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1.化学真奇妙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2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重点难点)
答一答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有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量的变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化学变化中量的变化,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的释放和吸收。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知道从杯子里的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再到遥远的恒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我们可以把一张纸分成很小很小,能分到多小呢?
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把一张纸分到组成这张纸的物质的最小单位。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或原子。
一滴水约含有个水分子。可见分子是很小的。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分子是很小的微粒,还有没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呢?
如果我们把水分子放大到一定程度,会看到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而且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
可见比分子小的还有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化学上分别用符号H、O和H2O表示氢原子、氧原子和水分子。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氢原子和氧原子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呢?
氧原子
氢原子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呢?
和水一样,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像这样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铁(Fe)就是由大量铁原子聚集而成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和原子外还有离子。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物质的组成的三种微粒:
氢原子(H)
氢分子(H2)
氢气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物质的组成的三种微粒:
铁原子(Fe)
铁原子聚集
金属铁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物质的组成的三种微粒:
钠离子
氯离子
氯化钠NaCl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理解概念
如今,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用STM技术将铁原子排列成“原子”二字
用STM技术将单个铁原子排列成“IBM”字样
用STM技术从石墨烯制作折纸结构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化学与生活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化学与生活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按在纸面上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时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在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小试牛刀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若用表示 氢原子,表示 氧原子,
则水分子的模型可表示为( )
A. B. C. D.
D
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
A. 火箭发射 B. 水车吸水
C. 太阳能供热 D. 风力发电
小试牛刀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A
小试牛刀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问题,我们常常要借助实验进行探究。
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
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
都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小试牛刀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实验验证一】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为 变化。
化学
【实验验证二】
小试牛刀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物理
二
用心记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长话短说: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第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分层作业
教学过程
课后巩固
完成课本相关作业
教学过程
结束新课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