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走进人和事:从两个人物的角度筛选和概括信息,分清详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品读情和钱:抓住关键句,熟读精思,感受人物的品格光辉,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重点】
从语用角度厘清人和事,品读情和钱。
【教学难点】
理解“愧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关键句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情感深沉的写人记事散文《老王》。从刚才这句话中,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写在课题旁边。(板书课题、作者。)
2.一篇文章,解读的钥匙往往是开头或者结尾处的关键语句。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散文《老王》中的关键语句?
预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是什么意思?这个关键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预设:愧怍,惭愧。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3.幸运的人,不幸者,“幸运的人”能不能也用三个字概括一下?
预设:幸运者。“者”,……的人。例如,读者,读书的人;作者,写作的人;学者,有学问的人等。
4.读了这篇散文,你觉得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
幸运者:杨绛;不幸者:老王
5.杨绛真的幸运吗?她为什么会对老王感到愧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的状况以及他们之间交往时发生的事。
二、走进人和事
1.不幸者更容易被关注,题目也是《老王》,那么我们首先认识一下老王,同学们读了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王的情况?
预设:学生筛选信息,老师指导概括。蹬三轮的单干户(职业卑微);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身世凄苦);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是田螺眼,瞎的(身体残疾);住在一个荒僻小胡同的破落大院中的塌败小屋里(住处简陋)
2.可见,老王确实是一个不幸者。杨绛先生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闲聊得知,散步看见。
3.这些都是转述,我们试着还原一下闲聊的场景,变成直接对话。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杨绛:老王啊,为什么一个人蹬三轮?
老王:
杨绛:你家里还有亲人吗?
老王: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杨绛:老王啊,你家是不是在那个小胡同里?
老王:“住那儿多年了。”
4.转述,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我们阅读和写作时经常使用,要注意表述清楚原意。
5.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回答“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 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预设: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这个塌败的小屋也许本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活着的时候生活困窘,他确乎是个不幸者!
6.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预设:死的时候无人问津。十多天了,杨绛才知道。
7.还好,杨绛先生愿意和他经常闲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预设:挺好。
8.除了闲聊,他们交往中的哪些事具体表现了关系好?我们从杨绛和老王两个角度梳理一下。
预设:
杨绛角度:学生筛选信息,指导概括。
(1)常坐老王三轮,照顾生意。
(2)送大瓶鱼肝油,治夜盲症。
(3)送冰送人送物,都要给钱。
(4)降成货物让运,照顾生意。
老王角度:
(1)送冰,车费减半,冰价相等,比别人大一倍。
介绍冰箱:冰箱,指当时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或是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絮,把冰放在里面,把需要保质的东西放在里面,这就是同样的一个“冰箱”的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用上了现代的冰箱,那是不可能的。
(2)送人,不要钱,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介绍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这篇散文里有个词叫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因为第一所创建于1968年五月七日而得名。像种田、住牛棚、批斗挨揍、剃阴阳头等,都发生在这里,干部和知识分子不被当人,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被称作“牛鬼蛇神”。
介绍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因为第一所创建于1968年五月七日而得名。像种田、住牛棚、批斗挨揍、剃阴阳头等,都发生在这里。干部和知识分子被称作“牛鬼蛇神”。
(3)送物,鸡蛋香油自己不吃送(弱者)。
强调:阅读文章梳理事件时,一定要关注角度,保持角度一致。
这三件事中哪一件是详写的?
预设:送鸡蛋香油。
三、品读情和钱
1.老王的“三送”中,哪些行为融进了情感?
预设:车费减半;不收钱,收了还不放心;不要钱。
2.由此可见,老王把“我”当朋友,可“我”为什么每次都要付钱给老王?
预设:钱是杨绛一家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迫的老王表达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3.思考:老王送冰愿意车费减半,送人不要钱,送鸡蛋和香油也不要钱,为什么?
预设:善良,同情杨绛一家的遭遇,表达关心。
背景资料: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那个用杨柳枝鞭我的姑娘拿着一把锋利的剃发推子,把两名陪斗的老太太和我都剃去半边头发,剃成‘阴阳头’。”
“我戴着假发硬挤上一辆车,进不去,只能站在车门口的阶梯上,比车上的乘客低两个阶层。我有月票,不用买票,可是售票员一眼识破了我的假发,对我大喝一声:‘哼!你这黑帮!你也上车?’……她看着我的头发。乘客都好奇地看我。我心里明白,等车一停,立即下车。直到一年以后,我全靠两条腿走路。” ——杨绛《将茶饮》
4.思考:杨绛幸运吗?她们一家为老王做了不少事,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
师生共读送香油和鸡蛋的部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其中的情感。借助背景支撑,感受他们彼此之间的情谊。
于丑陋的病体下解读高贵的灵魂,在生硬的金钱中领悟善良的内涵,融长久的自省于人格的尊严。根据学生生成随时点拨。
四、感悟人情暖
1. 熟读精思,于细微处重温人间真情。
(1)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2)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
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3) 他从没发现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
“你还有钱吗?”
(4)默存不知怎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5)病入膏肓,拖着病体直僵僵地强行来表达谢意。
读,思,悟。
2. 各抒己见,于言语表达中感受人性光辉。
3. 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三轮车夫老王和真诚善良却善于自省的渊博学者杨绛,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彼此的同情和关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愿我们都能以善良体察善良,关注弱势群体,让世间处处有真情。
板书:
勤奋地工作
精致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