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4:5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
背诵内容
1.隋唐灭亡原因
2.隋唐繁盛的表现(政治、经济、民族)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形势图
隋文帝杨坚
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一、隋朝兴亡
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辛勤劳动
1、隋“盛”的表现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
一、隋朝兴亡
(二)盛极一时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
补:大运河(营建目的、评价)
评价:
A.经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保证了粮食供应。
B.政治: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
政治中心
产粮大区
国富
隋亡的根本原因: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贯通南北
巩固统一
经济发展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
过度徭役
滥用刑罚
激化矛盾
民贫
一、隋朝兴亡
(三)短命而亡
(二)唐朝的繁荣
1、政治: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繁荣初现
持续发展
空前繁荣
唐太宗: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开元盛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概况: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
2、经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3)商业:坊市分离;柜坊、飞钱;开元通宝;长安、洛阳
(1)农业:曲辕犁、筒车;耕犁技术完善;兴修水利
(2)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唐三彩,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造纸业发达
南青北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1、突厥:军事征讨、设置机构
(1)太宗:灭东突厥,尊“天可汗”
(2)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3)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回纥:册封首领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吐蕃:和亲、会盟
(1)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穆宗:唐蕃会盟
4、靺鞨:册封首领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知识拓展:羁縻制度
材料: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羁縻府州制度。……这些羁糜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一般不征收赋税,他们只是定期向朝廷贡纳一定的财物。这样,唐政府于内地州府实行郡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奴隶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方式
民族迁徙+战争割据+各族同化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方式
战争统一+政令措施+友好往来+和亲联姻+上层归附+经贸往来+文化影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吐蕃:和亲、会盟
(1)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穆宗:唐蕃会盟
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5、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4、靺鞨:册封首领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6、意义:
①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管理
②推动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职贡图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补: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1、政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
2、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3、民族关系: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
4、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5、军事:对外用兵有节制
6、社会:经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稳生活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安史之乱(755--763)
1、原因:
(1)边疆危机
(2)军事失当(节度使,内重外轻)(外重内轻)
(3)政治腐败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过程:
安禄山
史思明
三、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安史之乱(755--763)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史思明一起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三、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安史之乱(755--763)
3、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藩镇割据的影响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B.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藩镇的权力:自行任免官吏,把持兵政、民政与财赋
知识拓展:藩镇割据
C.唐政府为解决藩镇问题,提高宦官权力,导致后面宦官专权乱政及党争不断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755--763)
藩镇作为整体,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前,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它的存在,保障了中央王朝的生存,维持了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二)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材料2: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
——范祖禹《唐鉴》卷十
材料3:(唐文宗):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
宦官专权
(二)黄巢起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经过: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影响: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隋唐的盛世衰亡对当今大国治理有何启示?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生产破坏、民不聊生
人民起义、6 1 8 亡
隋朝衰亡
唐朝衰亡
外重内轻、朝政腐败、边防空虚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9 0 7 亡
1、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强大、以民为本
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坚持以法治国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
4、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政策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释义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五个王朝,称为“五代”。
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越、南唐、成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官职 政权 开国君主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吴 杨行密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南汉 刘隐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三)五代十国
1、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三)五代十国
1、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