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 第七单元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 第七单元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3: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这一事件“得到当时许多北京政府主流人士的同情、默许乃至支持,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大声势。实际上它可以说是政府与民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演出的一场正剧。最终以不流血的方式,引起国际同情,向列强施压”。该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巴黎和会
2.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回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提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一历史事件()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D.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 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 D. 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4.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 军阀是革命的主要对象
C. 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5.中共中央在1924年10月通过的决议中指出,目前国民党中有许多反动的右派分子,军队中没有可靠的革命力量,缺乏足够数量的革命分子,所以国民党根本不能采取革命的军事行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 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民主革命新道路
C. 国共合作缺乏相应的政治基础 D. 中国共产党准备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
6.1926年12月至1927年3月,湖南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农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通过了减免地租、取缔高利贷等决议案。陕西、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反苛捐杂税、反土豪劣绅的斗争。到1927年初,全国农民协会会员达1000万人以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农民斗争仍处于自发组织阶段 B. 国共两党利益趋于一致
C. 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D. 农民运动推动革命进程
7.1926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的倾向”,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这说明陈独秀()
A. 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 B.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 坚持了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8.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 提升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 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 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9.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初版时印了1000本,很快销售一空。到1926年5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重印达17版之多。由此可知,当时( )
A.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指南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扩大 D. 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10.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包括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脱离中国民主革命实际 B. 已经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
C. 受共产国际的影响较大 D.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11.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个好朋友”。这表明孙中山( )
A. 严重脱离了中国现实国情 B.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立场
C. 没有超出民生主义的范畴 D. 完美结合了中西政治制度
12.下表显示了毛泽东的部分履历。表中信息折射出国民革命时期( )
时间 履历
1924年1月 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10月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 筹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 国民党放弃革命领导权 B.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一致
C. 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D. 农民成为革命主导力量
13.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图(据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 )
A. 促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B. 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 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 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14.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 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 已对国民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D. 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二、材料解析题
15.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之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他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是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抗争。这样的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 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的反抗,而是主动的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打破了对外国侵略者的幻想;同时使其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过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摘编自齐卫平《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
(1)据材料一,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多重性。
(2)据材料一、二,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的表现。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一条”与国耻记忆
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
——据马建标《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一战前后中国
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整理
编写一幕发生在五四运动中北京街头的人物关于“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的对话场景。(要求:有人物角色定位,对话连贯,符合逻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北京政府”“以不流血的方式,引起国际同情,向列强施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学生、工人、商人等都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来反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所作所为,这与题干内容相一致,故选C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清政府统治时期,而不是北京政府时期,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与题干中“向列强施压”无关,排除B项;巴黎和会召开于一战之后,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与题干中“引起国际同情,向列强施压”不一致,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南湖”“四十二年前”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A项;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排除C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把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确立为当时的主要目标,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可知,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认为如果劳动者掌握了武装力量,在面对反革命势力的镇压和杀戮时就能进行反抗,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选D;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涉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对象的问题,排除A、B;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C。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924年10月”“国民党中有许多反动的右派分子,军队中没有可靠的革命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兴起时国民党内部分化,表明国共合作中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即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选A项;此时国民革命刚刚开始,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路线的问题,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1926年12月至1927年3月”可知,题干中的现象出现在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题干中各地农民协会“开展了反苛捐杂税、反土豪劣绅的斗争”,以及全国农民协会会员数量的激增,可知该时期的农民运动对于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故选D项;根据题干“湖南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农民代表大会”“陕西、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可知,该时期的农民运动已经具备了组织性,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没有涉及国共两党的利益问题,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陈独秀要求共产党做在野党,而不是执政党,要求共产党员不能做官,不能掌握领导权,这是犯了右倾错误,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革命领导权,故C项正确。陈独秀主张放弃革命领导权,而不是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陈独秀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没有体现共产党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改变了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故选D项;材料中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与学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学习俄国革命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没有成为共识,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材料“很快销售一空”“重印达17版之多”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在当时比较畅销,这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工人阶级的状况和上海的地位,故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南,故排除B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与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相比,中共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故选D项;当时中国共产党制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排除A项;1924年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所述“中共‘二大’”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结合国情制定的,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不大,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材料“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个好朋友”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未脱离民生主义范畴,故选C项;“严重脱离了中国现实国情”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孙中山作为国民党人,从未改变阶级立场,始终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看出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式。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因此共产党员毛泽东可以在国民党内任职和活动,选C项;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A项;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民革命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据图中数据可知,国民党内农民、工人的比例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26年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开展,吸引了工人、农民加入国民党,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改组的结果,故A项错误;国民党此时是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失败。根据“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能正确分析国内基本形势,也不能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正确的道路,故排除A、D;“彻底摆脱”过于绝对,排除B;根据“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对国民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故选C。
15.【答案】(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2)①全民性行动,群众基础广泛;②全国性规模;③斗争的组织化程度高;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⑤是主动抗争;⑥体现了民众国家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⑦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深化;⑧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解析】(1)据材料一“这之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他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是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得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据材料一“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得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2)据材料一“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是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形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抗争。这样的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得出范围广,是全国范围的,且参加的阶层众多,斗争的组织化程度高;据材料一“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得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据材料二“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的反抗,而是主动的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得出抗争具有主动性,体现了民众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据材料二“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过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得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6.【答案】本题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层次一: 对话主题不够突出,人物角色定位不够准确,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人物角色定位基本准确,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人物角色定位准确,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首先应紧扣设问确定要求编写对话场景的时空、主题和人物角色,由设问可得,时间应该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空间是北京街头,主题是关于“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结合材料中的“北京政府”“革命党”“一般新闻出版界”“国货消费”“普通民众”等信息,可得出我们选择对话场景的人物角色定位是比较多的,可以是北京政府的公职人员、革命党人、新闻出版界人士、爱国学生、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商人和市民等。由材料中的“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可得,对话主旨应该围绕不同阶层人物对中国外交失败与国耻、中华民族觉醒的关系来设计,同时需要注意人物的话语要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话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即可。
第11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