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诫子书复习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复习重点字词,准确翻译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文章的主旨。
3、对比阅读练习。
课堂探究+检测一(5分钟)
1、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朗读指导:各种形式读,读出文章的韵味,训诫的理味,家书的情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互文)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课堂探究及同步检测二 7分钟
修养身心
节俭
培养
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的目标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静心专一
才干
学习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增长才干
达成,成就
学业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意志
岁月
丧失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悲哀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跟随,随同
疾行,指迅速逝去
最终
课堂小结(1分钟)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其目的是为了告诫儿子要________,生活节俭,以此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养性
培养自己的品德
珍惜时光
勉励他刻苦学习
重点字词
年与时驰( )
元方时年七岁( )
意与日去(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夫君子之行( )
三人行( )
(1)时
(2)意
(3)行
时光
当时
意志
情趣
品行,品德
同行
一词多义
课堂探究+检测二(5分钟)
一词多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
非志无以成学( )
意与日去( )
夸父逐日( )
吾日三省吾身( )
(4)志
(5)日
志向
定下志向
日子,岁月
太阳
每天
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险躁则不能治性
3.淫慢则不能励精
4.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今义:安定不动,没有声响。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危险。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慢。
古义:增长;
今义:广阔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多不接世
形容词作名词;
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
多数人
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1.篇首开宗明义,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告诫子孙首先要如何?(方法指导: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2. 针对中心论点,作者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
课堂探究三(6分钟)
同步检测三(6分钟)
1.篇首开宗明义,提出“________________”论点,告诫子孙首先要“_____”“_____”。
2. 针对中心论点,作者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养德
修身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教师点拨(5分钟)
正面论证:
直接通过论述和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反面论证:
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
正面论证:学习(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
反面论证:修身做人(躁)——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成才得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______”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_______”,“_______”是成才的关键。
立志
静学
惜时
立志
静学
惜时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无所成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
(静)
修身:
(躁)
( 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静-学 才-学
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淫慢-不励精 ( 面)
险躁-不治性
诫子书
反
正
对比论证
复习检测(6分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非学无以广才
(7)将复何及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宁静专一
达到远大目标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烦躁
修养性情
增长才干
来得及
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意与日去/去后乃至
B
二、理解性默写
(1)《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3)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的句子是: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诫子书(诸葛亮)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①意与日去( )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
③遂成枯落(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岁月
轻薄浮躁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这封书信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B.从“学须静也”可以看出,学习的环境对成就学业也很重要,只要环境安静,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乙】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
帐中眠。大将军③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指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恒置帐中眠/持之以恒 B.便言逆节之谋/阴谋诡计
C.屏人论事/屏气凝神 D.大将军尝先出/卧薪尝胆
B
A.常常/恒心 B.计划 C.摒退/憋气 D.曾经/品尝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
/
/
①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想方设法自救。
②防人之心不可无。
王右军(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一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得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嘴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文段1:诸葛亮《诫子书》
文段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③,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④仲永环谒⑤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④扳(pān):同“攀”,牵,引。⑤环谒:四处拜访。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广阔
C.将复何及 复:又
D.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B
增长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3、文段1: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文段2:证明了语段(一)中的哪一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立志、静学、惜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