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三章 《物态变化》(人教版)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升华和凝华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秉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2.学习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 1. 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固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通过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4.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学科能力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科学态度能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创设情境
你见过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观吗?你知道这些奇妙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再饱享这云雾缭绕的眼福吧! 请欣赏实验“缤纷舞台”器材:一杯干冰,水池,一杯热水,音乐陀螺。 你想知道这些奇妙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其中的奥密吧! 创设情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妙时刻。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浓厚兴趣。
任务二: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实验二: 器材:白纸一张,无色溶液一杯,透明广口瓶一个 同学们,请你们在白纸上画出一张你喜欢的美丽笑脸(老师可一边演示),这张笑脸就能告诉你其中的答案。 步骤: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用手指在烧杯中蘸一点无色透明溶液,在白纸上画出你喜欢的笑脸,正放在广口瓶中。 做好后,告诉老师,老师给他吃一颗小小的魔丸,笑脸很快会告诉你答案。请各组代表到前面展示你们的杰作,能看得见吗?加一粒魔丸后呢? 魔丸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让我们一起揭开魔丸的面纱。 你们知道无色透明溶液是什么溶液吗? 淀粉溶液遇到什么会变成蓝色? 猜想到了吗?小小的魔丸是碘丸 魔丸是什么状态,什么颜色?放在什么地方? 他是如何跑到白纸上的呢?固态的碘熔化了吗? 你看到有液态的碘出现吗?这说明固态碘能直接变成碘气吗? 总结: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 实验三: 器材:有碘封闭玻璃管,一杯热水,一杯凉水。 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玻璃管中充满了( )。 答:紫色的气体 认真观察玻璃管中会出现液体吗?把玻璃管放入热水中说明什么? 反向实验:把玻璃管再放入冷水中紫色的气体,又变成(固态的碘) 认真观察玻璃管中会出现液体吗? 把玻璃管放入冷水中说明什么? 总结: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学生分组、准备器材,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看不见;加一粒魔丸后笑脸出现了。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淀粉溶液;遇碘。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黑色固态;瓶底。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碘蒸汽;没有。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也没有;能。 学生分组、准备器材,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不会;这种变化需要吸热。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不会;这种变化需要放热。 通过实验现象,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节题。层层设问。步步入题。既养成了学生实验和观察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培养了孩子们“由生活到物理、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从而顺理成章地讲解“升华”的概念,并能帮学生内化。 本实验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进而让学生感知动手实验的魅力和神奇;体会学习物理的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反向实验,有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
任务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提问:碘升华时要加热,说明升华是一个什么过程 实验:在烧杯中放一小块干冰,仔细观察,发现什么现象?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问题? 分析:发现干冰逐渐变小,并且没有液体产生,说明干冰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也就是说干冰发生了升华。此时,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变冷,说明升华的过程需要吸热。 归纳:因为熔化、汽化、升华都是物质从低能量状态到高能量状态,所以都要吸热。 (1)结论:升华吸热。 提问:凝华时都要冷却,说明凝华是一个什么过程 实验:在封闭玻璃管里放入碘,先加热使其升华,然后在水中自然放置,会有部分碘蒸汽凝华。测量这个过程前后水温变化,经测量水的温度升高,这说明凝华放热。 (2)结论:凝华放热。 归纳:因为凝固、液化、凝华都是物质从高能量状态到低能量状态,所以都要放热。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观察升华吸热实验、分析原因并回答。 学生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升华吸热。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观察凝华放热实验、分析原因并回答。 学生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凝华放热。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都是学习的检查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再现了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情景,拉近和物理课堂和现实生活现象的距离,做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孩子们格物致理,穷尽自然奥秘的情怀。
任务四: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应用
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你知道升华凝华有哪些应用吗?小组讨论一下,打算以何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如:1.勺子放在干冰上发出声音: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源源不断为干冰提供能量,干冰快速升华发出的吱吱声。 2.应用展示干冰制造舞台烟雾:在舞台上喷洒干冰急速升华吸热变成气体,凝结周围的水蒸气呈烟雾状,就是常见的用干冰制造烟雾的效果。 3.创意展示碘遇淀粉变蓝:淀粉遇碘变蓝的碘是单质,单质碘是紫黑色晶体,易升华,升华后易凝华。 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组内合作,分组展示成果。 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图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揭开舞台造景的神秘面纱吧! 实验八(老师演示):从干冰灭火器中取出一点干冰,围绕教室转一圈,让大家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种物质是干冰,即在标准大气压下-78.5℃时,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极易升华吸热致冷。 固态二氧化碳的外貌像什么?它会熔化吗?有液态出现吗? 现在,你能用干冰极易升华的特点解释舞台上梦幻的雾景吗? 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______,从周围吸热,导致温度____,周围的水蒸气遇冷_____成小水珠,即我们所见到白雾。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用答辩会的形式或展示自己的发明、小组合作设计的创新实验,或帮助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说明应用到了这节课的什么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填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白雾出现;冰霜很快不见。 学生观察固体二氧化碳,并回答:像冰霜、冰粉;不会熔化,没有液态出现。 学生思考、讨论,并填空: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升华,从周围吸热,导致温度降低,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我们所见到白雾。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练习巩固,进一步内化新知。 前后呼应、首位一致,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喜悦。
任务五: 水循环
指导学生阅读“水循环” 1. 水循环与三态变化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的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液化成为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雨。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最后有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 2.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示意图 3. 地球上的水资源与危机 ①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海洋,虽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但是其中海水约占97%,江河湖泊、土壤、岩层和冰川中的淡水仅约占3 % ,而能够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更是仅在淡水资源的0.3%。 ②水资源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除了日常的生活用水以外,工业生产也必须用水,电力、纺织、印染、钢铁、石油、化工以及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农业生产更需要大量的水进行灌溉。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增强,水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4. 提高节水意识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请大家思考一下:水资源缺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危机,我们应如何合理地节约用水? 我们不仅需要在技术上使用节水器具、优化用水系统的运行,更需要每个人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共同保卫我们的蓝色家园。 学生阅读P65-66《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发生的物态变化。 知道地球上的水危机,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生阅读水资源的缺乏,加强节水意识。 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水循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中领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意识到水资源的稀缺与危机,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增强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任务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6.板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 升华吸热。 3. 应用:人工降雨、舞台烟雾、食品保鲜等。 二、凝华 1.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 凝华放热。 三、水循环 1. 水循环的三部分:蒸发、降水、径流。 2. 雨、雾、露、雪、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3. 提高节水意识,合理用水。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属于升华吸收热量的是( D )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2. 下列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B )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拓展】学过本节课后你能全面说出物质三种状态之间的物态变化吗?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干冰、“核爆炸”器具、冰块、烧杯、热水、冷水、碘锤、试管(内含碘颗粒)、纸条、托盘。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各个活动、实验、讨论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归纳、表达、动手操作等去提升学生的能力。
