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3.3教学设计 :气化和液化 +物理八上第三章《 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3.3教学设计 :气化和液化 +物理八上第三章《 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17 17:28: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三章 《物态变化》(人教版)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汽化和液化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第3节,是物理三态转换的一环。教材内容突出了现象教学,指导在观察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不涉及定量计算。本节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是学生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生活常见的烧水现象,了解沸腾的概念和定义。并采用大量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感受、认识和解释蒸发。本章的概念、名词较多,因此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对比沸腾和在蒸发的特点找出区别和联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设计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从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物理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刚学完固体的熔化和凝固,对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易接受。而且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对蒸发现象进行过定性的学习,教学中,在得出沸腾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后,可以再将沸腾和蒸发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渗透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气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3.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4.能通过实验,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4.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学科能力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科学态度能够感知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与物理道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创设情境
演示:教师用粉笔蘸些酒精,在黑板上写“汽化”两个字,让学生观察现象。开始看不清黑板上写出的字,过一会,白色的粉笔字“汽化”很明显了。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酒精蒸发掉了。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小结举例:洗衣服后晾晒干,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水(酒精)和水(酒精)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列举汽化的一些实例。 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现象来探究其本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任务二:汽化和液化
1、复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 引出提问:“液态和气态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吗?” 演示实验 3、提问:放热水后装酒精的袋子鼓了起来,说明有气体了、哪来的气体呢?放入冷水后气体又消失了,去哪了呢? 4、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放入热水汽化,放入冷水液化说明什么呢?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放热) 请你尝试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 6、展示图片:湿衣服晾干、洗过的头发变干、下雨后地面慢慢变干、一杯水久置后变干、清晨的露珠慢慢不见了,水烧开了。还有汽油、酒精、水银等所有液体。 7、设置对比:一杯水放久干了和水烧开干了,都是水变成水蒸气消失,这两种汽化相同吗?剧烈程度?所需条件? 8、得出结论: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像第一种这样缓慢的汽化称做蒸发,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学生回忆并思考 学生根据现象思考: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学生总结: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是汽化,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是液化。 学生讨论、回答:说明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学生回想生活现象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汽化现象的无处不在。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回答问题:不同。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共同总结。 由已学过的知识引出问题,既复习的同时增加对新知识的亲切感,并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实验看到直观化的现象,理解更深刻 培养从现象中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强烈的对比激发好奇心,感受两种形式的不同。
任务三:沸腾
大家有没有见过水沸腾?怎么判断水是否沸腾?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的沸腾过程现象。 (假如有学生谈到“水沸腾生成白气”,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水沸腾的确是汽化现象,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白气”是什么,我们稍后将进行研究) 1.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猜想和假设:水沸腾时会产生很多气泡,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2)实验装置: 步骤要求: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30秒记录一次温度。 3)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描点绘制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5)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及现象,说明什么? 6)思考并分析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做好展示准备。 7)将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疑问及时记录。 8)做好分工:1号计时,2号记录气泡变化,3、4号记录温度变化。 时间/min00.511.522.5…温度/℃水中气泡 变化情况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未到水面就消失。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
注意:由于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务必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并提前做好分工,部分学生不会划火柴和使用酒精灯,要教导学生使用方法,确保实验能够顺利开始。 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画出图像。 交流、讨论: 1)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如何变化? 2)沸腾后气泡上升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3)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及现象,说明什么? 4)思考并分析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原因?学生要明确沸腾是全面的汽化现象,所以气泡逐渐积蓄、变大,另外学生必须知道沸腾时气泡内的气体是水蒸气。 3)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这就是沸腾的特点。 2.沸点: 液体在沸腾时都有一定的温度,我们把液体在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沸点。(展示“沸点表”)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水的沸点一定是100℃吗?若不同的话,原因是什么? 通过实验,发现给沸腾的水(可用试管)停止加热,撤去酒精灯后水停止沸腾,再加热则继续沸腾。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演示实验:如图使烧瓶中的水沸腾,移去酒精灯,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实验:纸锅烧水 用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水,放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不变,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学生思考、观看水沸腾动图并回答特点:水变热了、有气泡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代表进行发言。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分工进行实验,一人看表计时,一人读温度。 进行实验,把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记入表格中。 学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交流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可能是温度计有误差,也可能是受外界大气压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思考回答,归纳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纸锅烧水的原因。 让学生对生活现象中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沸腾的特点。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处理数据的能力 根据直观化的图像,结合一系列问题,引导并帮助学生思考 由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思考,培养节约时间和能源的意识。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图像,得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根据结论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从而帮助知识内化。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思考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会用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释现象,实际应用。
任务四:蒸发
既然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并持续吸热,同为汽化的另一种方式——蒸发,是否也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并持续吸热呢? 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想想做做: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臂有什么感觉? 2.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温度计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活中是否有现象能够说明蒸发是吸热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蒸发快慢?举例验证。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学生思考、回忆沸腾的条件,并类比蒸发。 了解蒸发的概念。 学生根据手背上的感觉和温度计的示数,思考并说出原因。 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实例。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通过类比法,引发学生对于蒸发的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亲身体验蒸发的特点,印象深刻,并能说明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实例,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服务于生活”。
任务五: 液化的应用
在任务二中对比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放热)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液化现象呢? 1.雾、露是怎么形成的? 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液态水(小水滴)。傍晚或夜间,地面附近或地物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露,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2.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因为镜片的温度相对于室内来说要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3.北方的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北方的很冷,嘴里呼出的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了小水珠;夏天气温高,水蒸气不会液化成小水珠。 4.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石油气,火箭中作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装在内部的。 学生回忆“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问题,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回忆二者的定义,再次巩固,并引导学以致用。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知道液化的应用及有关现象形成的原因。
