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0: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 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 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 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2.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办事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南,故称南面官;北面官办事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北,故称北面官。实行这一制度的是( )
A. 北魏 B. 辽 C. 西夏 D. 金
3.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迁都( )
A.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 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 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 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4.《元史百官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 三司 B. 行中书省 C. 中书省 D. 宣政院
5.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而言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管辖的疆域
6.元代的急递铺是专门传送官方文书的通信机构。阅读下表元代镇江府和丹徒县急递铺部分概况,据此可确定的史实是( )
府州县 递铺 方位
镇江府 录事司总铺 北至西津铺十里,南至南门铺十里,西至施水铺十里
丹徒县 西津铺 北渡江至瓜州十八里,南至府前总铺十里
南门铺 北至府前总铺九里,南至张家山铺九里
张家山铺 南至丹徒十里
丹徒铺 南至谏壁十里
施水铺 东至府前总铺九里,西至下鼻九里
下鼻铺 西至乐亭九里
乐亭铺 西至洪信九里
A. 急递铺的道路网络较杂乱 B. 急递铺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
C. 急递铺的运作重视保密性 D. 镇江府的丹徒县直属中书省管辖
7.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对此,蒙古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
A. 分而治之 B. 民族平等 C. 中央集权 D. 内外相制
8.《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佛事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存放舍利而建造“连云之塔”之事。碑文由西夏重臣汉人张陟所撰,碑上首行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 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C. 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 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9.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主要出发点是( )
A. 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 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
C. 笼络汉族地主官僚 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10.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在《燕宾馆》中写道:“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 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 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11.《金史》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
A. 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 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 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 加强与汉族间的民族交融
12.《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即英里)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为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 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 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
C.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13.吐蕃地区作为元朝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
A. 订立盟约 B. 因地制宜 C. 武力征服 D. 和亲联姻
14.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部的行政系统被称为“北面官”,其涵盖的地区包括上京和中京,这片地区是原契丹部落的发源地。南部行政系统以“南面官”为人所知,其统辖区域包括南京、东京和西京,这里是汉人、渤海人及其他原住民的家园,故其制度有意承袭唐朝的官制。北部行政系统只用契丹官员,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和需求。
材料二 金朝于1137年采纳了汉人历法,1138年重新建立了汉人的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汉人的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
——摘编自《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指出辽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并概括这一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金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突出特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夏的统治。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即西夏,其官制基本模仿北宋,故D项正确;元昊所用臣僚除;汉族儒士外还有大量党项人,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西夏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辽的官制。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南北面官制度,该制度出现于辽,故选B项;北魏在中央未设置南北面官制度,排除A项;西夏政权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也未设立南北面官制度,排除C项;金并未设立南北面官制度,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金时期的民族关系。根据“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迁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真族的生活习俗,A项正确;B、C、D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机关,也称都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故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选B项,排除C项;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财政赋税的机构,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专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设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设置行省,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使地方失去据险而守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中“镇江府——录事司总铺”“丹徒县——西津铺、南门铺、张家山铺……”等信息可知,镇江府设总铺,下属丹徒县设具体的分铺,体现出急递铺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故选B项;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的急递铺形成较为连续、完整的网络,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元代急递铺运作重视保密性的特征,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在元代,只有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统治者的目的是分而治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材料未涉及,故均排除。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同平章事”一职极为相似,由此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代表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夏的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蕃汉分治”是为了适应当时汉族和契丹族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实施的,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蕃汉分治”有笼络汉族地主官僚的目的,但这不是其主要出发点,故C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适以重阳,虏重此节”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再结合其赏菊等行为可知,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未涉及;重阳节是中原传统文化节日,后逐渐由汉族传人少数民族,故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并结合所学可知,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管理系统,故C项正确。A、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族自身的管理系统,排除B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可知,驿站制度便利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与地方间的联系,有利于元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元朝设立驿站的目的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显示帝国的强盛,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且这也不是元朝设立驿站的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属于设立驿站的客观影响,故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出元朝没有设置行省来管理吐蕃地区,而是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宣政院进行管理,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官员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说明元朝对吐蕃地区的管理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 ”可知,这一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体现了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
15.【答案】(1)特点:行政系统分为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拥有更大的权力。
意义:首开因俗而治的政治模式,尊重不同民族的特性和需求;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举措:学习汉族历法,建立科举制度,模仿汉族礼仪制度,尊崇儒学。
特点:学习汉族文化。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辽分设南、北面官,北面官权力大。第二小问,南、北面官分别负责管理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和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尊重了民族差异,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政权巩固等。
(2)金朝采纳汉人的历法、科举制、礼仪等,这是受汉族文化影响而学习汉族文化。
16.【答案】(1)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2)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变化,据材料一“在官僚制时代……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可知,政治体制从贵族体制转变为官僚体制;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二“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元朝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6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