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7: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短歌行
曹操

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调的长短而言。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比较短促,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诗句多是四字句。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体裁。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唆,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曹操

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三国志(注)》
“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位英雄。”
——鲁迅《而已集》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赋诗《短歌行》。
另一说法是这首诗作于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纠正读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文本,找到这首四言诗重章复沓的节奏规律。
四言诗:二二节奏,质朴刚健。
四句为一个表意单元.

整体感知
熟悉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据此梳理诗歌情感变化。

整体感知——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一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忧求贤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三忧功业未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整体感知——诗人为何而“忧”?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心中的苦闷。
借代,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指代酒,以美酒来消愁,寄托忧思。
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反问,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文本细读——诗人如何写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感慨人生苦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文本细读——诗人如何写“忧”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译文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表达效果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原文是写一位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曹操引用此诗句,将自己类比为思念爱人的姑娘,巧妙地形容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与渴望。此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子衿》中还有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结合曹操写作的意图,我们则可以明白另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他希望贤才们可以主动来投奔他,共创伟业。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译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表达效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中的宴会,它不是为满足口腹之需,而是为了燕乐嘉宾之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曹操引用相关诗句,并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上,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召唤英雄和贤才,重开鹿鸣之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文本细读——诗人如何写“忧”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
引用/用典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小雅·鹿鸣》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文本细读——诗人如何写“忧”
比喻: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才比作皎洁的明月,写出求贤若渴而贤才不至的苦闷。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远方宾客穿过阡陌纵横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旧情。写有客人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写出诗人在求贤过程中有忧有喜的心情,及对贤才的礼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文本细读——诗人如何写“忧”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译文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大海不嫌弃任何水流,因此能成就它的大;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此能成就它的高。开明的君主不厌烦臣民,所以使他成为众人的君主;学者不厌烦学习,所以他能成为圣人。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表达效果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以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为喻,推及到人,让人要有广阔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听取各种意见,兼收各种知识,这样可以博采众议。曹操引用诗句,即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诗歌典故 出处原文 表达效果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借用这个典故,以周公自比,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比喻: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诗人的惋惜和焦急之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文本细读——诗人如何写“忧”
用典:化用《管子.形势解》,使用周公吐哺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希望贤才来归,渴望建功立业,自己像周公般安定天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提纲挈领,整体把握
渴求人才
对贤才尊重、热情

对贤才惋惜和渴求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