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单元检测(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单元检测(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5:01:54

文档简介

滕州五中 2023~2024 学年高二第一次单元检测
语文试题
2023 年 10 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
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
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
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
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
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
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
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
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
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
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
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
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
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
第 1页/共 10页
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
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
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
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
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
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
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
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
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
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
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
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
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
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
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
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
道取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
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
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
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
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
第 2页/共 10页
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学派崇尚“坐忘”“吾丧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
B. 正确理解并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顺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张。
C. 中国人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
D. 西方人习惯用偏于抽象的逻辑观念向外看,在应对历史灾难上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 儒道两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主张上却相生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C. 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形而上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认识宇宙万物关系时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
验。
D. 实现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道和器的优势,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3. 下列选项,体现材料一儒家无为思想的一项是( )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C. 数詈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 请用材料二横线上的句子分析下面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①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
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
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
第 3页/共 10页
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
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
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
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
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
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第 4页/共 10页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
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小说取材于 20世纪 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 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
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
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运用两个特写镜头,鲜明地勾画出一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孤独无助、病入膏盲的老人的形
象。
B. 战争来了,老人只是为自己家的动物担心,因为老人无亲无故,动物就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
老人的孤独与善良。
C. 尽管小说中的“我”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
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 《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
的精神的尊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尘土”“浮桥”以及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作者以简单的白描
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极富写实效果。
B. 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
了深切的苦难。
C.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
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D.“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
第 5页/共 10页
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本小说正体现了海明威的这一“冰山理论”。
8. 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老人为什么不离开这座桥?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精通叙事艺术,是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请结合本小说分析本文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二、古诗文阅读(39 分)
(―)文言文阅读(共 6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
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
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
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
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
秘书省正字。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
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
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
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梁师成
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
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
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处
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
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
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
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
宣和六年,复待制。明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B.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C.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D.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第 6页/共 10页
1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拜命,入白母曰 白:禀告
B. 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 籍:赋税
C. 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 春秋:人的年岁
D.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 用事:执掌政权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枢府,古代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宋代多指枢密院,元朝是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的简称,明和清初
多指内阁,清雍正以后多指军机处。
B. 进士,科举时代指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具体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二甲赐“进士及第”称号,三
甲赐“进士出身”称号。
C. 元祐、哲宗,均指北宋皇帝赵煦。元祐是他的年号,该时期是反对新党的旧党当政,所以后来也用“元
祐”指称旧党及其成员,而哲宗是他的庙号。
D. 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战国
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安世少时很有见识,见解非凡。他回应文彦博对王安石为政的评价,认为应该根据情况去害兴利,文
彦博在刘航面前赞扬他坚定正直。
B. 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即使在家也是正襟危坐,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他的
忠孝正直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C. 刘安世痛斥奸人,毫不留情。他了解到章惇被民众视为“四大恶人”之一并且有灭绝道义情理行为的事
情,认为章惇应被重罚。
D. 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对宫中寻求奶妈一事,他上疏进谏,认为皇帝应远离女色,多学习治国之
道,因此惹怒皇帝而被贬官。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第 7页/共 10页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少年李白
曾在这里隐居十年,读书学剑。本诗写于李白 24岁离开大匡山远游之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手法多样:远近结合、有动有静,写远山时还点染出了一片青碧的不同层
次。
B. 颔联写山村图景,人们携犬漫步于山间小径,傍晚砍柴归来,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平静悠远之感。
C. 颈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意境相似,都运用了视听结合、
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眼前奇景。
D. 不同于李白多数作品的浪漫雄奇,这首诗语言风格是清新隽永,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
然之美。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李白作别匡山时内心复杂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要责任,应树立远大理想,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礼记·大学》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髙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景相似、表现
