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0:22:28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B C D D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D C D B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C B A B A D C
31.(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
原因:诸侯享争霸,周天子势力衰微; 铁器牛耕,生产力提高(4分)
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官僚政治;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等 。(6分,任答3点即可)
(2)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4分)
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2分)
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2分)
32.(1)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专制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8分)
弊端:忽视法律;行政执法有随意性;剥削民众与缺乏责任。(4分,任答2点即可)
(2)特点: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连续性和渐进性;适应时代,不断创新;坚持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原则。(8分,任答4点即可)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 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下图中的“?”应是( )
A.郡国并行 B.刺史 C.中外朝 D.巡抚制
3. 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
A.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B. 严刑酷法实行暴政
C. 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 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4.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加强了国家治理
C. 消除了土地兼并 D. 解决了王国问题
5. 下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这一历史演变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 B. 地方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
C.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 地方行政效率的不断提高
6.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7. 学者杨共乐在《罗马的崛起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罗马的政府很简单,主要有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公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投票权,许多管理都是选举产生的……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但是执政官生杀予夺的大权是有限的……元老院是执政官卸任以后进入的,是多个优秀的国王组成的一个机构。元老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政官是执行者。”作者认为罗马崛起的原因是( )
A. 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 B. 罗马政府的简单结构
C. 罗马法律的逐渐完善 D. 优越的政治管理体制
8. 中世纪,英国的议会是“一个能与王权相抗衡的机构”,而法国的三级议会则“可由国王随意召开和停开”。到17世纪末,英国议会成为权力中心,而法国专制王权达到顶峰。这说明( )
A.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B. 英法君主执政风格迥异
C. 两国议会结构不同 D. 历史传统影响政治体制
9. 1879年1月,共和派格列维当选法国总统后自动放弃了解散议会的权力,其权限仅仅在于依照议会意愿任命总理并向内阁提出“建议”。此后,政府不再对总统负责,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名存实亡。后世称这一规定为“格列维宪法”。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议会的专制倾向日益明显 B. 总统逐步转为统而不治
C. 共和政体民主化趋势加强 D. 责任内阁制度形同虚设
10. 1912年,梁启超建议袁世凯“礼罗”国内政治人士,组建“健全之大党,使为公正之党争”;到1913年,梁又坦言“国中无所谓政治,无所谓政党,但见无数之个人朋比以自营已耳”。可见,在梁启超看来,民国初年( )
A. 政党政治尝试失败 B. 共和政体遭到破坏
C. 民主政党难以组建 D. 缺乏民主实践基础
11. 1928年10月3日由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这体现了国民党政权( )
A. 主权在民 B. 一党专政 C. 分权制衡 D. 个人独裁
12.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政府也可聘请勤劳国事并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有名望者为议员,但名额不得超过议员总数 的1/10。中国共产党旨在( )
A. 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 推动国共合作抗日
C. 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D. 凝聚民族战争力量
13. 如图是1948年由顾群创作的年画《豆选》,画面的左后方是入口,人们在那里排队领豆子,然后依序走上前来投豆(票),村民要给多名中意的候选人碗里分别投豆。画面中央,一位妇女正在弯着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第二个碗里。那时盛行这种歌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幅作品反映了( )
A.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
C. 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 D. 民众踊跃的支援前线作战
14.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统一度量衡 B. 奖励耕织 C. 废除井田制 D. 按功授爵
15. 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 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6.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7.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18. 两汉时孝廉只需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
A.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19.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0. 北宋初年,中央政府增设考课院负责州县官员的考核,对地方官考核的重点为劝课农桑、户口增益、剪除盗贼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地方官的升迁、平调或是抑黜。由此可知宋初( )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 推动经济发展是官吏考核的重点
C. 官员考核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 地方官员的治绩受限于考核制度
21. 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
A.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 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 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 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22. “文官”(Civil Servant)的“文”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它指的是相对武官和法官而言的。诚然,法官并不是武官,但是他们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有着区别于其他非武职官员的特点,因此不应将他们同行政各部的文职官员相混同;其次它又是相对于政务(political)而言的。下面有关“文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
B.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C. 西方国家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体制
D.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干部制度就等同于西方的文官制度
23. 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确保了政治决策的正确性 B. 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
C. 规范了事务官的选拔管理 D. 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
24. 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 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 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
C. 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 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25. 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
A. 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 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
C. 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 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26. 1979 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 (如下表所示)。《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 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B. 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C. 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D. 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27. 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 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28. 《唐律疏议》里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定位“十恶”,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体现唐朝法律( )
A.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B.开始了儒家化
C.受到理学传播影响 D.开始引经入律
29. 明朝初期,律、例、令三者并行,律为“常经”,例为一时权宜,令是太祖随时发布的诏令。诏令往往因事立法,其法律效力常在律、例之上,有时甚至法外施刑。这反映出当时( )
A. 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B. 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 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D. 司法尚未取得独立地位
30. 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B. 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
C. 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 D.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
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道题,共计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说明秦朝“制度的重新建构”的表现。(12分)
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8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化、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意志,官僚制度中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也就被削弱。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甚至为了迎合上意,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