子们游戏形式的单调和简单劳动中的快乐。
B.文中描写的最有趣的劳动场景,就是孩子们集体去拾柴火,在这一劳动过程中,孩子们是劳累的,却也乐在其中。作者看到此场景却略感心酸。
C.“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心疼”她,“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很听她的话”,这些表明阿依邓与其他孩子“不一样”。
D.文章结尾三次出现“自然”,并通过“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等字眼,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状。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反映了山里物资匮乏,暗示边疆生活的简单质朴,与下文以喷水壶作玩具相呼应,也为下文写孩子们的游戏作铺垫。
B.文章中“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那个独轮车也填炉子里烧”,闲笔不闲,简单的一笔,写出了山里人率性、朴实的性格。
C.“羊肚子里的虫子一飞,羊也就飞了。”“河还回不回来了 ”作者引用孩子们的这些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这里生活贫困,孩子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
D.文章点面结合,表达对孩子们的喜爱。卡万家的小儿子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把三头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一事,就是一个“点”。
8.(5分)简要概括阿依邓的形象特征。
9.(5分)请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中的“愚”意思不同。
C.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同。
D.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D.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14.(3分)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书信中,为什么要提到柳下惠?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 (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6分)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敢于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的革命精神。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愿望,其中著名的句子是:“ , ”
(3)《归园田居》中,作者用“ , ”来抒发自己“归去”的喜悦之情。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周汝昌先生温文儒雅,有大儒风范,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但在我看来他的性格其实是有很强烈和极端的一面,他有一点像我们臆想中的曹雪芹或书里的贾宝玉,① 。就是《红楼梦》里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那个“痴”。这种痴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性格,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所信所迷的强烈坚持。而这种痴却是和他的才气结合得格外充分的,② ,而且有磅礴的才情,才能够支撑周先生在《红楼梦》中的神游。周先生有一直让人惊叹的才气。他和钱锺书先生相似,原是学习外语的,却充满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彻理解。周先生大才,曾经得到过胡适和钱先生的赞赏,他注杨万里诗,论书法和写诗词鉴赏都好。③ :最传奇的是拟作曹雪芹诗被其他的红学家当成真的,以为就是曹雪芹所作,最后周先生承认是自己拟作,但别人就是不信。“痴”和“才”就是周先生的灵魂。
18.(5分)请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50字以内)
19.(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1)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2)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3)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20.(3分)在选文第①段中的画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
21.(4分)文中“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22.(4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品读选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以“青春模样”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预算大,成果少。②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
5.①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②勘探计划的制订;③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④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⑤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错误。由原文“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可知,“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只是“深海钻探计划”的更名、扩建、重构,另外,“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于文无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错误。由原文“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可知,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的证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主要讲的是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B.《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作品,而且其内容没有涉及到海底。
C.这一总结在1810年,而大洋勘探至少开始于1961年,且这一总结没有涉及到海底的研究。
D.只有研究方向,未指出研究成果。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可知,莫霍计划预算大,成果少,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由原文“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可知,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可知,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可知,勘探计划的制订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可知,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可知,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可知,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B
C
①性格文静;②勤快懂事;③做事认真;④受人喜爱;⑤颇懂音乐。
