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试卷(16-19班)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6日晚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用卫星捕捉到了一张照片(下图),看起来太阳仿佛在“微笑”,微笑出现的位置是太阳的日冕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太阳微笑”实际上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日冕洞
2.“太阳微笑”可能会( )
①冲击电网 ②引发森林火灾 ③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④损害航天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7年4月,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发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39光年的“超级地球”(行星LHS 1140b),该行星与主星(LHS 1140)的距离、岩石构成以及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从天体类型上判断,主星(LHS 1140)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星云 D.彗星
4.称“超级地球”是“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主要的依据是该行星( )
A.受主星辐射强 B.绕主星运行
C.离太阳较近 D.温度适中
一亿两千多万年前,这里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宙
6.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晚期出现了人类 B.裸子植物繁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蓝藻大爆发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可见光属于短波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主要来自光球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 )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无法判定
8.下列能源属于利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
A.风能 B.核能 C.石油 D.潮汐能
9.太阳辐射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地震、火山喷发的主要能量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21年11月7日晚,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为航天员特制的航天服采用了多种新型材料,这些材料主要作用是( )
①防雨淋②防辐射③耐严寒④防大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9年5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含有菊石、螺臭及昆虫的化石集科。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有螺旋外壳,与现代海洋中的鹦鹉螺、章鱼和乌赋是近亲。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1.推测菊石最有可能的生活环境( )
A.温暖的浅海 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
12.菊石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3.下列事件与菊石处于同时期的是( )
A.地球“生命大爆发” B.被子植物繁盛 C.人类出现 D.背藏高原隆起
2021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四),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完成下面小题。
1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属于巨行星 B.火星自东向西公转
C.火星介于水星和地球之间 D.火星因大气稀薄表面温差大
15.当天的月相形状为( )
A.满月 B.峨眉月 C.上弦月 D.下弦月
2022年11月8日,天空上演一次精彩的月全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看到全食的古铜色“红月亮”,更难得一见的是,月食的同时还发生了“月掩天王星”的罕见天象。图为“月全食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天王星属于( )
A.卫星 B.恒星 C.行星 D.彗星
17.下列天体系统不包含月球的是(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可观测宇宙
18.在月面上可观测到( )
A.太阳在月面西升东落 B.月面天空呈现蔚蓝色
C.地球遮住银河系光芒 D.山岭起伏、峰峦密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每天见到的月相不尽相同。图1.1.19示意黄昏时可见到的不同月相的位置。读图,回答19~20题。
图1.1.19
19.黄昏时,位于东南方向的月相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整晚都能见到的月相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本题共三大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填写天体名称:A 、D 。
(2)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接近 ;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 上;大、小行星运行方向相同。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球出现生命的自身条件。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
材料二 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太阳活动时,在两极地区会出现美丽的________,地球上能够观赏到该景观的著名大国有________、________。
(3)第25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是________年。
(4)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5)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主要分为草食类和肉食类。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结束了长达约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
(1)恐龙生活在 代,该时代包括 、 、 三个阶段。这一时期被称为 动物的时代。
(2)恐龙繁盛时期, 植物极度兴盛,分析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能源使用产生的积极影响 。
(3)在白垩纪,发生了 事件,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标志 代的到来。
(4)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暨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3卷(16-19)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1.材料中指出,微笑出现的位置是太阳的日冕层,四个选项中,黑子发生在光球层, 耀斑、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只有日冕洞可能出现在日冕层。故答案为D选项。
2.“太阳微笑”是一种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发出强烈的带电粒子,冲击电网,扰乱卫星导航信号,损害航天器。森林火灾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影响,自然原因主要是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故②错误。故答案为C选项。
【点睛】太阳活动就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一些现象,比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当太阳特别活跃时,太阳活动喷发出巨大的物质和能量,它们穿越星际空间,到达地球附近,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进而影响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3.A 4.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及生命存在条件。“超级地球”是绕主星(LHS 1140)运行的,是主星的行星;所以主星是一颗恒星。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超级地球”与主星,即恒星的距离,是决定其表面温度适宜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无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
3.“超级地球”是绕主星(LHS 1140)运行的,是主星的行星;所以主星是一颗恒星。选A正确。
4.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超级地球”与主星,即恒星的距离,是决定其表面温度适宜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无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选D正确。
5.B 6.B
【解析】5.材料信息表示,该地质年代在距今一亿两千多万年前,当时恐龙繁盛,爬行动物盛行,而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因此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前题分析可知,该时期处于中生代,中生代主要为祼子植物时代,而蕨类植物繁盛时期为古生代,B正确,C错误;中生代晚期出现了哺乳动物,在新生代第四纪才出现了人类,A错误;蓝藻大爆发出现在前寒武纪,不在中生代,D错误。故选B。
