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18 09:05:03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A B D B C D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B C C A C ACD ABD ABD BD CD
21.【答案】(22分,每空2分)
(1)⑥
(2) 细胞外液 ①④⑥
(3) ① 淋巴液 ⑥ 组织液 蛋白质
(4) 循环 泌尿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2.(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⑤ 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分)
(2)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2分) Na+内流 1
(3)4 6
(4)胞吐 抑制性
23答案 (15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分级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分) (负)反馈
(2)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髓质 (4分)
(3)②耗氧量 等量的生理盐水 (2分) ③甲、乙组耗氧量无明显差异 (2分) 甲组耗氧量显著大于乙组(2分)牡丹江市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
一、单选题(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2.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C.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维持恒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②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C. IV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D. II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4. 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
B.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C.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5. 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6. 突触小泡可从细胞质基质摄取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图中不能检测出神经递质的部位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8.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激素进行人工补充,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 (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9. 人的高渗性脱水是指体内水和钠同时丧失,但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减少、渗透压升高。当人发生高渗性脱水时( )
A.垂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C.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 D.尿量减少,尿液中尿素等的浓度下降
10.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 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11. 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 A 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 B 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胰岛 A 细胞转化为胰岛 B 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胰岛 A 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随转化的进行而逐渐增强
C. 胰岛 B 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 A 细胞的潜能
D.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12.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冰毒,是一种强效的精神兴奋剂,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DAT)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囊泡上的II型单胺囊泡转运体(VMAT—2)/DAT是一个双向载体,它的重要作用是将突触间隙内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的细胞质,从而终止多巴胺生理效应;VMAT—2可将细胞合成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储存于囊泡中,并介导突触前膜囊泡内储存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到突触间隙。冰毒可通过与DAT结合或与VMAT—2作用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冰毒与DAT结合可能会阻止DAT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回收
B. 神经元中储存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囊泡的形成主要与溶酶体直接相关,其中的神经递质多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C. 冰毒使人上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用冰毒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受体数相对不足,服药者必须服用更多的毒品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
D. 冰毒可以使人具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甚至短时间内提升脑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少量服用来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
1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 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 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14. 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②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 ③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④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⑤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⑥下丘脑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A. 4项 B. 3项 C. 2项 D. 1项
15. 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通道打开
B. 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
C. 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 t4~t5时间段,细胞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
二、多选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不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20分。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当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B. 产生尿意后,(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C. 某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c
D. 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17.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 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 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 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18.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I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在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II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 若在2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1处灵敏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D. II处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19.宇航员必须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乘坐专门的载人航天器,才能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航天服、航天器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并能控制压力和温度
B.宇航员只要内环境能维持稳态,生命活动就一定能正常进行
C.除了宇航员个体水平上存在稳态,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D.不管外界环境变化多么剧烈,宇航员的内环境稳态都不会被破坏
20.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当人的手被针扎缩回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通过A→C→D→E的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道题,共计50分)
2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 (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们把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 (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淋巴管壁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 和[ ] 。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 。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
(5)目前普遍认为, 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22.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甲为完整反射弧,图乙为图甲④部分的放大,图丙为图甲③部分的放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① 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组成。
(2)刺激图甲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膜内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该变化是由_____引起的,电流表B的指针发生_____次偏转。
(3)刺激图甲中的①,电流表B的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③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填写图丙中的数字)释放,作用于_____(填写图丙中的数字)。
(4)若刺激图丙1处,6处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4处以_____的方式释放了_____神经递质(填“兴奋性”或“抑制性”)。
23.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在寒冷状态下,机体通过图中的①②过程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又会导致下丘脑分的 激素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叫做 调节。
(2)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也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方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其具体的反射弧为 。
(3)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等。
②方法与步骤:
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 。
B.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喂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喂
,饲养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结果。
③结果预测:
A步骤的测定结果是 。
B步骤的测定结果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