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无为思想,其原因在于该思想()
A. 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 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C. 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 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
2.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A. 设置丞相 B. 设立御史大夫 C. 推行郡国并行 D. 实行推恩令
3.下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其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 与西汉王朝结盟 B. 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 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 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
4.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A. 王莽改制 B. 光武中兴 C. 党锢之祸 D. 黄巾起义
5.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A. 皇帝幼龄即位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黄巾军大起义 D. 地方军阀割据
6.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 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东汉《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改变了书写材料
D. 班固撰写《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 A B. B C. C D. D
8.《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局面()
A. 导致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是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C. 源于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D. 表明“无为”效果显著
9.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 行政事务 B. 军事管理 C. 监察事务 D. 财政管理
10.《汉书·儿宽传》记载儿宽“见上(汉武帝),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由此反映汉武帝()
A. 尊奉黄老思想 B. 沿袭秦朝制度 C. 任用酷吏治国 D. 尊崇儒家思想
11.西汉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B. 历史结论和史料实证
C. 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2.《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蔡伦()
A. 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B. 因造纸有功而被东汉皇帝封侯
C. 扩大了纸的用途 D. 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13.东汉初期,许多农民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各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光武帝此举()
A. 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B. 提高了均田授田的准确性
C.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
14.东汉很多农民加入了新兴宗教,如“五斗米教”。这些宗教组织描绘的理想世界为农民提供了精神慰藉,并使农民有机会把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行动。东汉政府的以下措施中,直接引发农民不满的是()
A.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B. 实施度田,清查户口
C. 豪人货殖,田亩连于方国 D. 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委事父兄
二、材料解析题
15.史料一
史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史料三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研读] (1)史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2)史料二反映汉武帝时期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汉武帝时期对待工商业及商人的政策。
[思考] (1)依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反映的制度导致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如何解决的?
(2)史料二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3)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概括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社会矛盾可能引发的统治危机,西汉思想家和政治家纷纷提出主张,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经济控制思想分别是:一是董仲舒继承发展的儒家经济思想,提出限田论,不与民争利等经济控制思想;二是司马迁主张的不与民争利,“善者因之”是最高明的经济管理政策;三是形成于西汉前中期的轻重论,其核心是主张封建政府运用控制货币、物价等经济手段,使经济运行过程处于封建朝廷的操控之下。
——摘编自张静《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控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仁民之政,光武确亦有之。如建武五年,即复三十而一之税;十六年又复五铢钱;二年、六年、七年、十三年、十四年,屡诏免嫁妻、卖子及奴婢是也。其不肯用兵匈奴,及却西域都护之请,亦不失为度德量力。惟罢郡国都尉及轻车、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兵)(建武六年、七年),虽有休息之效,而使民兵之制,自兹而废,则亦未免昧于远大之讥焉。
——吕思勉《秦汉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纳了材料一中哪一种经济控制思想,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光武帝采取的经济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军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略
2.【答案】D
【解析】略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边疆管理 ,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项中“结盟”说法错误,故不选A。
B.题干未体现,故不选B。
C.据图文信息“汉归义羌长”可知,西汉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表明当时这一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王朝,故C正确。
D.从题干中看不出这一地区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故不选D。
故选C。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B.紧扣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故B正确。
ACD.此三项均与东汉中后期的概况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汉初的统治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这一局面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不是原因,故不选A。
B.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是之后的历史活动,故不选B。
C.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奉行的是黄老之道,汉武帝时期,儒学方成为主流思想,故不选C。
D.题干表明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一安定祥和的局面。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与民休息政策,推动了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刺史制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格局,设刺史以强化监察制度,故C正确。
ABD.这三项与题意不符,故不选ABD。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略
1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
【解答】
A.历史现象是历史发生的一种现象,历史观点是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后形成的观点,故不选A。
B.历史结论是对历史观点经过论证后形成的结论,故不选B。
C.历史事实是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故不选C。
D.题干“西汉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属于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措施的描述,属于历史叙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属于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属于历史解释,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蔡伦不是发明者,只是改进了造纸术,故不选A。
B.蔡伦并未因改进造纸术有功而被东汉皇帝封侯,故不选B。
C.扩大了纸的用途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C。
D.根据题干可知,蔡伦利用一些常见的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生产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的成本,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该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但并未达到瓦解的程度,故不选A。
B.均田制实行于南北朝到唐前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不选B。
C.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向原本隐匿的劳动力征收赋税,不一定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故不选C。
D.依据题干可知,光武帝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豪强地主隐匿的劳动力的控制,故D正确。
1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人货殖,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土地与农民关系密切,故C正确。
A.“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题干“直接引发农民不满的”不符,故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施度田,清查户口”主要涉及的是豪强地主的利益,故排除B。
D.“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委事父兄”涉及的是外戚专权,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
故选C。
15.【答案】(1)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3)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主要目的: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解析】(1)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时期郡国并行制,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本题考查汉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及实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史料二“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可得出,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是加强皇权。
(3)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抑商手段的特点、目的及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史料三“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可得出,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第二小问,根据史料三“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并由政府垄断物价”可得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等。第三小问,根据史料三“改币制”“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可得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16.【答案】(1)经济控制思想:轻重论。说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以上经济措施都体现了政府在运用控制货币、物价等经济手段,使经济运行过程处于封建朝廷的有效操控之下。
(2)经济举措: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铸造五铢钱;下诏释放奴婢。影响:有利于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军事建设,使东汉对外的进攻(或边塞防御)能力受到削弱。
【解析】(1)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控制思想及其具体举措,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西汉思想家和政治家纷纷提出主张,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经济控制思想分别是……三是形成于西汉前中期的轻重论,其核心是主张封建政府运用控制货币、物价等经济手段,使经济运行过程处于封建朝廷的操控之下”,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的经济控制思想是轻重论;联系相关所学从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和征收财产税及其作用加以论证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汉光武帝采取的经济举措及其军制改革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 仁民之政,光武确亦有之。如建武五年,即复三十而一之税;十六年又复五铢钱;二年、六年、七年、十三年、十四年,屡诏免嫁妻、卖子及奴婢是也”,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其经济举措有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铸造五铢钱,下诏释放奴婢。根据材料“惟罢郡国都尉及轻车、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兵)(建武六年、七年),虽有休息之效,而使民兵之制,自兹而废,则亦未免昧于远大之讥焉”,联系相关所学辩证地分析概括军制改革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军事建设,使东汉对外的进攻(或边塞防御)能力受到削弱。
第2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