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鼓励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 教师适时导入送别诗。 2、师生交流课题。 预设1: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预设2:交流讨论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使:出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师生交流,指名读诗。 预设: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 生字:渭浥 多音字:朝、舍、更、尽 (2)指导学生书写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舍”。 (3)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注意教师所强调的重点。 2、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默读古诗,师生交流古诗大意。 预设1: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预设2:学生理解“朝雨、轻尘、柳色新”等词语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理解意思。 (2)引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概括诗的大意。 (3)出示背景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离别的情谊。 预设:教师可适当总结诗意或抒情解说,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3、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2)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诗,体会古诗意境。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形式)。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体会离别时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谊。 预设1: 学生观察从渭城到安西地形地貌变化图片,交流感受。 预设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距安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2、引导学生体会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预设1:引导学生思考,临别时的这杯酒都包含着什么? (留恋、关切、祝福等) 预设2:如果学生的情感到达一定高度,教师可引读后两句,升华情感。 3、学生学唱《阳关三叠》。 预设1:教师简介《阳关三叠》,引导学生了解此曲由来。 预设2:师生共唱《阳关三叠》,了解古诗可以吟唱的特点。 4、指导学生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1:指导学生书写工整、美观。 预设2:选择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四)尝试背诵,课外积累。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尝试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引导学生展示课外搜集到的有关送别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本课作业 1: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课件提示:王维举起酒杯,深情地望着元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二也回敬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3:搜集一类诗歌(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比较、赏读、摘抄获写体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