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B. 后者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 二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 二者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卒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A. 武昌起义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复辟帝制
3.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这场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陈独秀、蔡元培 B. 李大钊、康有为 C. 鲁迅、魏源 D. 胡适、梁启超
4.“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了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
A. 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 全面肯定孔子科学思想
C. 提倡客观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D. 谴责礼教的反民主本质
5.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 欧洲列强侵略加剧
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6.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讲述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指出人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这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B. 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
C. 新思想宣传方式日趋大众化 D. 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7.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 “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8.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之后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从1912年初的500家减少到1913年底的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社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 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
C. 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 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9.民国时期的某河南中学生曾作《劝用国货歌》:“诸位同胞,大家记好,中国国耻,二十一条。……提倡国货,经济绝交,雪耻妙法,没有再好。洋货虽丽,损坏甚早,国货虽粗……同胞苏醒,钱勿外抛,抵制外货,立志坚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歌词应创作于辛亥革命期间 B. 帝国主义侵略激发爱国热情
C. 抵制洋货使用国货已成共识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10.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材料反映了陈独秀( )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醒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C. 推动全面的文化转型
D.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11.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 “以工代战” B. 文明出征 C. 不参与战务 D. 民间自发
12.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但从1917年起,《新青年》的刊行量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与这一变化直接关联的因素是()
A. “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 B. 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文学革命的进行
13.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4.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以后,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2)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以1912年为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 255.2 11.0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470 203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405 109741 184.7 8.0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由“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到“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可以看出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扩大,故选B;后者并不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后者中总统权力过大,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C;后者的颁布是袁世凯意图为复辟帝制作准备,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战争,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人物。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选A;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均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人物,排除B、C、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中陈独秀的言论主要是评价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强调民主与科学推动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肯定了孔子思想科学的一面,但也否定他反民主的一面,故B项错误;孔子的思想有积极之处,如“近乎科学”,也有消极之处,如“反民主”,说明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批评礼教的反民主本质只是表面信息,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陆军人数及军费数额激增,农业形势恶化,这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故选D项;表格中农业衰落、军费数额激增等现象反映的是经济形势的恶化,排除A项;1914—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项;军费数额激增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思想的传播。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说明胡适通过大众媒体----杂志宣传婚姻自由新思想,故C项正确;1919年,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不能说明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说明胡适通过大众媒体----杂志宣传婚姻自由新思想,无法体现妇女政治地位提高,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故B项与题意相符。
8.【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全国报刊数量的减少以及“《孔教会杂志》《孔社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的现象,再结合题干所提及的时间点“1913年”,可以得知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大造舆论声势,故选A项;仅据材料中这一时期全国报刊数量减少的现象,不足以得出“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排除B项;题干提及《孔教会杂志》《孔社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的实质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而不是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排除C项;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发展大势,并非“尊孔复古”,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解析】
据材料“中国国耻,二十一条”“提倡国货”“抵制外货”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国内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故选B项,排除A项;材料内容倡导抵制洋货,使用国货,但没有体现出其成为民众的共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思想。“西洋的新法子”指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中国的老法子”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陈独秀认为这两者水火不容,反映了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故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派出的大量劳工承担起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明”的特点,排除B项;英招华工在一战期间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等行为表明中国参与了战务,排除C项;根据“英招华工”可知,这些华工是由英国招募的,并非民间自发的,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但从1917年起,《新青年》的刊行量渐增……真正轰动一时”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掀起了文学革命,正是由于文学革命的进行,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得《新青年》的传播范围变广,《新青年》发行量大增,故选D项;“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是在1915年提出的,发行量激增是在1917年,排除A项;反对传统伦理道德与1917年《新青年》发行量激增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民主”出现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民主平等转变为革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出当时中国度量衡并不统一,这样在市场交易中要携带较多的称量器具,同时为了追求公平,也会大大增加称量的次数,这些都会提高市场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影响军阀割据的主要是军事实力,与度量衡的不统一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是指三大产业的比重问题,与度量衡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度量衡不统一会影响商品流通,但不会阻断商品大量流通,故D项错误。
15.【答案】(1)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废跪拜、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政局演变:中华民国取代专制王朝,但共和并未真正实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2)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虽然在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认识上新旧并存,但自由平等的新礼仪的出现、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和新文化新思想振聋发聩,说明民国初年在向现代化迈进的道路上尽管步履维艰,但不可阻挡。
【解析】(1)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2)注意能够辩证综合分析。从近代化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如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新旧并存等。
16.【答案】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或出现“短暂春天”,进入黄金时期),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的发展状况;轻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轻工业发展快是因为投资少、见效快。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使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首先要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得出: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重工业的发展相对缓慢。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再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2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