9.①对天真质朴、勤劳能干、热情坚强的孩子们的喜爱;②对边疆居民艰辛而俭朴、和谐而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肯定;③对劳作中蕴含的美的欣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项,“作者看到此场景却略感心酸”的表述与文意不符,文章表现的是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肯定,对劳作中的美的欣赏。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项,从“会有孩子突然对我说”前面的“他们的想象是那么强大,仿佛他们全都是在依赖这种想象——是吸吮这想象的丰盈汁水而成长的”看,文章引用孩子们的这些话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想象力的强大,并非“说明这里生活贫困,孩子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她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说明阿依邓性格文静。②“阿依邓很勤快懂事,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说明她勤快懂事。③由“大人们都很喜欢她”“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可以看出她受人喜爱。④由“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⑤“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却是那么灵活优雅”“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说明她颇懂音乐。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丰富意蕴的能力。散文的结尾,往往起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无疑是答题的重点区域。本文结尾说,“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也是自然的”,可见结尾表达了对这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肯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也是自然的”表现了对想象力丰富、天真质朴、勤劳能干、热情坚强的孩子们的喜爱。另外,前文提及“这些孩子一边卖力地千活……深为劳动所陶醉”“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这凸显了对劳作中蕴含的美的欣赏。
【答案】
C
B
D
13.(1)(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
(2)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
14.①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楚国,朝野上下也没有人非议他。
②燕王喜跟乐间提到柳下惠,正是想通过柳下惠的事例告诉乐间,他不该离开燕国,他离开燕国的做法会遭到燕国朝野上下的非议。
③若乐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在其他国家,他的意见也可能会不被采纳。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我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我的人却遍及天下。现在如果我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我。
“国人未知”,“国人”是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 AB;
“君岂怨之乎”为主谓结构,“君”是主语,“君”后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孤”,指死去父亲的孩子。句意: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
“孤”,指死去父亲的孩子。句意:我自幼就是孤儿。
可见,两处的“孤”意思相同。
B.“意思不同”错误。
“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句意:因此我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心意。
“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句意: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
可见,两处的“愚”意思相同。
C.正确。
“要”,求取。句意:仁德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求得好名声。
“要”,通“邀”,邀请。句意: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可见,两处的“要”意思不同。
D.正确。
“卒”,最终,终究。句意: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卒”,最终,终究。句意:终究没有增减。
可见,两处的“卒”意思相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诚心向他承认错误”错误。从燕王喜怪罪乐间没有帮他掩盖错误,认为他不是仁厚之人可以看出,燕王喜并不是诚心向乐间认错。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乐间)对曰”,省略句;“赵,四达之国也”,判断句;“习”,善于,熟悉;“兵”,作战;“不可与(之)战”,省略句。
(2)“修功”,建立功业;“揣”,掌握;“唯”,希望;“图”,考虑。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可知,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楚国,朝野上下也没有人非议他。
从“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可知,燕王喜跟乐间提到柳下惠,正是想通过柳下惠的事例告诉乐间,他不该离开燕国,他离开燕国的做法会遭到燕国朝野上下的非议;同时,也是警告乐间,若乐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在其他国家,他的意见也可能会不被采纳。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给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乘机进攻赵国。”燕王喜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贤卿以为乘机进攻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喜说:“我用两倍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又说:“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很生气。身边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喜)很快就发兵六十万攻赵,派栗腹率四十万军队攻打部邑,派庆秦率二十万军队攻打代郡。赵国派廉颇率八万军队在部邑迎去栗腹,派乐乘率五万军队在代郡迎击庆秦,结果燕军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向乐间谢罪,说:“我无才,没有依从您的话,所以您抛弃燕国而离开,那么我的无能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我希望贤卿继续回来效命,但您却不肯听从,因此我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心意,希望您三思而行。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轻易和人绝交,聪明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您同先王的关系是世人所知的。我希望如果我有过错时,您能帮助掩盖,不料您却张扬我的罪过;我希望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料您却明着抛弃燕国。况且我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没有没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我有罪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心吧。俗话说:‘忠厚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让自己获益,仁德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过失的,是忠厚者的行为;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上有人能掩饰我的过错,纠正我的错误,这不是您心里所希望的吗?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在故国被罢黜。’柳下惠不因多次被罢黜而自己束缚自己,所以人们不会忘怀他以前的功绩;他不愿离开本国,所以朝野上下都没有非议他的。如今我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我的人却遍及天下。现在如果我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我。我考虑您的想法是,暗藏报复的心理,以促成我的过失,不顾及先王的恩德,张扬我的丑事,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些是我的愚见,恭敬地以书信向您说明。”乐间怨恨燕王喜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答案】15.C