【点睛】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繁盛的植物分别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繁盛的动物分别是软体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古生代),到爬行动物(中生代),到哺乳动物(新生代)。
7.A 8.C 9.C 10.B
【解析】7.太阳辐射能量分布在三个光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紫外区波长最短,能量分布最少,可见光区波长居中,集中在0.4~0.76μm之间,能量占太阳辐射能的50%左右,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
8.水能是随时产生的,不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故A排除;核能和太阳能无关,故B错误;煤、石油等能源是在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故C正确;潮汐能是天体引潮力形成的,和太阳能无关,故D错误。因此排除A、B、D,选择C。
9.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故①正确。太阳活动是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②不符合题意。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故③正确。地震、火山喷发的主要能量来源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太阳辐射无关,④不符合题意。因此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10.结合所学可知,宇宙缺少水汽和杂质,不能成云致雨,①错误。宇宙空间是真空环境,没有大气运动,不会形成风,④错误。宇宙环境辐射强,因此航天服需要防辐射,②正确。宇宙空间温差比较大,不被太阳照射时,温度极低,因此航天服需要耐严寒。故③正确;因此B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
【点睛】太阳能波长分布在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波段。这些波段受大气衰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可见光辐射的大部分可到达地面,但是上层大气中的臭氧却吸收了大部分紫外光辐射。由于臭氧层变薄,特别是南极和北极地区,到达地面的紫外光辐射越来越多。入射的红外光辐射,有一部分被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吸收,而在夜间来自地球表面的较长波长的红外辐射大部分则传到了外空。
11.A 12.B 13.A
【解析】11.根据材料信息“菊石与现代海洋中的鹦鹉螺、章鱼和乌贼是近亲”推测菊石为海洋生物,故应为温暖的浅海环境,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2.根据材料信息“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判断菊石在地球上出现时间应为无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古生代,B正确。故选B。
13.菊石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为古生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古生代,故A正确;被子植物繁盛为新生代,故B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晚期,故C错误;青藏高原隆起为新生代,故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4.D 15.B
【解析】1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星属于类地行星,A错误;八大行星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所以火星自西向东公转,B错误;火星介于地球和木星之间,C错误;火星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D正确;故选D。
15.当天为2021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四),应为峨眉月,B正确;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左右,A错误;上弦月在初七、八左右,C错误;下弦月在二十二、三左右,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6.C 17.B 18.D
【解析】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绕恒星太阳以固定轨道公转,属于行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月球位于地月系中,地月系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又位于可观测宇宙中,由此可知,河外星系不包括月球,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月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在月面上东升西落,A错误;月面天空呈现暗淡的黑色,主要原因是月球没有大气,不能对太阳光进行散射,B错误;地球不能遮住整个银河系的光芒,C错误;月球由于长期被陨石撞击,故其山岭起伏、峰峦密布,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9.B 【解析】根据月相可以判断图示为上半月黄昏时的月相,④为蛾眉月,时间一般为农历初三、初四,位置在西南方向;③为上弦月,时间一般为农历初七、初八,位置在正南方向;②为凸月,时间一般为农历十一、十二,位置在东南方向;①为满月,时间一般为农历十五、十六,位置在正东方向。故位于东南方向的月相是②。
20.A 【解析】①是满月,由于其位置与太阳相对,因此其出没规律是日落月升、日升月落,故整晚可见的月相应是①,A正确。
21.(1) 水星 火星
(2) 圆形(正圆) 同一平面
(3)自身条件:具有适宜的温度;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液态水。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模式图为材料,考查太阳系的构成,地球有生命的条件等,考查知识的调用和迁移能力。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据此,A为水星、 D为火星。
(2)根据图示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接近正圆;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大、小行星运行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出现生命的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引力合适,能够吸附大气且经过长期演化使得地球大气进化成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温度适宜,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
22.(1) 光球 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仅是暗一些
(2) 极光 美国 加拿大 俄罗斯
(3)2022
(4)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太阳耀斑 日珥
(5)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交通导航受到影响。高速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23.(1) 中生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爬行
(2) 裸子 中生代大量裸子植物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了目前人类社会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
(3) 物种(生物)大灭绝 新生
(4)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以外的小行星,在地球表面会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产生大量尘埃,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等,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破坏了地球上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气候变化说:受板块运动等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环境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分析】本大题以恐龙为材料,涉及中生代生物进化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生素养。
(1)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物种丰富,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2)恐龙生活的时期是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原因是中生代大量裸子植物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了目前人类社会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
(3)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熟悉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4)陨星撞击说:科学家指出,6500万年以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扬起大量烟尘遮蔽天空,地球环境进入“核冬天”,太阳被遮蔽致使气温严寒,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缺乏氧气,让一度支配地球的恐龙走向衰亡。火山爆发说:,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大量释放含盐元素,导致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气候变化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