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1-4班)(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1-4班)(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7 15:31:41

文档简介

暨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试卷(1-4班)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6日晚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用卫星捕捉到了一张照片(下图),看起来太阳仿佛在“微笑”,微笑出现的位置是太阳的日冕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太阳微笑”实际上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日冕洞
2.“太阳微笑”可能会( )
①冲击电网 ②引发森林火灾 ③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④损害航天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7年4月,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发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39光年的“超级地球”(行星LHS 1140b),该行星与主星(LHS 1140)的距离、岩石构成以及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从天体类型上判断,主星(LHS 1140)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星云 D.彗星
4.称“超级地球”是“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主要的依据是该行星(  )
A.受主星辐射强 B.绕主星运行
C.离太阳较近 D.温度适中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期间,实现了国旗展开,该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下图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展开的五星红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嫦娥五号展示的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推测该材料主要能( )
①耐高温 ②防雨淋 ③抗严寒 ④防风吹 ⑤防强辐射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6.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根本原因是( )
A.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B.月球的质量、体积较小
C.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 D.月球没有液态水
地层和化石就像“书页”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如果地层中含有左图中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环境为( )
A.海洋 B.沙漠 C.森林 D.草原
8.右侧化石中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时( )
A.地球上存在两个大陆 B.只有一个盘古大陆
C.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步显现 D.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已经形成
9.①地层中含有左侧生物化石,②地层中含有右侧生物化石,在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两地层的位置关系是( )
A.①在②上方 B.②在①上方 C.同一位置 D.无法判断
2022年11月8日晚,一场我国大部地区可观测的月全食从16时许开始,近22时结束。受地球大气层的影响,月全食的“红月亮”奇观精彩上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当月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11.月全食时,如果你在月球上,则观察到的地球( )
A.处于夜半球,周围有一圈红橙色光环 B.处于夜半球,整个地球呈现红橙色
C.处于昼半球,整个地球呈现红橙色 D.处于昼半球,周围有一圈红橙色光环
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图为我国四地多年平均日照率月份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地日照率冬季差异最小 B.哈密日照率高主要原因是纬度高
C.北京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 D.上海受“副高”影响时日照率高
13.M地最可能是
A.重庆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拉萨
2021年2月10日19:5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这一步也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后,采取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轨道负责专家说:“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深空机动完成后,探测器经过约4个月的无动力飞行,于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下图示意火星探测器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天问一号”探测器多次进行轨控动作,主要因为火星与地球( )
A.绕日的公转方向相反 B.行星的质量大小不同
C.绕日的公转速度差异 D.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
15.火星探测器进行深空机动的位置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在无动力飞行阶段,火星探测器受到的天体引力主要来自( )
A.太阳 B.地球 C.火星 D.月球
2022年8月4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家住山东青岛的小明傍晚去海边赏月。图为某月不同时间的月相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2022年七夕节小明看到的月亮形状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2022年七夕节小明观赏月亮时应面向(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在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古人通过观测发现它只能在天亮前后或黄昏时分短暂出现,其他时间通常无法看到这颗亮星。因此,在中国民间,金星就有了两个名字:在天亮前后出现称启明星,黄昏时分出现称长庚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在地球上看到长庚星,则金星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某些特殊时刻,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该现象发生时,金星一定位于(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综合题(本题共三大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填写天体名称:A 、D 。
(2)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接近 ;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 上;大、小行星运行方向相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地球出现生命的自身条件。
22.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中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2)图中D处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的地方,试分析其原因。
