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0: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义侠忠勇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该学者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诸侯纷争,战争频繁
C. 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 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2.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是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士阶层的分化()
A. 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 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4.《商君书》《史记商君列传》等史籍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国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 发展农业 B. 奖励军功 C. 中央集权 D. 取信于民
5.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 )
A. 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 B. 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
C. 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D. 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
6.下表中的资料均出自《左传》,这些资料表明( )
时间 内容
哀公二年 (赵简子言)克敌者,上大夫受县,大夫受郡
哀公十七年 (前680年)楚文王以彭仲爽为“令尹”“实县申、息”
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年)晋国胥臣荐举卻缺有功,襄公赏以“先茅之县”
A. 春秋时期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权 B. 春秋时期地方上已经出现县的建制
C. 战国时期县已成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单位 D. 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
7.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某学者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惟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 )
A.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
C.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
8.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
A. 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 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 D. 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
9.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 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 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 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 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10.某思想家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该思想家应该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
A.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 D. 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
1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实行由君主任免官员的官僚制,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措施()
①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②适应了兼并战争带来的严峻局面
③改变了“政自大夫出”的局面 ④完善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政治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旨在()
A. 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 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 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14.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记述 出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周易》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A. 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B. 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
C. 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 D. 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题目。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 1)从材料一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君所作所为的历史作用。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史记·商君列传》
(1)概述材料一所述的改革内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
(3)材料三是如何评述商鞅变法的,是否恰当?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据材料可知尚武精神中浓厚的忠勇义侠观念与诸侯纷争、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有关,故选B项;百家争鸣与体育发达并没有逻辑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对体育的影响,未涉及经济,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与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关系不大,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士阶层……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表明士阶层崛起,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地位,在政治、外交、思想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宣传本学派的学说而批判其他学派的思想,思想领域异常自由、活跃,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故C正确。
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
B.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错误。
D.这一时期宗法制没有瓦解,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孔子。故选择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民不逃粟”和重视“本业”体现变法中重视发展农业,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取信于民,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楚地本盛行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了楚人认同,也说明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故选C项;礼乐制体现在《礼记》中,而不是体现在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排除A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碰撞,不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排除B项;楚文化多鬼神,但是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碰撞,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赵简子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前680年”“前627年”都属于春秋时期,“上大夫受县,大夫受郡”“实县申、息”“赏以‘先茅之县”说明春秋时期在地方上已出现县的建制,故B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家国情怀考查墨家的思想。材料中只提到墨家学说有很多科学成分,没有与国外进行比较,得不出“领先”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墨家,没有提及其他学派学者,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墨家学说含有科学成分,说明了传统文化中有近现代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墨家主张科学唯物,没有提及其他理论,而且墨家也不是文化主流,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墓葬出土文物可以反映墓葬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贵族在饮食方面使用冰鉴缶,在祭祀时使用冰鉴,从中可窥见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已相当成熟,故B项错误;曾侯乙是战国初期曾国的国君,仅从冰鉴缶的使用不能判断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老子的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信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老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
B.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仁和礼,故B项错误。
C.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故C项错误。
D.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故A正确。
BCD.此三项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略
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变法,是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得出,商鞅主张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
BC.题干中并未体现新旧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故BC两项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推行县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人居其一焉”“有人道焉”“爱人”等信息可知,这些著作都反映出当时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故选B项;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政权稳定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材料仅是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儒家思想,还有道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儒道两派有重视人的共性,但并未出现诸子思想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
15.【答案】(1)历史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
说明问题: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并发展。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有利于秦国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商鞅变法。
(1)历史信息,依据材料一中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可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依据所学可知这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依据材料一图2可知是井田制逐步瓦解,说明的问题是私有土地出现并发展。
(2)历史作用,依据材料二“倾邻国而雄诸侯”和所学从商鞅变法的性质、促进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秦国的社会进步以及富国强兵等角度回答。
16.【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责令互相监督;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制立军功爵制;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徭役、兵役的来源;有助于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
(3)商鞅新法推行后,秦民拥护变法,秦国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该评述虽有夸张和溢美,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商鞅变法是符合民意和历史潮流的,具有显著成效和积极意义。
【解析】略
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