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二)目的:
通过强化专制集权,以维护政权稳定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1)北宋建立:
(2)北宋统一
方针:先南后北
过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北宋建立与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后梁太祖 朱温
梁王 宣武节度使
后唐庄宗 李存勖
晋王 河东节度使
后晋高祖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平王 河东节度使
后周太祖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
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五代与宋朝开国君主有怎样的共同点?
思考:宋初为何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都是武将出身,因战功与权术被任命为地方节度使或将军等职位。
(三)措施
1.加强中央集权——
收权
(1)军事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2)行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3)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削实权
收精兵
制钱谷
更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旧五代史》
武将势大
2、君弱臣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特点:分化事权、职责明确、互相制衡
北宋:二府三司
行 政
军 事
盐 铁
户 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
(执政)
枢密使
枢密副使
三司
二府
枢密院
财 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监 察
知谏院
度 支
皇帝
①政务: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二府三司制)
②军事:枢密院与“三衙”分割军权,调兵权、统兵权分离。
③监察:设置御史、谏官等官员。
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权力分割过细,一定程度上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思考: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比,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二)措施: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文官)
通判
知县(或县令)
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夺其权
制钱谷
收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实行更戍法
收精兵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加强了中央集权。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
更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3.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①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
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罢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剥夺军权
分散军权
(1)目的:
(2)表现:
为了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誓碑
知识延伸 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科举制
严格考试程序,实行锁院制度;弥封制度(糊名制);誊录制度;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
探究1:概括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重文轻武(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3)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材料1: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材料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四)影响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影响)。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材料1: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2: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四)影响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影响)。
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消极: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 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3:
赵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王朝,用宋人的话来说,“天下大势分为南北”,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相对于宋朝来说,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党项民族建立的夏、女真民族建立的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邓小南
辽 契丹族
(907-1125年)
西夏 党项族
(1038-1227年)
北宋 汉族
(960-1127年)
二、北宋的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北宋的统治危机
过程: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
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但也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
起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澶渊之盟”
(一)北宋边防压力(军事危机)——积弱
1.北宋与辽关系
(1)战争
(2)和议——
①背景:
②内容:
③影响:
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宋真宗亲政,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1005年辽与宋议和,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①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②影响:北宋获得了西北边防的相对安定,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庆历和议
2.北宋与西夏夏关系
(1)战争:
(2)和议——
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1:“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2: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富弼
(2)不可取。“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获得一时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只能是县花一现,难以持久,还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而且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
(1)可取、和: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辽和西夏的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则军事上“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使北宋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有利于北宋与辽和西夏的经济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冗官
冗兵
冗 费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1)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募兵场景构想图
(二)北宋财政危机——积贫
岁币和岁赐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2)“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
三冗二积局面的形成
加强中央集权
集行政权:削实权
集财权:制钱谷
集军权:收精兵、更戍法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三、变法图强、事与愿违
1、改革先驱: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发 起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任事精神,他们对于政策法规的锐意改革,无不冲击着长期以来固守现状的循默政风……揭开了宋代历史上富于生气的篇章。
——邓小南《祖宗之法》
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改革十项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1045年正月,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三冗问题引发财政危机。
②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③边患危机:守内虚外等政策造成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积弱
积贫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⑤王安石变法决心。
⑥宋神宗对变法的支持。
2、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背景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改革条件
熙宁变法
2.原则及目的
(1)目的:
(2)基本原则:
实现富国强兵。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1.时间:1069年,宋神宗支持
(三)王安石变法
3.变法措施
(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像
4.结果:失败
(3)变法措施及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 国
强兵
取士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实行“省兵”措施,兵农合一,征兵制代替募兵制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改革科举制度,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时务策
批判“恩荫”制度,择优录取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叶适《水心别集》
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消极:
1、强兵效果不明显,宋夏战争失败。
2、理财变为聚敛,便民化为扰民,加重人民负担。
3、朝野新旧党争,统治集团分裂。
(4)变法的评价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他们阻挠和破坏,导致改革阻力大(主要原因)
(2)宋神宗病逝,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
(3)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4)改革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探究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四、南宋偏安
(一)南宋建立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27年,赵构即位,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1.北宋灭亡——
2.南宋建立
(二)南宋抗金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对抗中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三)偏安局面形成
1.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宋金对峙: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概念阐释】南宋偏安是指在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王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
——-脱脱等《元史》
牛刀小试
1.宋真宗时,面对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宋签订了澶渊之盟,放弃了收复燕云的念头。随后,宋真宗宣称赵氏子孙是赵玄朗(传说曾转世为轩辕氏)的后人,并且将道教放在了所有宗教的第一位,并在泰山封禅。宋真宗的做法( )
A.利用神权阐述统治的合理性 B.出于对道教传统文化的尊重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推动着道教地位的不断上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真宗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对其统治的合理性与权威性产生了冲击,故宋真宗需要借助道教来重塑其统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故选A项;宋真宗的措施是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而不是尊重传统道教文化,排除B项;宋真宗崇道是为其统治服务的,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排除C项;宋真宗崇道有利于提高该时期道教的地位,但不能保证其地位不断上升,排除D项。
牛刀小试
2.南宋初年,朝廷有意比附东汉光武中兴的旧事,在年号、祥瑞、即位和祭祀的仪式等方面多效法光武帝。此举意在( )
A.打击豪强以稳固统治 B.贬抑北宋以重振朝纲
C.宣扬正统以复兴赵宋 D.营造舆论以恢复古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是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的偏安政权。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实现中兴,复兴了汉室。所以南宋的这种做法是想效法东汉,宣扬正统以图复兴赵宋,故选C项;南宋的做法是意图复兴赵宋,而不是为了打击豪强,排除A项;南宋是继承自北宋,因此南宋并不会贬抑北宋,排除B项;南宋的做法是为了复兴赵宋,而不是为了恢复古制,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B
【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