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达标练习(含答案)
阅读。
花之歌(节选)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4.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5.“丁香结”指 本文是宗璞写的一篇 。(体裁)
6.短文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线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充满光和色彩的图画,从“渗”中,我能想象到丁香 的情境,从而感受到细雨迷蒙中的丁香形态 、色彩 的美。这也是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
8.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称作“丁香结”?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锡林郭勒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汪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七彩的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批注① 读了这段话,我不由得想起课文《草原》中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
草原不仅美丽,也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极快,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批注② 读到此处,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群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时而 ,时而 ,时而 ,是多么 !
9.阅读短文,补全思维导图。
10.阅读时要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阅读短文,完成两处批注。
阅读综合训练。
春天的楠竹林
江南三月,青青的楠竹林里,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
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
在八百里洞庭湖边,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在四川广安乡村,云遮雾罩的川西坝子一带的农家院落里,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在赣南井冈山地区,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然而,众多品种在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要数遍布鄂南大地的楠竹。
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担、手上的提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
一片片楠竹林,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冈和山谷间,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
春天的楠竹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力的启迪,还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诗人郭小川在《楠竹歌》中赞誉道:“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在鄂南,透过阳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笋的奇观,你还会发现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
1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12.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 、 、 、 等和楠竹进行对比,突出了 。
13.对文中引用诗人郭小川赞誉楠竹的诗句的好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出了楠竹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风采
B.写出了楠竹的外形特点以及它的生长环境
C.赞颂了楠竹旺盛的生命力与顽强坚忍的精神品质
D.为文章增添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14.文中画“﹏﹏﹏”的句子写的是作者的 (所见 所闻 所感)。由此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5.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月光 的翡翠 的交响曲
的山野 的柿子 的水墨画
16.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17.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一句即可。
比喻句:
拟人句:
排比句:
18.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暖雨
进入二月,下起暖雨来了
这是一个阴霾(mái)的日子。空中低浮着灰色的云。打下午起,就下起了雨,使人骤然感到一股复苏的暖意。这样的雨,不接连下几场,是难以治愈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的。
天上烟雨空蒙,我看到行人打着伞,湿漉漉的马儿从眼前走过。连房檐上那单调的滴水声听起来也令人高兴。
我一直紧绷的身子舒展了,我感到说不出的快慰。走到庭院里一看,雨点洒在污秽(huì)的积雪上,簌(sù)簌有声。再来到郊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融化了,露出了暗灰色的土地。田野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呈现出一副布满砂石和泥土的面容。
蔫(niān)黄的竹林,干枯的柿树、李树,以及那些在我视野之内的所有树木,全被水濡湿了,像刚刚睁开眼睛一般,谁都想用这温暖的春雨洗净自己黝黑而脏污的脸孔。
流水潺潺,鸟雀啁啾,这声音听起来多么舒心!雨下着,这是一场连桑园的桑树根都能滋润到的透雨哩!
冰雪消融,道路泥泞。在冬天悄悄逝去的日子里,最叫人高兴的是那慢慢长出幼芽的柳枝。穿过树梢,我遥望着黄昏时南国灰色的天空。
入夜,我独自聆听着暖雨淅淅沥沥的声音。我感到,春天确实来临了。
20.请你从文中找出能够准确概括作者对春天的心理感受和体会暖雨的方式的四字词语: 、 。
21.“入夜,我独自聆听着暖雨淅淅沥沥的声音”中的“淅渐沥沥”是AABB式的词语。请再写几个这样的词语。
、 、 、
22.细读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这样的雨接连下几场可以治愈“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的题目是“暖雨”而不是“春雨”,这场雨的“暖意”主要体现在消融冰雪、 、 、 。
24.“我感到说不出的快慰”,你能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快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篇短文的第四自然段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了雨中的残雪、土地、田野的景色。请仿照这种写法,以“秋风起了”为题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3.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4.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解析】1.本题考查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结合相关的词语的含义以及上下文的语境含义选择恰当的语境填空。摇曳:晃荡;飘荡。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察看:细看以求了解情况。凝视: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结合句子,我在原野上,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应填写“摇曳”;我在清风中,使清风芬芳馥郁。应填写“ 呼吸”;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应填写“ 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应填写“ 凝视”。
2.本题考查相关语句的作用和含义.
