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北京人
周公东征
龙山文化陶鬶
重点:
(1)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征;
(2)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难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1.含义:
2.代表文化遗存:
3.生产生活:
4.社会发展程度: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③使用打制石器。
①过群居生活;
②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二)新石器时代
1.时间:
2.含义:
3.文化分期
(1)早期:
(3)晚期:
以打磨结合制作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距今1万年—距今7000年前
距今约1万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大约在前5000年至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河姆渡文化
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另外,在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且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碳化谷粒堆积层
(二)新石器时代
1.时间:
2.含义:
3.文化分期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以打磨结合制作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距今1万年—距今7000年前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体系。
龙山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5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最早发现于1921年赤峰东郊红山,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
玉猪龙
神庙遗址
玉鸽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300年,长江下游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按发现地点命名为良渚文化。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代表遗存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约5 000年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距今约5 000年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约5 000年 长江下游
史料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起源早、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三)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原始人类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原始人群:人类史前的初级阶段,人类生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过群居生活;北京人已学会用火。原始人群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1)原始人群
(三)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 (3)父系氏族社会
相同点 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点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财产公有制,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逐渐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婚姻关系是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亲缘关系以母系计算,女性受到人们的尊敬 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亲缘关系以父系计算
注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
发展
剩余
产品
出现
私有制
产生
贫富分化出现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
部落
部落联盟
国家
(炎帝、黄帝)
(尧舜禹)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
(夏朝)
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
万邦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华夏始祖
(1)建立:
(2)文化遗存:
(3)政治统治:
(4)灭亡:
2、国家产生: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制度:
①世袭制(禹死后,传位其子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设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间接统治;
(4)灭亡:夏桀暴虐无道,商汤灭夏;
(5)遗址: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偃师)。
夏传子
家天下
(一)商朝
1.建立:
2.都城:
3.政治制度:
4.文化:
5.灭亡:
司母戊鼎
三、商和西周
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才稳定下来,又称殷或殷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约前1600年,由商汤建立。
(1)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2)实行内外服制度。
甲骨文:
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一)商朝
1.建立:
2.都城:
3.政治制度:
4.文化:
5.灭亡:
(1)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青铜文明: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三、商和西周
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
后才稳定下来,又称殷或殷商,前后
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约前1600年,由商汤建立。
(1)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2)实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暴虐无道,引起共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朝灭亡。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
1.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2.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方国和部族实行直接控制。因此,内外服制是商朝实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二)西周
1.建立:
2.政治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分封制
1.定义:
2.目的:
3.内容: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分派的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人口。
(2)异姓诸侯国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3)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并能够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发赋役。
(4)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政令、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周天子出征。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王室贵族:燕、鲁、卫、晋、吴
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功臣:齐
家天下”的宗族统治色彩
(2)分封制的对象
宗法制
目的:
特点:
作用:
“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政治
a.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礼乐制度
1.内容:
2.实质:
3.影响:
4.瓦解:
歌舞队的规定:
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
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
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
会矛盾。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的社会和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3.西周的灭亡
4.商周社会经济状况
(1)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五)商周的经济
土地 井田制 ①所有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国家公有,实际上国王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②经营方式:耕种私田,同养公田。
农业 ①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耕种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②出现养蚕缫丝技术,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业 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工商食官)
工商食(si)官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即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文化
政治
经济
知识延伸: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的统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统治:内外服制
西周的统治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早期: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红山、良渚文化
武王伐纣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共和执政、西周灭亡
农业:井田制、农具
手工业:青铜铸造、养蚕缫丝
商业:工商食官
中华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本课小结】
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1. 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2.古有神话传说“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主要反映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 B.商业、贸易的海洋文明
C.机械为主的工业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C
A
达标检测
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4.《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D
C
1.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 )
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
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解析:根据材料“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可知是我国早期的文字,是人们用来记事、传递信息的媒介,故A项正确;甲骨文的出现是汉字体系成熟的表现,而不是原始文字,故B项错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还处在图形文字阶段,而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形成了汉字,故C项错误;原始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不是无意义的涂鸦,故D项错误。
课堂随练
A
2.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课堂随练
C
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
3.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解析: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层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健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根据“五帝后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不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当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
课堂随练
A
4.杜佑《通典》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这反映了黄帝时代( )
A.土地私有,家庭合作
B.授民以田,设立田制
C.确立井田,实行分封
D.井田充足,纷争消除
解析:本题考查从部落到国家。根据“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可以看出,黄帝时代授民以田,设立田制,缓和争端,故B正确;当时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排除A;黄帝时代没有实行分封,排除C;“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D。
课堂随练
B
5.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此举旨在( )
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
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
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解析:由材料“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可知启以上天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意在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故选B项;君主专制形成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敬天保民”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命而非鬼神,排除D项。
课堂随练
B
6.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前所罕见。据此可推知( )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一定增长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解析:夏代墓葬中陶制酒器的数量空前,这说明当时粮食产量有所增长,粮食有了剩余,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故选B项;商朝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排除A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夏代奴隶制剥削残酷、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C、D两项。
课堂随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