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
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
【答案】 17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18.周汝昌性格既有温文儒雅的一面,也有强烈和极端的一面。他有痴的性格特质,并且和他的才气结合在一起。
19.①有那种为情而痴的气质 (有那种“痴”劲儿 / 有那种“痴”的性格) ②不光有专注的痴迷(不光有坚持的痴迷 / 不光有专注的痴劲儿) ③他写诗也非常好(他的诗也写得非常好 / 他也擅长写诗)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语段第一句就是一个总结概括句,可以从中提取出“温文儒雅”“有很强烈和极端的一面”“痴”。“痴”是为了解说“强烈的性格”的,紧随着“痴”,是解释“痴”“和他的才气结合得格外充分”,后文则都在写他的才情才气,故这些词就是他性格的关键词,再组合成通顺的句子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曹雪芹”“贾宝玉”和后文“就是《红楼梦》里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那个‘痴’”,可见,作者是说他“有一种‘痴’的气质/性格”等,故可填写“有那种为情而痴的气质 (有那种‘痴’劲儿 / 有那种‘痴’的性格)”。
第二空,根据后文“而且有”可见,前句要说“不仅有”;由于前句“这种痴却是和他的才气结合得格外充分”,可见,后句写“才情”,那么前句就该写“痴迷”,故可填写“不光有专注的痴迷(不光有坚持的痴迷 / 不光有专注的痴劲儿)”。
第三空,根据后文“最传奇的是拟作曹雪芹诗被其他的红学家当成真的,以为就是曹雪芹所作,最后周先生承认是自己拟作”可见,这是在举例说明他写诗很好,故该空应该填写“他写诗也非常好(他的诗也写得非常好 / 他也擅长写诗)”。
【答案】
20. 并不是 也不是 而是
21.炉火纯青的技术掌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专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段可知,这句话是在解释如何坚守“工匠精神”。“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显然不是坚守工匠精神的目的,“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也不是坚守工匠精神的目的,这都是作者否定的坚守“工匠精神”的目的,两者应是并列关系,可填入“不是(并不是)……也不是”。
而“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才是坚守工匠精神的目的。用“而是”与前面“不是……也不是”相呼应。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从第二自然段中抓住关键词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道题,例如:“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其中“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等就是文中“精神”所代表的意义。
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画线句中,“没有……怎有;没有……怎有;没有……怎有”构成了排比句式。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在本题中,作者通过使用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强调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工匠精神需要热爱、执着的追求、崇高的境界,这样的论述层层深入,让作者的论证显得更加有力。
【答案】例文:
青春的模样
青,即生生不息、锐意萌发的颜色;春,即四季之源、展招力量的符号。青春的模样,便是锐意拼搏、多彩多元与有包秉天下的气魄的你我。
青春的姿态是拼搏。伟人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青春,便是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一生事业的最佳时机。很多人小时候畅谈自己长大后的梦想,然而大部分只是“嘴上谈谈”而不付诸行动。青春本就是辛勤耕耘、孕育理想硕果的季候,我们不能夸夸其谈却是行动上的矮子,孔子认为“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即是。与其磨破嘴皮,不如用实际去证明自己。80后星空摄影师叶梓颐从小就有飞上虚空的梦幻,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探寻并学习相关知识,用十年时间去浇灌自己的星空之梦,终于成为星空摄影师,拍下属于自己的那颗“夜室中最亮的星”。青春,便是上下求索地拼搏进取。
青春的整体是多元。不知何时起就有了“学生综评系统”,它宣示着“博时代”的到来。同样,自2020届高考便有了“六选三”的全新政策,以往的理科生与文科生从此便不再有了鲜明界线。青春,本就应发现世界、发现多样的自我,没有谁是简单的平面,人人都是立体而饱满的综合体。我们在年少之时就应吸纳无限知识,这些营养便会辅以我们更加多彩的青春。《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表面看来是“诗词才女”,但她的真实身份实为北大理工科研究生,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为统一,我们在生活中的所学并非为某一事专门服务,而真正的博学才可达到融会贯通。殊不知生物学家达尔文酷爱美术,而物理怪杰爱因斯坦亦沉醉于小提琴的曼妙音符。青春的我们应像那黑洞一样,在世界认清我们的真面目前不断吸纳能量与知识、认识全新的自我,之后便可让世界为我们绽放出的多彩绚烂的光华所点染。
青春的胸怀是包秉天下。人们常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得便是不要学成书呆子。青春不止于你的成绩与学习,更在乎培养完善的人格与关怀天下、勇挑大任的品格。23岁战地记者杨瑧曾说:“每次采访,我都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否勇敢这件事,我只是害怕,我所做的配不上他们的苦难。”是啊,世界无边广阔,没有谁有相同的经历,更不会处处是平安与快乐。我们青年的模样,应用炽热关怀的眼神去包秉天下,更应怀有赤诚的济天下之心去运用头脑中的知识。
青春是箭,风雨兼程地射向远方的青云之志;青春是画,浓墨重彩地铺陈多样的恣意年华;青春是火,熊熊燃烧着点亮广阔的世界之光。
青春的模样,便是这奋斗路上不断拼搏、不断饱满、不断拓荒的你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内容源于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对“青春”的思考,启发我们思考青春该有的样子。青春应该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奉献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青春应该迸发出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青春应该是奋斗的姿态,青春应该有心怀天下的梦想……
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人的能力增加、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的模样是什么?青春的模样是奉献、担当、进取、奋斗的样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文章的立意一定要体现正能量,以展现青春积极向上的样子。
写作内容围绕“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可写自己眼中他人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围绕“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写出自己想活出什么样的青春。
如写成议论文,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如“青春的模样是积极向上”;正文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分论点论述,青春的模样是心怀天下的样子,青春的模样是积极进取的姿态,青春的模样是奋斗的样子。文章可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奋斗的江梦南、拼搏的苏翊鸣、进取的中国航天团队等事例来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立意:
1.向上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2.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3.青春的模样是奋斗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