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1: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广种甘蔗,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也较多地种植烟草。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 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业商品化经营
C. 美洲传入的作物是当时主要经济作物 D. 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2.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清代机户生产能力有限 B. 清政府鼓励发展小型机户
C. 制度影响新经济因素成长 D. 清政府加强市场宏观调控
3.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 货币经济发展 B. 租佃制得到发展 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 经济趋向近代化
4.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抨击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5.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宏,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存在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
A.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B. 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C. 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 D. 熟悉西域地区历史
6.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
A. 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 B. 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
C. 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 D. 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7.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高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之后,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8.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 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 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 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9.据史料记载,江南地区在嘉靖时“农无田者十有七”,至万历后“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苏州“甚有乡间富户,田连阡陌,合一二里饥饿之民,皆其佃户”。由此可知,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
A. 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B.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 人们生活比较富足 D. 富商大贾横行乡里
10.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的现象。这表明()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 新型经营方式已出现
11.下面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 清前期
粮食总量(亿市斤) 629.01 1305.83 1749.45 2385.88 2340.97
人均占有量(市斤) 1048.35 1450.92 1457.87 1192.94 780
A. 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B.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
C.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D. 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下表为不同学者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
记述 出处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顾炎武《日知录》
“(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 沈瓒《近事从残》
A. 否定孔孟儒学思想 B. 批判官场欺诈腐败 C. 深受当时学者推崇 D. 具有离经叛道思想
13.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批判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背离的主张。这些主张()
A. 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 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14.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材料表明古代戏剧()
A. 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是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
C. 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D. 以宣传儒家道德为目的
15.下表为明朝中后期科学成就简表。据表推断,明朝中后期()
时间 作者 成就 时间 作者 成就
1578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84年 朱载堉 《律学新说》
1592年 程大位 《算法统宗》 17世纪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7年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7世纪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A. 理论科学开始萌发 B. 传统科技成就显著 C. 近代科学领先世界 D. 工业革命已然到来
二、材料解析题
16.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各个层面折射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闳儒”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表现为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综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的烟草,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选A项;明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只个别地区开埠通商,对农业商品化经营的刺激作用小,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各类经济作物的占比,不能得出美洲传入的作物是当时主要经济作物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商品化区域经营,没有涉及国家赋税来源的信息,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抑商政策。材料“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主要反映了政府对机户的限制,说明清初实行抑商政策,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出白银在明清时期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租佃制是封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与材料中白银应用广泛无关,故B项错误;货币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中黄宗羲没有维护封建礼教,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黄宗羲并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由材料可知王夫之论史注重客观事实,关注时代背景,符合唯物史观的原则,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夫之论史的原则,而非其擅长品评历史事件或对西域地区历史的熟知,排除B、D项;材料以西域为例说明王夫之论史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并未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明清时期小说发展的特点。据材料可知,小说的读者有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和曲艺传播,这说明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故选D项;明清商品经济、印刷术的发展,使一般市民都能买得起小说,不能判断“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排除A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曲艺传播、版籍传播谁优谁劣,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特点。由材料中京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后期的科技成就。明朝后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科技巨著纷纷问世,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东西方科技,不能说明“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科技发展与“国家制度”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后期传统科学对理论的探讨甚于技术发明,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为人佃作者什九”“皆其佃户”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地区佃户很多,说明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租佃经营方式盛行,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商业,无法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佃户多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其数量较多说明土地兼并较严重,人们生活比较贫困而非富足,排除C项;材料中的“乡间富户”并不等于“富商大贾”,D项结论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0.【答案】D
【解析】材料“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体现了机户与机匠的雇佣关系,说明当时已出现了新型经营方式,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苏州出现了雇佣关系,与生产分工细密程度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从秦汉至清前期,粮食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明清时期却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人口增加的缘故,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业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故选A项;表格数据无法反映土地的情况,无法判断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B项;表格显示宋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可能是此时战争不断,人口减少的原因,不一定表明此时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据表格中明清时期的粮食情况无法判断当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反对的是宋明理学,而非孔孟儒学,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李贽批判官场欺诈腐败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的学者对于李贽评价不一,不能认定他深受当时学者的推崇,C项错误;依据材料“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非圣无法”“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可知,这三则信息都体现了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主要是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当时思想界出现的一系列与正统思想相背离的主张,表明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进入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故选B项;明末清初,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排除A项;明末清初出现的这些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没有实现成功转型,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戏剧)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浑庸鄙之好”可知,汤显祖认为戏剧可以教育人忠孝仁义,故选C项;材料强调戏剧的道德教化功能,没有涉及市民阶层,排除A项;古代戏剧主要是一种娱乐活动,并不是维护专制的主要工具,排除B项;古代戏剧以娱乐为主,宣传儒家道德并不是其目的,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传统科技在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进入总结阶段,成就显著,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学主要是实用科学,并非“理论科学”,排除A项;西方的近代科学领先世界,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朝中后期”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1)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
(2)变化: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崇拜。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在手工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得出牛耕大量退出;据材料一“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得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结合所学得出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据材料一“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结合所学得出养牛成本较高。
(2)变化,据材料二“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得出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崇拜。
(3)新变化,据材料三“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三“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得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根本原因,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