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议、悟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 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预设:*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四)梳理课文内容。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3、感情朗读。(1)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四、写话或说话训练。(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本课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课 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议、悟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本课作业 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