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虞美人
目录
01
02
03
作者及背景
文本详解
文本总结
第一章
作者及背景
李煜——薄命君主、绝代词人
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词作欣赏
第二章
文本详解
王国维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首《虞美人》倾注了李煜全部纯真深挚的感情,是李煜以“赤子之心”写就的“天真之词”,值得逐句鉴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他身为亡国奴,对生命已经绝望。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
以乐景写哀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被称为“奇语劈空而下”,请解析这两句“奇”在何处。
①以乐景写哀情:“春花秋月”本是乐景,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对人生已经绝望,厌倦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可见感情的极端悲苦。
②虚实结合:“春花秋月”本是眼前实景,这里却勾起了他当皇帝的时候的“往事”。春花秋月年年在,可是以往的一切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既指以前的富贵生活,也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
人的生命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逐渐破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有人评价本句中,前句“缩笔吞咽”,后句“任情纵性”。请分析原因。
①前句是实写,“小楼”指词人被囚禁之处,“又东风”点明时间流逝,复国无望。用笔比较蕴藉。
②后句是虚写。“故国”“月明”表现出词人对南唐的思念,“不堪回首”蕴含着深深的痛苦。他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他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以及纯真而深挚的感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赏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①采用虚写、借代、对比的手法。
②“雕栏玉砌”“朱颜”借指曾经富丽堂皇的南唐宫殿,属于虚写。“雕栏”“玉砌”也许还在,而诗人已经沦为阶下囚多年,熔岩都已经改变,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分析本句作为名句流传千古的原因。
①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满腔愁绪比作春水,夸张突出了愁思的广、长、多,生动形象地把愁情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
②以设问结尾。自问自答,突出强调一个“愁”字。
③直抒胸臆。作者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愁绪,大胆地抒发了亡国之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本词到底写了“几多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物是人非之无奈。
第三章
文本总结
不停止的“春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往事”
年年到来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故国”
应犹在的“雕栏玉砌”
已改的“朱颜”
不变的“外物”
巨变的“人事”
物是人非
有人认为,《虞美人》一词“三度对比,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请简要分析。
①开头两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
②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作对比。
③第五六句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④在这六句中,“春花秋月”“东风”“雕栏玉砌”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故国”“朱颜”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里的忧思难平传出。
小结
本词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倾泻出来,最后以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恨。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