根据题干要求画出描写花的作用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开始,写出了花的作用,句子是可以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可以使清风芬芳馥郁。
3.本题考查关于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主要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睡着时和我醒来时的作用,句子是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凝视。
4.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首先观察例子,前一句写的是“清早”“我”干什么,后一句写“傍晚”“我”干什么,照此仿写。比如:清早,我同朝阳一同升起,傍晚,我又同夕阳一起走入夜幕。
5. 象征解不开的愁怨 散文 6.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7. 紫色与莹白交融 模糊 朦胧 8.①在形态上,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就像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
【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体裁的理解。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其中“丁香结”指的是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
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语句的理解。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7.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分析句子“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可知句子具有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吸引人)的特点。其中从“渗”中,我能想象到丁香紫色与莹白交融的情境,从而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与平时不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里,丁香和微雨连在起,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所以这样说。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阅读课文可知“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9.①清亮的湖水 ②各种各样的野花 ③百灵鸟歌唱 ④牛羊嚼草 ⑤动态 赞美和热爱大草原 10.第一处批注:惊叹 舒服 久立四望 奇丽的小诗
第二处批注:慢骑交谈 策马追逐 欢笑歌唱 惬意悠闲
【解析】9.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描写静态的句子:“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汪汪清亮的湖水”“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描写动态的句子:“矫健的雄鹰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极快,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结合文中可得知作者描写静态的景物有“青青的草原”“清亮的湖水”“各种各样的野花”,动态的景物有“雄鹰飞翔”“百灵鸟歌唱”“牛羊嚼草”“小马撒欢”“黄羊快跑”“牧民歌唱”。
整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欢腾,表现了作者对锡林郭勒草原的热爱和欣赏。
10.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做批注的能力。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语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准确概括,言简意赅。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故结合课文《草原》中可知,是“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即依次填上“惊叹”“舒服”“久立四望”“奇丽的小诗”。
首先要细致阅读短文,感受画面,其次要结合民族特点和生活体验丰富画面,最后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朴实的交谈、豪迈的驰驹、粗犷的欢笑都符合马背上牧民的行为特点。
11. 比喻 把幼笋顶石而出比作鸡雏顶破蛋壳和幼蝉冲破蝉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笋强劲的、正在爆发的生命力 12. 斑竹 慈竹 风尾竹 毛竹 楠竹的与众不同 13.B 14. 所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楠竹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力量冲破一切阻碍。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鉴赏语句的能力。
本题的重点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赏析。完成本题,一是解读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二是解读比喻句的共性作用,即生动形象;三是解读比喻句在本文的特别作用。知道了这些,就不难作答了。
通过阅读画横线句子“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幼笋顶石而出比作鸡雏顶破蛋壳和幼蝉冲破蝉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笋强劲的、正在爆发的生命力。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完成本题首先要找到具体段落;其次要仔细阅读,找出关键词;最后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与分析。
通过阅读第三自然段,从“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然而,众多品种在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要数遍布鄂南大地的楠竹”句子可知,作者用斑竹、慈竹、凤尾竹、毛竹等和楠竹进行对比,突出了楠竹的与众不同。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完成此题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引用诗句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一是内容上由楠竹的特点联想到人的精神品质;二是写法上为文章增添了文采。从全文的感彩看,诗人赞誉楠竹并不是为了说明它的外形和生长环境。故B项表述不正确。
14.本题考查学生创意运用的能力。完成本题要细品文字,抓住关键点进行联系、体会。
结合文中划横线句子“春天的楠竹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力的启迪,还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从句子中的“无可阻挡”“勇于进取”“乐观向上”可知这都是作者看到楠竹后所感受到的。最后再联系生活经验,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联想即可。示例: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应该像楠竹一样勇于进取、乐观向上,这样什么都迎刃而解了。
15. 柔和 碧绿 美妙 空旷 沉甸甸 美丽 16. 不甘示弱 垂涎欲滴 载歌载舞 一望无际 17.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18.是由小伙子和大姑娘的歌声,以及蝈蝈们的小夜曲,蛤蟆的大提琴,青蛙的歌儿,蟋蟀的伴奏等构成的。 19.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分析】15.考查了词语搭配。熟读短文,答案在原文中均能找到。
从“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可知答案。
16.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不甘示弱: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垂涎欲滴: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载歌载舞: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17.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句子把家乡的秋夜比作美丽的水墨画。运用比喻的手法。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句子将柳儿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
从“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句式重复,运用排比的手法。
18.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曲”可知,这首交响曲是由小伙子和大姑娘的歌声,以及蝈蝈们的小夜曲,蛤蟆的大提琴,青蛙的歌儿,蟋蟀的伴奏等构成的。
19.考查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
本文通过描写家乡秋夜里的田野、竹林、大山、湖,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小伙子、大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一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20. 无比饥渴 独自聆听 21. 熙熙攘攘 隐隐约约 悠悠忽忽 滴滴答答 22.这是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来了,天气变暖,可以给我们抚慰和温暖。 23. 洗净树木 浇灌桑园 预兆春天 24.这场暖雨使万物复苏,使人心情舒畅,因此作者感到快慰。 25.秋风起了,天空乌云翻滚,小河翻起了波浪,树叶簌簌地从树上落下来,人们都穿上了秋衣。
【分析】20.考查对文章和词语的理解。
无比饥渴:饥渴到难以忍耐。
独自聆听:一个人独自倾听。
21.考查词语的仿写能力。
AABB式的词语:唠唠叨叨、期期艾艾、支支吾吾、兢兢业业等。
2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后文“再来到郊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融化了,露出了暗灰色的土地。田野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呈现出一副布满砂石和泥土的面容。”可以看出每下一次雨都会变得更暖。
2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蔫黄的竹林,干枯的柿树、李树,以及那些在我视野之内的所有树木,全被水濡湿了,像刚刚睁开眼睛一般,谁都想用这温暖的春雨洗净自己黝黑而脏污的脸孔。”、“这是一场连桑园的桑树根都能滋润到的透雨哩”、“我感到,春天确实来临了。”可以看出。
2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入夜,我独自聆听着暖雨淅淅沥沥的声音。我感到,春天确实来临了。”可以看出。
25.考查学生的文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作答时要结合对文章的进行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语言作答即可,表达合理,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