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5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课件(共5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6: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课前复习(1分钟)
积累韩愈名句,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师 说
韩愈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22.9
讲课时间:2022.10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3、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第一段。
第一课时
解题(1分钟)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
《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本文标题“师说”, 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作者简介(2分钟)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
习其句读(dòu) 官盛近谀(yú) 巫医乐师(wū)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李氏子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贻之(y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参照学习笔记P257,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解释红色字。
2、翻译重点句子。
自学指导一:8分钟
1 2 3 4 5 6 7 8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结合注释,解释红色字。
学者:即求学的人;今指有学问的人。
所以: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
受:同“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孰:谁。
从:跟从,跟随。
解:理解。
乎:相当于“于”,在。
闻道:懂得的道理。
师:以‥‥‥为师。
师:从师学习。
庸:哪,岂。
自学检测一:10分钟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重点句子。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一些,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判断句
省略句
固定句式,
哪管......呢?
判断句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阅读分析第一段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概述教师职能和任务 ↓
论证从师必要性

正面论证择师标准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自学指导二:5分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结合注释,解释红色字。
5 4 3 2 1
自学检测二:7分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结合注释,解释红色字。
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出:动词, 超出。
众人:古作一般人,普通人。
今为众多的人,大家。
下:低于,形作动。
耻:意动,“以……为耻”。
圣:1.圣人;2.圣明。
愚:1.愚人;2.愚蠢。
其:大概。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翻译重点句子。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倒装句,状语后置
1.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用原文回答
当堂训练(6分钟)
1.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 _ __ ,________ 。
3.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
4.“没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 , _______?”的观点一致。
5.《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6分钟)
1.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 _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4.“没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的观点一致。
5.《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6.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学习目标:1分钟
1、学习二、三、四段内容。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自学指导一:7分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参照学习笔记,结合注释,解释红色字。
2、翻译重点句子。
1 2 3 4 5 6 7
自学检测一:8分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其:1.代词,他的;2.代词,自己。
耻:以……为耻
惑:糊涂,形容词
之:代词,代童子。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或:有的人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小学:古指小的方面;
今指儿童少年初等教育的学校。
惑:疑惑,名词。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断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二:7分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结合注释,解释红色字体。
2、翻译重点句子。
1 2 3 4 5 6 7
自学检测二:8分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道:学问道德水平。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族:类
则:连词,就。
彼:代词,那。
羞: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齿: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乃:竟然。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
”耻学于师“
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自学指导三:3分钟
1、结合注释,解释有颜色字体。
2、翻译重点句子。
1 2 3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自学检测三:6分钟
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常:恒定、固定
师:以……为师,意动。
徒:同类的人。
贤:道德、学问、才能。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重点句子。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倒装句,状语后置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自学指导四:3分钟
1、结合注释,解释有颜色字体。
2、翻译重点句子。
1 2 3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自学检测四:4分钟
好:喜爱。
通:普遍。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
贻:赠送。
行:遵从。
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不拘于时,学于余。
1.被动句;
2.状语后置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阅读分析第四段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阅读分析第四段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学习目标:1分钟
1、学习四段内容,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自学指导一:6分钟
1、结合注释,解释有颜色字体。
2、翻译重点句子。
1 2 3 4 5 6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自学检测1:4分钟
好:喜爱。
通:普遍。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
贻:赠送。
行:遵从。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自学检测一 4分钟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明确: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明确: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明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强调:“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常用作副词,表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3.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二、古今异义
4.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
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尊师)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2.惑
(1)惑之不解(名词,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三、一词多义
3.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道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2)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三、一词多义
5.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却)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4)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5)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三、一词多义
6.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3)道之所存(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3.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形作名,大的方面)
5.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明智的地方)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形作名,愚人)
7.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被动句:不拘于时
3.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哪管……吗,哪管……呢)
五、文言句式
4.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状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状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状语后置)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五、文言句式
5.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