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0: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使阶层流动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 “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
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三省六部制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
4.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
A. 提高了宰相地位 B. 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 削弱了君主专制 D. 提升了行政的效率
5.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6.这一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该制度是()
A. 均田制 B. 租调制 C. 两税法 D. 租庸调制
7.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9.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 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 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 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10.下表为唐代前期宰相人数及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时期 宰相人数 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太宗 26 3
唐高宗 41 13
武则天 40 20
唐玄宗 27 18
A. 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单一 B. 宰相制度的变化较大
C. 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 D. 科举制的发展不完善
11.美国某学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12.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
A. 皇权得到不断加强 B.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 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13.1970年陕西西安出土的银铤上刻有“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贰百两”的字样,“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
A. 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 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实行
C. 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 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1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摘编自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猁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审议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材料反映中正官将人才分等,结合所学可知,此项制度为当时的官吏选拔提供了客观的标准,与察举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随意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的内容,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能力选官,察举制更注重官员的道德水准,故C项错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是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的标准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C项与材料中“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使阶层流动加强”相符,故选C项;A项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中“科举制”不符,排除A项;B项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描述的是军功爵制,排除。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观念的变化。材料说明唐朝时期的门阀势力逐渐衰弱,B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A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法制与家族郡望的关系,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D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唐代宰相在政事堂中轮流“执政事笔”,意在避免出现某个宰相大权独揽的现象,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加强君权专制,故选B,排除C;轮流“执政事笔”实际上是削弱了宰相地位,不利于其地位提高,排除A;“提升了行政的效率”表述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政治。“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项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项错误;“外朝”存在于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资产和人丁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赋税制度。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一律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地位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的一条鞭法标志着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放松,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逐渐把持政权,隋朝确立了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了中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D项;世卿世禄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与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不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由材料“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顿了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D项;A项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并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实际效果,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总体越来越多,占宰相总人数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表明唐代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答案为C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还有其他入仕途径,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1.【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科举制。据“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即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统治,这不会背离传统伦理道德,B错误;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和隋唐的政治制度。从图1到图2体现了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反映的本质是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隋唐的中央官制的演变,无从得知中央官员数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秦朝、隋唐在中央官制上对各职位的大臣都有相应的分工,且并非本质,故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排除。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及银铤表明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实行,所以B正确;A、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赋税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百姓的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不抑兼并”的政策是在宋朝实行的,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15.【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议事过程中发生分歧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辅政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保证皇权的独尊。
【解析】(1)不同,据材料一“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和材料二“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等信息比较归纳即可。
(2)制衡,从宰相的设置和共同议事方面进行回答;专制,结合材料三中“己亥,制……有失辄谏”归纳回答即可。
(3)趋势,结合三省辅政体制从隋朝到唐朝的发展回答即可;评价,从三省相互牵制及有利于保证皇权独尊等角度回答。
16.【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的地位。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家大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决策与执行相分离、分工明确、运转程序性、突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
(2)一方面阐释其形式上的民主色彩,另一方面指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
第6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