(3)图中E处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纽芬兰岛西部的莫勒国家公园由一片巨大的红色岩体组成,该岩体含有铬铁矿矿物。铬铁矿在地球表面很罕见,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和地幔中。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帕斯博勒海滩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群分布地之一。在纽芬兰岛东部的阿瓦隆半岛,发现大量形成于约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些生物生存于海洋底部。科学家对莫勒国家公园与帕斯博勒海滩红色岩体成因的关联性,及阿瓦隆半岛古生物化石分布等进行研究。下图示意纽芬兰岛莫勒国家公园、阿瓦隆半岛和帕斯博勒海滩的位置。
(1)分析帕斯博勒海滩埋藏大量恐龙化石的原因。
(2)指出科学家为了判断莫勒国家公园与帕斯博勒海滩红色岩体成因的关联性,在莫勒国家公园需要做的基本工作,试列举两项。
(3)科学家认为纽芬兰岛东西两侧形成的地理环境相同,与帕斯博勒海滩不同。请给出合理解释。
(4)推测莫勒国家公园巨大红色岩体的形成过程。暨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1卷(1-4)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1.材料中指出,微笑出现的位置是太阳的日冕层,四个选项中,黑子发生在光球层, 耀斑、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只有日冕洞可能出现在日冕层。故答案为D选项。
2.“太阳微笑”是一种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发出强烈的带电粒子,冲击电网,扰乱卫星导航信号,损害航天器。森林火灾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影响,自然原因主要是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故②错误。故答案为C选项。
3.A 4.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及生命存在条件。“超级地球”是绕主星(LHS 1140)运行的,是主星的行星;所以主星是一颗恒星。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超级地球”与主星,即恒星的距离,是决定其表面温度适宜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无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
3.“超级地球”是绕主星(LHS 1140)运行的,是主星的行星;所以主星是一颗恒星。选A
4.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超级地球”与主星,即恒星的距离,是决定其表面温度适宜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无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选D正确。
5.D 6.B
【解析】5.月球与地球相比,因为没有大气,所以白天温度高,高达130多度,夜晚则低到零下180多度,故材料需要耐高温、抗严寒,①③正确;由于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及宇宙辐射较强,故材料需要能防强辐射,⑤正确;因为没有大气,所以没有阴、雨、风等天气现象,②④错误;综上①③⑤正确,D选项正确。故选D。
6.月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接近,故与旗帜是否飘扬无关,A选项错误;较远地球上的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是因为月球上没有风,没有风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大气是因为月球的质量体积较,引力小,B选项正确;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因无大气,故不能形成风,C选项错误;旗帜是否飘扬与液态水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的科学探测结果明确告诉人类,月球上的大气极为稀薄,约为地球上的一万亿分之一,这等于说,月球表面实际上没有空气。月球由于质量过小,其表面引力和气体逃逸速度太小,因此,原始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如氢、氦、氨、水蒸气等的运动速度很容易达到逃逸速度而逃离月球。
7.A 8.C 9.B
【解析】7.左图化石为三叶虫化石,处于古生代寒武纪期,环境为海洋,A正确,BCD错。
8.只有一个盘古大陆是在古生代时期,进入中生代三叠纪时,联合古陆开始分离,右图是恐龙化石,处于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地球上海陆轮廓基本分离,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步显现,故C正确。
9.①地层化石为三叶虫化石,②地层化石为恐龙化石,未受到剧烈构造运动时新地层在上,老地层在下,①是老地层,②是新地层,①在②之下,故B正确。
10.A 11.A
【解析】10.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由此A正确,排除BCD,选择A。
11.由上题结论可知,月球上的观测者能看到背向太阳一侧的地球,即地球的夜半球,排除CD选项;地球投下的阴影比月球阴影大很多,大到本影区就能包裹住整个月球的程度,因此,在月球上,整个朝向地球的那一面都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地球大气层会把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紫、蓝、绿、黄光等吸收或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则容易被折射至月球表面;因此月球上观测者可以看到“黑色地球”的边缘被一圈红色光晕包裹,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之所以出现月全食,是因为月、地、日行到一条直线时,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太阳投射在月球上的光完全被地球挡住。此时若有人身在月球,也会发现太阳被地球挡了个严实。因此地球出现月全食时,月球上会出现日全食现象。
12.D 13.A
【解析】12.观察图中曲线变化分析可知,四地日照率冬季差异最大,夏季最小,A错;新疆哈密因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B错;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的是哈密,C错;7、8月份,我国雨带移动到东北和华北,上海受副热带高压脊影响形成伏旱,降水少,日照率高,D正确。故选择D。
13.观察图,M地年日照率低于其他各地,说明该地多阴雨天气,日照不足,只有A项重庆符合,因其位于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多雨多雾日照少。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那么其他地区的哈尔滨、呼尔浩特和拉萨因晴天较多,日照率较高,故排除。故本题选择A。
14.D 15.C 16.A
【解析】14.由题可知,火星轨道倾角的存在意味着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导致火星探测器会错过火星,所以需要多次调整轨道,D正确。两者绕日公转方向相同,A错误。火星和地球质量大小不同会产生引力的差异及绕日的公转速度差异,会对火星探测器产生影响,主要影响探测器的速度调整,因此质量不同和公转速度差异并不是多次进行轨控动作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
15.深空机动是在地火转移轨道的起始段进行,通过调整探测器的轨道仰角,以便探测器能被火星捕获。位于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的起始阶段,为图中③,C正确。① 、②还在地球绕公转阶段,AB错误。 ④已经进入环火星公转阶段,D错误。故选C。
16.在太阳系中,天体引力主要来自太阳,A正确。在探测器的无动力飞行阶段,没有环绕地球、火星及月球飞行,不受三者引力影响,BCD错误。故选A。
17.B 18.C
【解析】17.此时为农历初七,应为上弦月,图中乙位置为上弦月,B正确。甲位置为娥眉月,丙位置为满月,丁位置为残月。故选B。
18.上弦月时,天球上月球与太阳相距90°。日落时月球在最高处(当地上中天),月落时太阳在最低处(下中天),也就是午夜时分,这期间月球在当地的西南方天空,所以小明观赏月亮时应面向西南方向,故选C。
【点睛】月相的变化规律:①初一前后,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看不见月亮,为新月;②初七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③十五前后,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可看见明亮的月半球,为满月;④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东,为下弦月。
19.D 20.A
