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0: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 三国鼎立 B. 西晋统一 C. 前秦统一北方 D. 隋朝建立
2.西晋末年形成了历史上北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大批中原人口南下。在汉代司马迁的笔下,长江以南本是一幅“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的荒凉景象,但到了南朝时期,江左竟出现了“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的安定富足局面。由此可见,人口迁移()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 加剧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 D. 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 )
A. 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 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4.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 经济发展依赖于政治稳定
C. 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了北方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6.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
A. 民族交融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北魏政权的建立 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7.历史活动课上,老师展示了《三国鼎立形势图》《淝水之战形势图》《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简图》等历史图片,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据此判断,学生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B.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D.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8.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
A. 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 皇权与门阀势力实现了相互制衡
C. 选官制度影响政治的发展 D. 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9.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
A. 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所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12.下表内容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鲜卑陋习
1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4.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交融;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封建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封建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封建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地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 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 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 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 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无功而返。大臣高闾上表说:“畜力以待敌衅,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淮南之镇,自效可期;天安之捷,指辰不远。”高闾建议孝文帝封禅,孝文帝认为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是不适合封禅的。高闾说:“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且三代之境,亦不能远。”孝文帝说:“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此非近中国乎?”
(1)比较材料中孝文帝和高闾关于“中国”观念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中国观”出现的原因。
16.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l/6。西晋时北方诸州有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l/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西晋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因此空白处应为西晋统一,故B项正确。
A.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故A项排除。
C.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故C项排除。
D.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隋朝建立,故D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人南迁使得”本是一幅’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荒凉景象“的江南地区出现了“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的安定富足局面,可以得出人口的流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故选B。本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江南的人地矛盾,排除C;人口流出不利于北方经济恢复,排除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政治。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治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体现分裂割据,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东晋门阀政治,而非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材料说的是南北方水利工程数目的变化情况,没有涉及水利技术水平的对比,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有所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的情况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材料仅反映东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役和社会状况,故A项错误;仅凭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仅凭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推断当时的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汉族和鲜卑族杂居,使二者在文化和习俗方面相互交融,有利于民族交融,所以选A项;题干提到的地区“平城”和“洛阳”,均不在江南地区,排除B项;北魏建立政权早于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其改革措施未促进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发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反映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政权分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因此该主题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B正确;A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C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D是宋元时期的特征,排除。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门阀政治。“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强调门阔势力对巩固政权的作用,说明门阀政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故选D项;材料突出门阀成为东晋政治的支柱,没体现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中“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表明皇权与门阀势力共生,没有体现二者制衡,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并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北方人逃避战乱而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C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生活状况。材料“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体现的是当时的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坐大,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并获取利润,客观上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B项错误;庄园经济仍属于小农经济,仅根据其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皇室鲜卑姓的目的。材料中的“出于黄帝,以土德王”“万物之元”等将北魏世系追溯到黄帝,改“元”姓是为了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根据材料中对孝文帝改革的不同评价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个人色彩,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排除B项;评价历史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发现真相”需研究史料而非综合不同的历史评价,排除D项
15.【答案】(1)相同点:都以“中国”指代北魏。
不同点:高闾认为江南不属于诸夏之地,北魏占据的中原即是理所当然的“中国”;孝文帝认为江南也属于“中国”。
(2)原因:孝文帝统一南北的决心;南方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民族交融的影响。
【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使中国清穆,化被遐裔“可知,孝文帝和高闾都以“中国”指代北魏。
不同点:根据”汉之名臣,皆不以江南为中国“可知,高闾认为江南不属于华夏之地,北魏占据的中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根据”孝文帝认为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是不适合封禅的“可知,孝文帝认为江南也是中国。
)2)原因:根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率兵南伐““畜力以待敌衅“可知,孝文帝有统一南北的决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南方想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实力增强;根据”布德以怀远人“可知孝文帝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中国观出现的原因还包括不断深入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16.【答案】特点:由北向南迁移;迁移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移活动范围广;迁移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可以从迁移方向、规模、范围、涉及的阶层和民族等角度得出由北向南迁移;迁移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移活动范围广;迁移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可得出,促进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第2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