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7 16:01:58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地理答案
1-5 CDABB 6-10 CBDCB 11-15 DBBBC 16-20 CBCDA
21-25 AD BD AB BD AD 26-30 AB AB BD AC AD
31.(10分)
(1)西高东低 海拔(地形、地势) 加快 (3分)
(2)太阳能 二氧化碳(2分)
(3)冰川(水) 反射 地面(3分)
(4)海拔高,空气稀薄; 晴天多;污染少。(2)
32.(1)D
(2)甲

(3)西北风
(4)乙 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增加水域面积;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33.(1)(地表或地下)径流、降水、下渗
(2)从水量 坡度 植被 土质角度都可以
例:实验主题:植被对下渗环节的影响(1分)
实验过程:将苔藓铺设在土堆上,按照相同的流速注等量的水(1分);
记录下渗水量和下渗持续的时间(1分)
实验结论:植被可以减缓下渗的速度(1分)
①能量得到转换(电能转为势能、动能)
②促进物质迁移(土壤位移)
③塑造了地表形态(土壤形态变化)
等压面

1000m
南wm.北

乙余姚中学 2023 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地理学科试卷
命题人:杨余萍
审题人:唐丽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
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
球经历 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一比邻星。 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完
成 1-3小题。
1.按照计划,将地球推进至木星轨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
A.金星轨道 B.水星轨道 C.火星轨道 D.土星轨道
2.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进
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可信的是
A.比邻星周围仅有地球一颗行星 B.比邻星的体积质量和太阳相近
C.地球表面没有一定厚度的大气 D.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比邻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A. 银河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木星行星系
火星质量、体积远小于地球。2021年初,“希望”号探测器拍摄到了火星上微弱的极光现象。据
此完成第 4题。
4.与地球相比,火星上极光现象较弱的原因可能是:
①大气层较厚 ②受太阳风影响较小 ③磁场作用较弱 ④表面温度较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行星与月亮相伴出现在夜空的现象,被称为“行星伴月”。2023年 5月 23日(农历四月初五)
傍晚,浙江某中学学生观测到“金星伴月”现象。据此完成 5-6题。
5.肉眼观测“行星伴月”时,金星较其它行星明亮,是因为金星
A.离太阳近 B.离地球近 C.体积更大 D.发光更强
6.从该日起经过三天,该校学生傍晚观测到的月相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第 1 页,共 7页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
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盛 D.恐龙大繁盛
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成功检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
下图为某地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导致 A、B 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 B.气象条件 C.大气成分 D.纬度
10.“慧眼”卫星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A.电磁场利于无线电短波传播
B.流星体会燃烧产生流星现象
C.大气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
D.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23年 6月 16日在斐济群岛发生 7.2级地震,震源深度
130公里,下图为地震中心及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 11-12题。
1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下地幔
C.地核 D.上地幔
12.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下列哪一圈层的影响最小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第 2 页,共 7页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
污染物的扩散,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图中,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③
14.近地面大气中,时空差异最显著的大气成分是
A.氮气和氧气 B.水汽和杂质
C.水汽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氮气
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下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表,回答15-16题: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晴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1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④—②—③
16.与前两日相比,11 月 4 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③减弱
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甲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情况,回答17-18题:
17.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A.北半球 有地转偏向力
B.南半球 风向左偏转
C.北半球 风向右偏转
D.南半球 有摩擦力
18.图中箭头表示正确的是
A.风向受四个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B 与 D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C 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
D.B 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图甲图乙为冬季某日沈阳附近 20时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压距相等;图中 H代表高压
中心,L代表低压中心,①②分别对应地面③④。据此完成 19-20题。
19. 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与④处相比,②处
A.风力更大,且风向相近
B.风力更小,且风向相近
C.风力更大,且风向相反
D.风力更小,且风向相反
第 3 页,共 7页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 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 2分,不选、多选、错选
均不得分)
地球的内部和外部都是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有明显的分层现
象,②圈层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 30多千米。完成 第 21题。
21.地震波的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有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22-23题。
22.对图示大气受热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①是大气逆辐射作用 B.③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C.④只出现在夜晚 D.⑤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
23.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A.风能资源 B.石油、天然气
C.火山地震 D.潮汐现象
小明同学暑假在青海茶卡盐湖游玩,他在游记中写到:“蔚蓝的天空下,我走在洁白的盐滩
上,感到阳光很刺眼,但气温却不高。”完成 24题。
24.白天在盐滩上游玩时,小明需要同时注意防晒和保暖,主要原因是:
A.云层较厚,大气反射太阳辐射多
B.大气稀薄,到达地表太阳辐射多
C.下垫面反射率较低,地面反射少
D.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
图。读图完成 25-26 题。
25.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大于冬季
B.郊区大于城区
C.冬季大于夏季
D.城区大于郊区
26.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B.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C.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D.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第 4 页,共 7页
科学家把近缘的种归合为属,下图示意全球寒武纪起源生物属数量变化。读图完成 27-28题。
27.科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代的重要依据有
A.生物演化阶段
B.海陆格局变迁
C.大气成分变化
D.气候数次更替
28.下列关于图示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A.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乙时期
B.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甲时期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丙时期
D.甲时期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几乎每架飞机驾驶舱内都有气压高度表,用来为飞行员指示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商用飞机在
5.5千米高度以上是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据此完成 29-30题。
29.当飞机飞行在不同地区时,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其所在地气温垂直方向变化的有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30.当商用飞机在 8千米高空从暖空气区飞入冷空气区时,飞机一般会
A.降低飞行高度 B.拉升飞行高度
C.沿等高面飞行 D.沿等压面飞行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3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下图为中国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图。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地点,其主要优势是空气
透度高。
第 5 页,共 7页
(1)沿北纬 30°纬线地壳分布特点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在莫霍面处,
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________。(3分)
(2)拉萨具有丰富的 资源(可再生),大量使用可有效减少 等气体排放,有利
于缓解全球变暖。(2分)
(3)青藏高原的主要水体类型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下垫面对太阳辐射
_________作用下降,增强了 辐射,使大气温度进一步升高。(3分)
(4)指出青藏高原空气透明度高的原因。(2分)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
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
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
(1)图中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下图中的____(单项选择题)(2分)

(2)民居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白天,表示石质地面的
是____(填甲、乙),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3 分)
(3)假如热力环流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 。(2分)
(4)假如热力环流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填甲、乙),请你为缓
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3 分)
第 6 页,共 7页
33. 某中学生利用下面的实验装置对一些地理原理进行探究,请根据要求完成探究内容。(10
分)
降水盘
水管
沙土 电源
水量收集盘
可调节角度的不 可调节水泵
透水坡面
储水箱
第 31 题图
(1)用该装置探究水循环过程,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 、 。(3分)
(2)下渗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图示装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某个因素对下渗主要
影响。(4分)
环节一:确定实验主题 ;
环节二:描述实验过程 ;
环节三:得出实验结论 。
(3)归纳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 分)
第 7 页,共 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