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前,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 腐蚀清朝官员
C. 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 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 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 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 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 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3.《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 )
A.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4.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总值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这一现象( )
A. 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具有技术优势 B. 是英国对华发动新战争的原因
C. 说明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放慢
5.中国近代史上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6.有史料记载: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在珠江中填土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每年每亩1500钱。据此推知,该租界( )
A. 并未侵犯清朝领土主权 B. 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
C. 成为列强最早侵华据点 D. 土地所有权仍属清政府
7.近代中国有一本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该书的认识正确的是,该书( )反映了统治阶层封闭愚昧
有利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对抵抗侵略起了巨大作用
A. B. C. D.
8.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在1781—1790年间和1800—1810年间分别达1640万两、2600万两,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后来向相反一端倾斜,1831—1833年间约有1000万两白银从中国流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 B.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贸易 D. 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9.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发出了堪为当时最强音的改革呼声:“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材料表明()
A. 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 英国的侵略引起士人警觉
C. 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学习西方的思想开始出现
10.下表是关于1844—1847年五个通商口岸贸易的货值统计表(单位:万英镑),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宁波 广州 厦门 福州 上海
1844年 10.8 733.5 19.3 — 48.8
1845年 2.8 681.5 16.3 8.4 257.1
1846年 0.93 554.5 17.6 — 259.3
1847年 1.2 549.2 18.7 — 252.6
A. 上海的贸易区位优势凸显 B. 广州传统外贸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C. 西方资本主义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象发生改变
11.“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
A. 军事技术的落后 B.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
C. 英国的坚船利炮 D.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12.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该外交大臣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
A.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B. 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
C. 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方便了英国入侵
D. 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13.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而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 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 B. 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 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 D. 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14.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人物 评语
郭士立(19世纪德国汉学家) 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
梁启超(维新派人物) 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瓿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激刺
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 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情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A. 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 B. 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
C. 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 D. 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
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场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16.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十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
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咸丰 《筹办夷务始末》
前五卷约5次 逐渐取代“天朝”
光绪 几乎不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英国处于逆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A正确;腐蚀清朝官员是客观影响,B错误;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C错误;发动战争不是直接目的,D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林则徐的禁烟主张。材料“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体现的是林则徐认为鸦片流入中国,对国家实力、群众健康、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A项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根据题干“《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规定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答案为A项;B项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总值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大增,英国认为原因是清政府开放不够,因此以修订条约遭到拒绝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项;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属于传统的手工业,没有技术优势,排除A项;英国输出中国的商品总值有所下降,是中国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不是英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条约》。1860年10月24日, 中、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其中一条为开天津为商埠,故C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开10处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均没有开放天津, A、B、D均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租界。租界是对领土主权的侵犯,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表明该租界由中国主动出租给英国,故排除B;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的香港岛已成为英国的侵华据点,所以该租界不是最早的侵华据点,故排除C;根据“这些填造的土地,须按亩向清政府交纳地租”这一信息可知,该租界的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清政府,故选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由材料信息可知,这本书是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该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故正确;这本书反映了部分士大夫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意愿,故错误;该书虽然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但是没有付诸实践,对抵抗侵略作用很小,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由此中英两国的贸易形势才会发生逆转,故选C项;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并不是材料中双方贸易形势逆转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的一直是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导致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经济结构在鸦片战争后才出现变动,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可知,龚自珍呼吁清政府自行改革以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危机,故选A项;据材料时间“鸦片战争前”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矛盾,且民族矛盾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龚自珍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知,1844—1847年上海贸易值呈迅速增长趋势,而广州的贸易值则不断下降,其他三个口岸的贸易值都很低,说明上海的贸易区位优势凸显,故选A项;广州的贸易值虽然不断下降,但在五个通商口岸中仍居于首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的开放说明中国市场已经被打开,排除C项;表格只反映了1844—1847年五个通商口岸贸易的货值情况,据此不足以推知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外贸形势,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一次胜利,经济基础落后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英国外交大臣之所以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因为“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商品输入中国的数量满足不了其国内资本家的野心,即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无法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故选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英国外交大臣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英国经济方面的需求,而非中国军事方面的抵抗和中国内部统治阶级的腐朽,排除A、C两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3.【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外文文本为准本,这就有利于列强对条约条款进行曲解,反映出清政府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故选A;根据题意可知,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不是国际惯例,排除B;清政府是被迫接受了这一不平等现象,不是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排除C;以外文文本为准本明显不是坚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排除D。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位人物因所处时代与身份不同,对《海国图志》的评价截然不同,郭士立认为它抄袭了西方,梁启超看到了它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而李少军则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给予了它更客观的评价,说明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系统性,排除A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历史著作的评价标准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材料也没有强调“政治因素”,排除D项。
15.【答案】示例
观点:鸦片战争是必然的。
论述:政治上,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经济上,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急需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是落后的国家,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异常顽强。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而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对外策略上,英国为扩大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到处进行殖民扩张,而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统治者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局势。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自拟一个论题,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如,“观点”,依据材料信息“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得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等角度对比中英相关史实,然后得出结论即可。
16.【答案】阐释:主要包括以下角度:称呼词语的变化: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称呼词语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在与外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认识逐渐加深,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称呼词语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由傲慢自大、轻视西方到正视学习西方。(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对世界的看法。解答本题要注意审清题目,首先根据材料指出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根据材料写出变化为: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可以分析对西方的称呼的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对外战争下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国家利益的维护等角度思考;其次,可以分析这种称呼变化的实质,从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从“天朝上国”到平等的近代外交的转变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即可。
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