【解析】19.材料信息表明,在黄昏时分出现称启明星。金星位于①处时,金星、地球和太阳 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金星与太阳同升同落,由于太阳光太强,同时金星的黑夜部分正对地球, 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到太阳光盘上有一个黑点,这不是启明星,排除A。金星位于②处时,在 地球上日出之前,金星已提前升至地平面之上, 看到金星后不久,太阳就会升至地平面之上, 此时看到的金星出现在天亮前后,即为启明星,因此在地球上看到启明星,则金星最可能位于 图中的②处,B不符合题意。金星位于③处时 ,全是、地和大况位于同条直线上,从地球上看,金星被太阳遮挡,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金星,排除C选项。金星位于④处时,在地球上日落之 后,金星才从西边升至地平面之上,此时看到的金星出现在黄昏时分,即为长庚星,D正确。 故选D。
20.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 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图中显示,金星位于②、④处 时,地球、金星、太阳不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发生“金星凌日”,排除B、D。金星位于③处 时,金星、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看,金星被太阳遮挡,因此不会出现“金 星凌日”现象,排除C。金星位于①处时,金星、地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金星位于太 阳与地球之间,因此在地球上能看到太阳光盘上有一个黑点缓慢移动,这就是“金星凌日” 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金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个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21.(1) 水星 火星
(2) 圆形(正圆) 同一平面
(3)自身条件:具有适宜的温度;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液态水。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据此,A为水星、 D为火星。
(2)根据图示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接近正圆;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大、小行星运行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出现生命的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引力合适,能够吸附大气且经过长期演化使得地球大气进化成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温度适宜,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
22.(1)分布规律: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不断减少;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太阳高度角)。
(2)D处是四川盆地,气候温暖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多;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阴天雾天多,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太阳能资源贫乏。
(3)E处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相对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相对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详解】(1)读“世界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可知从A→B→C年太阳总辐射分布规律如下: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是不断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读图可知从A→B→C纬度是逐渐降低的,太阳高度角是逐渐变小的,因此可知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
(2)读图可知D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该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比较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且该处为盆地地形,地形比较封闭,不利于水汽扩散,阴天雾天多,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使得该区域的太阳能资源比较贫乏。
(3)读图可知E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该处为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大气比较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大,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损失比较严重,气温相对较低,因此E处的昼夜温差比较大。
23.(1)约2亿年前,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气温升高,生物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大量死亡;恐龙等生物遗体被火山灰等掩埋形成化石。
(2)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生物化石。
(3)纽芬兰岛东西两侧形成的时间相同,都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帕斯博勒海滩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纽芬兰岛东西两侧地层形成于海洋环境,受地壳运动作用,从大洋底部隆起抬升;帕斯博勒海滩地层形成于陆地大规模火山活动的环境。
(4)在距今约5亿年前,纽芬兰岛附近海底发生岩浆活动,来源于地幔含有铬铁矿的岩浆喷发,冷却固结形成岩石;受板块碰撞挤压,洋底地层隆起抬升,岩体出露;岩石中铁元素遇空气氧化,呈红褐色,成为巨大岩体红色的来源。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能灵活运动关于地质作用的相关知识,同时特别注意审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解读,通过信息提取,还原地质作用过程。
【详解】(1)根据材料,“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可以进行推测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造成了恐龙的死亡,最终形成化石;作答时要解答出火山活动造成恐龙死亡的原因和化石的形成过程。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气温升高,生物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大量死亡;恐龙等生物遗体被火山灰等掩埋形成化石。
(2)为了判断二者成因的关联性就要通过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分析岩石的特点,寻找相似性;另外,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动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因此可以通过寻找生物化石,进行研究比对分析。
(3)根据材料“在纽芬兰岛东部的阿瓦隆半岛,发现大量形成于约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些生物生存于海洋底部”可以得出纽芬兰岛东西两侧形成的时间相同,都形成于距今约 5亿年前;纽芬兰岛东西两侧地层形成于海洋环境,受地壳运动作用,从大洋底部隆起抬升。材料“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说明帕斯博勒海滩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帕斯博勒海滩地层形成于陆地大规模火山活动的环境。故科学家认为纽芬兰岛东西两侧形成的地理环境相同,与帕斯博勒海滩不同。
(4)根据材料“纽芬兰岛西部的莫勒国家公园由一片巨大的红色岩体组成,该岩体含有铬铁矿矿物。铬铁矿在地球表面很罕见,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和地幔中。”说明在海底岩浆喷发形成岩石,然后地壳运动抬升地表;铁元素遇空气氧化呈现红色。具体描述其过程为:在距今约 5亿年前,纽芬兰岛附近海底发生岩浆活动,来源于地幔含有铬铁矿的岩浆喷发,冷却固结形成岩石;受板块碰撞挤压,洋底地层隆起抬升,岩体出露;岩石中铁元素遇空气氧化,呈红褐色,成为巨大岩体红色的来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