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三章 《物态变化》(人教版)
本章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温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物态变化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合,趣味性强,没有太多定量的计算。另外,本单元涉及的科学探究活动较复杂,因此首次安排了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帮助学生科学探究建立完整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本章课标要求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十五个概念——温度、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汽化、液化、蒸发、沸腾、沸点、升华、凝华。
两个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物理思维:两种方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
科学探究:三个实验——探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深入探究和理解,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 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5.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6. 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 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8. 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9. 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10. 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11. 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12.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二)学业目标
1. 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用图象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 能通过实验,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沸腾图象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4.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及正确使用。
2.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3.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
4.地球上的水循环、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重点实验。
六、教学难点:
1.练习使用温度计。
2.观察水的沸腾。
3.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要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单元的重点。
建议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对于“白气”就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摸起来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学生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或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建议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
建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八、本章活动主题:
高温反而不沸腾?
众所周知,水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相。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固态的冰加热到0℃,它会融化成液态的水;继续把水加热到100℃,它会沸腾汽化成气态的水蒸气。这是生活常识,也是人们对“相变”这种物理现象最直观的认知。
然而这个常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奏效。比如,如果将水滴到150℃的铝板上会发生什么?人们大概会觉得,热源的温度已经高于水的沸点了,水滴接触铝板后应当迅速汽化。然而如果你做一做实验,比如炒菜时,先把平底锅加热,再倒上水,你会发现水滴会悬浮在锅底上滑来滑去,维持一段时间的液态而不是迅速蒸发成水蒸气。这种现象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德国医生和神学家约翰·莱顿弗罗斯特(Johann Leidenfrost)在1751年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它也被命名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水在接触温度高于水沸点的热源后,反而不会沸腾,而是保持液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水滴和高温热源的接触面上会蒸发出一个隔热的水蒸气层,它隔开了顶部的水和热源继续接触,从而阻断了整个水滴的沸腾过程。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想让水尽快沸腾得到水蒸气的话,这个效应阻碍了热源向水传热的过程。早在蒸汽时代,许多锅炉设计师就发现,温度高的锅炉产生蒸汽的效率反而更低。另外,液态水经常被用作一种导热介质,而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存在,使得在对一些高温物体降温的操作中,液态水并没有那么高效。
而2022年1月发表在《物理评论·流体》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如果想要把热量从热源上迅速地转移,你不应该往热源上加水,而应该加冰。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温度和温度计 物态变化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优秀 1.理解温度的概念并会应用,熟知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 3.熟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能够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见解。 4.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能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熟知三种物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能举例。 2.熟知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熟知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 4.能区别蒸发和沸腾,掌握液化的方法。 5.熟知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6.熟知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熟练掌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7.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掌握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熟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熟知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图象特点。 3.熟知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点的概念。 2.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掌握沸腾的条件及图象的意义。
良好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会使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会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三种物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 4.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了解液化的方法。 5.了解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6.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7.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图象特点。 3.知道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理解沸腾的条件及图象的意义。
合格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会使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会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三种物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熔化和凝固。 3.知道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 4.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了解液化的方法。 5.了解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6.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图象特点。 3.了解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沸腾的条件及图象的意义。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
十、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