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3.体会文章生动、典雅、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已早已洞悉自然的奥秘,创造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而这一切的缘起,皆因——自然会说话。自然是如何说话的呢?她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习活动一
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任务一: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学习1、2段,文中都写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2.请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课文中与物候相关的信息: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我国古代的农民借助于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2)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3)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梳理归纳: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任务二: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层次清晰的说明思路?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明确:(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2)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具体来说,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三、学习活动二
研读课文,找方法,品语言
任务一: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或者说是物候学的特征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或物候观测的复杂和灵敏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句话运用了举列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真切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真切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7.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真切地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任务二: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速读课文,找出句子并赏析。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图画,使文章亲切动人,富有情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平均”一词表示范围,表明文中所述的提早日期是十年的统筹情况,并非专指某一年。“七种”“十年”“九天”所指明晰,准确说明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的显著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局部说明也很有特色。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是科学家竺可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章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丰富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段话介绍它。(个人完成)
2.近几年,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请你选择变化的一个方面,如空气、水质、植被或者交通状况等去调查,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提纲。提纲包括:调查的对象,变化的前后情况,按从主到次的顺序记录变化原因。(小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