任务七: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6.板书设计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作汽化。(吸热) 2、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作液化。(放热) 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二、沸腾 1、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 三、蒸发 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3、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四、液化的应用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下列关于液体沸腾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沸腾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腾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C.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D.液体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 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D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3.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沸点34.6℃)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D )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比热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4.如图所示是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实验中加热4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温度低于100℃是由于供热不足造成的 C.水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D.液面上方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 5.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C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拓展】总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在学生对蒸发和沸腾都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蒸发和沸腾有哪些异同点。 蒸发沸腾共同点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不同点液体表面发生汽化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缓慢的汽化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气流大小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剧烈的汽化 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酒精、棉球、温度计、烧杯、试管、纸锅、课件、投影片、秒表、火柴、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若干个、塑料袋。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各个活动、实验、讨论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归纳、表达、动手操作等去提升学生的能力。
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三章 《物态变化》(人教版)
本章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温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物态变化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合,趣味性强,没有太多定量的计算。另外,本单元涉及的科学探究活动较复杂,因此首次安排了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帮助学生科学探究建立完整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本章课标要求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十五个概念——温度、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汽化、液化、蒸发、沸腾、沸点、升华、凝华。
两个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物理思维:两种方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
科学探究:三个实验——探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深入探究和理解,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 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5.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6. 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 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8. 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9. 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10. 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11. 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12.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二)学业目标
1. 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用图象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 能通过实验,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知道沸腾图象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象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4.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及正确使用。
2.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3.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
4.地球上的水循环、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重点实验。
六、教学难点:
1.练习使用温度计。
2.观察水的沸腾。
3.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要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单元的重点。
建议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对于“白气”就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摸起来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学生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或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建议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
建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八、本章活动主题:
高温反而不沸腾?
众所周知,水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相。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固态的冰加热到0℃,它会融化成液态的水;继续把水加热到100℃,它会沸腾汽化成气态的水蒸气。这是生活常识,也是人们对“相变”这种物理现象最直观的认知。
然而这个常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奏效。比如,如果将水滴到150℃的铝板上会发生什么?人们大概会觉得,热源的温度已经高于水的沸点了,水滴接触铝板后应当迅速汽化。然而如果你做一做实验,比如炒菜时,先把平底锅加热,再倒上水,你会发现水滴会悬浮在锅底上滑来滑去,维持一段时间的液态而不是迅速蒸发成水蒸气。这种现象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德国医生和神学家约翰·莱顿弗罗斯特(Johann Leidenfrost)在1751年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它也被命名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水在接触温度高于水沸点的热源后,反而不会沸腾,而是保持液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水滴和高温热源的接触面上会蒸发出一个隔热的水蒸气层,它隔开了顶部的水和热源继续接触,从而阻断了整个水滴的沸腾过程。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想让水尽快沸腾得到水蒸气的话,这个效应阻碍了热源向水传热的过程。早在蒸汽时代,许多锅炉设计师就发现,温度高的锅炉产生蒸汽的效率反而更低。另外,液态水经常被用作一种导热介质,而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存在,使得在对一些高温物体降温的操作中,液态水并没有那么高效。
而2022年1月发表在《物理评论·流体》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如果想要把热量从热源上迅速地转移,你不应该往热源上加水,而应该加冰。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温度和温度计 物态变化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优秀 1.理解温度的概念并会应用,熟知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 3.熟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能够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见解。 4.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能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熟知三种物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能举例。 2.熟知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熟知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 4.能区别蒸发和沸腾,掌握液化的方法。 5.熟知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6.熟知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熟练掌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7.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掌握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熟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熟知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图象特点。 3.熟知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点的概念。 2.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掌握沸腾的条件及图象的意义。
良好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会使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会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三种物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 4.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了解液化的方法。 5.了解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6.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7.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图象特点。 3.知道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理解沸腾的条件及图象的意义。
合格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会使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会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三种物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熔化和凝固。 3.知道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 4.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了解液化的方法。 5.了解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6.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时的图象特点。 3.了解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2.能用图象描述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沸腾的条件及图象的意义。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
十、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