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A.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 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 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 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2.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A. 唐诗影响深远 B. 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 唐诗取材广泛 D. 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诸葛亮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郦道元
4.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时期政府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著作。五代政府雕印九经是出版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可知雕版印刷( )
A. 将推动儒家经典的传播 B. 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
C. 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 D. 推动唐诗宋词发展
5.东晋雁门贾姓士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法号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
A. 士族制度逐渐衰落 B. 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
C. 三教融合趋势加强 D. 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多呈现“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7.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瑶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了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 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 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 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 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8.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有僧人提出:“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这反映了( )
A. 传统价值观的变异 B. 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C. 佛教思想的本土化 D. 三教合流已经完成
9.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10.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C. 冲击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
11.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1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使得这种艺术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封建化政策的影响 D.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不同
1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这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14.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
中和三年(883年)癸卯夏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 《柳氏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注:《白氏长庆集序》为唐代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所作的序。
A. 文献史料有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 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 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5.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题目。
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边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唐代文明是否兼容并蓄,有如下评价:
尽管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制、兵制、刑法、田制、赋役制等都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当时的兼容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胡食’曾十分流行”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外国饮食传入中原后,给中原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当时“胡食”十分流行,这不等同于盲目崇拜西洋风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国饮食习惯,“胡食”流行不能说明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排除C项;文明中心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举措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故B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为纪念他,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故答案为C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贡献与圆周率无关,排除A项;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雕版印刷术有利于图书——儒家经典的批量出版,故选A项;当时雕版印刷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取代手抄本,故排除B项;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晋雁门贾姓士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可知,该贾姓士人先后对儒学、道学和佛学进行了钻研和学习,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的社会背景,故选C项;东晋时期士族制度发展兴盛,没有逐渐衰落,排除A项;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兴起,皇权相对衰弱,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排除B项;东晋时期佛教思想迅速传播,但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北魏和唐朝的社会状况,故B、D两项错误;北魏与唐朝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动乱和稳定统一的社会背景,故C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时郑璠用火药武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末已经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故选B项。材料中说的“飞火”,并不是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理大发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火药传入欧洲,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佛教徒的一些主张与儒学思想类似,甚至直接宣讲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内容,反映了佛教思想适应中国国情,日趋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传统价值观出现了变异,A项错误;中国古代佛教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三教合流已经完成,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佛寺庄园的影响。据材料“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可以看出,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儒学在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阐释的是佛寺庄园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没有涉及儒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佛教庄园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进行阐释,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依旧是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皇帝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非推动文化多元发展,故B项错误,D项正确;唐朝世家大族已不再垄断政权,故C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是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杜甫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开凿,具有北方民族的特色,龙门石窟在河南,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汉文化政策后开凿的,龙门石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佛像造型呈现封建化风格,故选C项;石窟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表现,不能解释艺术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B、D项对于佛像艺术创作风格有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术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者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中国古代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项正确;A项错误,“仁”是医者对自身的要求,并非针对病人,医术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而非社会教化;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术的影响,但医术并非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两者有本质的不同;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医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14.【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唐代科技。“模勒(雕刻之文)”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已在应用;883年处于唐代,“其书多率雕板”说明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也说明唐代存在雕版印刷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的距别问题,故A项错误;三段史料都反映了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并不能说明“历史真相多样化”,故B项错误;“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说法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5.【答案】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方面进行改革。宾阳中洞造像就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宾阳中洞的开凿不仅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北魏统治的巩固,还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石窟文化。要为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写解说词,就必须把其来龙去脉说清楚,因此在写解说词时,可以从建设的时间、原因、过程、体现的特点、产生的影响、包含的文化信息等角度进行概括整理。其中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则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16.【答案】示例一
论题: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其开放的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成果,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朝的官制、兵制、刑法、田制和赋役制等主要制度都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且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伦理文化也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容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并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而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统治。
示例三
论题: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阐述:略。
【解析】 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拟论题,如“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多元”“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唐朝文明能够兼容并蓄的原因,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第二,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化兼容并蓄的史实,如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成果,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化保守的史实,如唐代的官制、兵制、刑法、田制和赋役制等主要制度都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且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伦理文化也没有发生改变;第二,评价唐朝文化的这一保守倾向,即当时的兼容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并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而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统治。“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这一论题,结合上述两个论题的相关表述进行阐述即可。
第6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