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将进酒》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
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一)(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
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性美好,给予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
第 8页/共 10页
激动。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阅读这些跨越百年都没有被_________的作品,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
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桶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
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个个灵动可爱,个个热情洋溢。树木茂密,
我从地上随便_________起一片树叶,夹在书里,作为纪念。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
好像散落的水晶。故居四周有河流_________,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
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天气好的时候,阳
光透过绿叶,_________向空地,明媚灿烂。
18.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给了我们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能够展现人性美好,反映时代风貌,给予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让我
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
B. 他给了我们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性美好,让我们激动,给予我们无比美好
的享受,引发我们思考。
C. 他给了我们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人性美好,反映时代风貌,引发我们思考,给予我们无
比美好的享受,让我们激动。
D. 他给了我们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性美好,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
给予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淹没 捡 环绕 洒
B. 淹没 拣 萦系 撒
C. 湮没 捡 环绕 洒
D. 湮没 拣 萦系 撒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个个高大俊美、灵动可爱而又热情洋溢的兄弟姐
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
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
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 ① 。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
为哈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
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
第 9页/共 10页
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 ② ,除了耳朵里“经久不绝”的噪音之外,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
圾等待打扫之外,别无他物,更毫无诗意。
我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了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绿豆、小
豆、豌豆、红豆,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
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
里的,全是好诗。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原文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火车上走下来的“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B. 今天的“匠”,已经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自己可耻行为的反思是对生命的拯救。——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静坐常思己过——《增广贤文》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滕州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第一次单元检测
语文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 这首诗写初晴和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西湖都很美,为了表现这个事理和感悟,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是具有普通意义的哲理,体现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
5. ①要全面、准确、客观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吸收其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契合时代需要。
②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优势,又要借鉴西方科学观念与认知方式。
③与时俱进,既要继承好传统文化以道驭器,注重主要重大问题探究的特点,也要道器并重,充分发挥两者优势。
【答案】6. A 7. C
8. ①老人饱受故争摧残后的筋疲力尽、体力不支疲惫不堪;②老人对故园的留恋;③老人对未来的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
9. ①叙述方式上:以对话方式推进行文,没有过多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而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
②叙述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D
【14题详解】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魏地人。父亲是刘航。刘安世年少时已很有见识。刘航出任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密院,听到事情,常常叫刘安世来告诉他。刘安世不慌不忙地说:“王介甫请求离去,外面议论你将代替他的职务。”文彦博说:“王安石把天下搞坏到这种地步,后来的人能如何呢?”刘安世拱手说:“安世虽然是晚辈,以为未必是这样。现在的新政,果然是顺乎人心而于人有利吗?如果不是,您应当除去有害的,兴办有利的,这是易如反掌的事。”文彦博默不作声,后来见到刘航,赞叹刘安世坚定正直。
刘安世考中进士,没有参选任官。跟从司马光学习,咨询尽心立身行事的要旨,司马光用诚实的美德教导他,并让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司马光入朝任宰相,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刘安世开始被任命为谏官,没有接受君命,进屋禀告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让我担任谏官。如果就任这个官职,必须使眼睛变亮,使胆子变大,用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职责,倘或有所触犯忤逆,罪过立即到来。皇帝正用孝治理天下,如果以老母亲辞职,应当可以免任此职。”母亲说:“不能这样,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诤臣,应献身以报效国家的恩典。即使恰好获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当跟从你去所去的地方。”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
刘安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梁师成当权,有生杀予夺的权势,内心折服刘安世的贤能,找到曾经在刘安世身边做事的小吏吴默,派他持信来,以马上重用引诱刘安世,吴默就劝刘安世替子孙打算。刘安世笑着谢绝说:“我如果替子孙打算,不至于这样了。我想做元祐年间十全十美的人,在黄泉下去见司马光。”归还梁师成的信没有答复。
章惇因强行买昆山民田被处罚金,刘安世说:“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向来互相勾结,自认为是社稷大臣,贪取天大的功劳,侥幸将来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人指陈他们为‘四凶’。现在章惇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他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恰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进献皇上,刘安世认为蔡确是指斥皇帝,触犯大不敬的罪,同梁焘等人极力论述这件事,把蔡确放逐到新州。
刘安世进任左谏议大夫。有旨意暂时停止讲筵,民间盛传宫中寻求奶妈,刘安世上疏进谏说:“陛下正当壮年,没有立皇后而亲近女色。希望太皇太后保佑圣上的身体,为宗庙社稷大事计议,清闲之余,应多听讲,援引近臣谈论前朝治乱的要旨,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溺于所爱而忘记其可以有所作为的劝诫。”哲宗低头不说话。后来章惇当权,特别憎恨刘安世。初贬知南安军,再贬为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排他在英州居住。
宣和六年(1124),恢复待制职务。第二年刘安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答案】15. C 16. ①对匡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联写匡山风景如画,山色斑斓,藤影摇曳,令人陶醉。
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颔联颈联写匡山生活的图景:人们携犬散步、傍晚砍柴归来,诗人伴着猿啼声倚树赏云,僧人在曾有白鹤飞来的池中洗饭钵,写出匡山环境之清幽和生活之闲适。尾联点出留恋之情。
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或实现理想的决心。诗人虽然留恋匡山,却决心离去,准备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
17.【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相顾无言 ⑥. 惟有泪千行 ⑦.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⑧.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⑨.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⑩. 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18. D 19. C
20. ①原文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众多树木的状态,借以突出表达自己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喜爱。②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表达更有力度,而且与整个以短句为主的语境相和谐一致。
【答案】21. B 22. ①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②一串(一阵)剧烈的爆响之后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表强调。
A.“北京话”上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B.“匠”上的引号表强调。
C.“民以食为天”上的引号表引用。
D.“文明”上的引号表否定、反语、讽刺。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1)处,根据“爱写田园诗的秀才”和“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可知,应为“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第(2)处,根据“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和“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之外,别无他物”可知,应为“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
五、写作(60分)
【答案】例文:
反省是成功的基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些足迹印证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因此,我想说,反省是成功的基石。
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有不与之计较的宽大胸怀。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反省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高尔基说:“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有些人害怕承认错误,于是自欺欺人,从不反省自己,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因为他害怕丢面子,使人际关系僵化,甚至到他至亲的朋友也会弃他而去。韩愈年轻时曾到朋友家作诗会友,在创作时因情绪激动打翻了朋友的一只碗,回到家后反省自己:虽然打破了一个碗事小,但如果办公也意气用事,岂不会坏了大事?于是他登门谢罪,削掉了一束头发以作誓证。朋友被他这种精神感动,更加信任韩愈,与之成为至亲至信之人。
由此看来,反省能让你在他人眼中成为至诚之人,若人人如此,我们的世界岂不美好?
反省,让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作为中国人,谁都难忘近代屈辱的历史。由于落后,中国贫穷积弱,犹如案板上的鱼肉,任外国列强宰割。今天,我们反省自己的过错,不再闭关锁国,于是我们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如今,我们的国家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如果日本也能深刻反省当年侵华战争中的滔天罪行,那一衣带水的中日邻邦,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反省可以让一个民族复兴,让世界和平永驻。
反省,可化干戈为玉帛,可化荆棘为坦途,可化山重水复为柳暗花明。反省既有如此至魅力,经常反省,不亦乐乎?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寻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觅回信心与动力,使生命展现光彩。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都需要进行灵魂的拷问,只有在反省中我们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立意:
1.反省自己,拯救自我。
2.自省是成功者的通行证。
3.灵魂的拷问,成就完美的自我。
4.擦拭心灵之镜,勿使惹尘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