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7 21: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课题 河流地貌的发育 章节 第二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 目标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资料理解河谷地貌的演变过程。 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河段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以河流地貌为例,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重点 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河段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 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河段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纪录片《话说长江》 (承接)同学们,通过欣赏纪录片《话说长江》,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地貌景观,那么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了解各个阶段的地形地貌特征 引出河流不同位置的地貌特征
讲授新课 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主要作用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图片导入)河流侵蚀地貌图、河流堆积图 河流地貌的分类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河谷的演变)和堆积地貌(冲积平原的形成) 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图片导入)河流侵蚀类型示意图 ①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侵蚀,河谷延长 ②下蚀:垂直于地面向下的侵蚀,河谷加深 ③侧蚀:向两侧河岸侵蚀,谷底展宽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图片导入)冲积扇图、河漫滩平原图、三角洲图 a.上游出山口——山前冲积平原 b.中游——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的主体) c.河口附近——三角洲平原 活动探讨1:长江金沙江段——虎跳峡 (视频导入)虎跳峡地形 (图片导入)虎跳峡河谷图 虎跳峡河谷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峡谷垂直落差超过3000米,江面落差超过200米,最窄处金30仅米。
1.结合视频和图片,描述虎跳峡河谷地貌特征。 (答案:河谷陡峭,深而窄。)
2.试绘制虎跳峡河谷的横剖面形态。 (答案:v型)
3.哪种河流侵蚀作用发挥主要作用? (答案:下蚀。位于第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在重力作用下,流速快,能量集中,向下侵蚀,使河谷不断加深。) 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 (图片导入)河谷的演变(图a)、金沙江虎跳峡“V”形河谷图 (1)河流发育:初期 成因: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侵蚀类型:下蚀、溯源侵蚀为主 对河流的影响:使河谷加深、延长 地貌形态特征:河谷深而窄、横剖面呈“V”形 位置:河流上游 活动探讨2:读P35(图2.31)完成下列问题 (图片导入)黄河与其他河流形成的山前冲积平原图 (1)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分布在河流冲出山口的位置) (2)哪些因素影响冲积扇的大小? (答案:主要与沉积物供给量、气候因素、物质来源区与堆积区的地形条件有关。一般来说,降水多且多暴雨的气候条件,河水流速增大,冲蚀力强,上游地区松散物质供应充足,河水泥沙含量高且堆积区地形平坦开阔,形成的冲积扇较大) (图片导入)冲积扇图 上游出山口——山前冲积平原 形成原理: ①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②进入平原,地势平缓,河道开阔,速度减慢,搬运的物质在山前沉积,形成冲积扇。 ③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 活动探讨3:长江荆江段 (图片导入)荆江河段示意图 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荆江原长400多千米,今长约360千米,宽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与虎跳峡段相比,描述荆江河段地貌。 (答案:平坦开阔;河道弯曲,河谷拓宽)
2.此河段以哪种河流侵蚀为主?为什么? (答案:侧蚀,地势落差较小,地形较平坦,由下蚀和溯源侵蚀转为侧蚀)
3.说出河流发育弯曲显著的原因。 (答案:河流流经中游地势平坦的地区,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曲流 。出现长期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最后形成九曲回肠的河道。) 4.荆江长度为何变短了? (答案:自然和人工截弯取直) (图片导入)河流的演变(图b)和河流中游图 (2)河流发育:中期 成因:河流落差变小,水流减慢 侵蚀类型: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对河流的影响:河道开始变得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 位置:河流中游 (视频导入)万里长江第一湾 (图片导入)万里长江第一湾航拍图 2、中游——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的主体) 形成原理: ①河流流经中下游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 ②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③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④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⑤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问题研究1:凸岸与凹岸 (图片导入)崇左市太平古城河段图 问题研究2:蛇曲 (图片导入)蛇曲图 蛇曲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相对平坦的平原地形。 ②河流:落差小,流速缓,侧蚀作用显著。 ③物质:河道两侧为堆积物,较松散。 问题研究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图片导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图 (图片导入)河谷的演变(图c)、河流下游图 河流发育:成熟期 成因:地形平坦,水流减慢 侵蚀类型:侧蚀作用、堆积作用显著 对河流的影响:使河谷进一步展宽 地貌形态特征:宽而浅的槽形河谷 位置:河流下游 (视频导入)三角洲形成及各地三角洲欣赏 3、河口附近——三角洲平原 形成原理: ①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 ②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 ④待时间推移,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扩展,就形成了面积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合作与探究:三角洲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物质条件:泥沙多——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或输沙量大;海流、波浪等带来大量泥沙。 动力条件:水流速度慢,搬运能力弱;河口受到海水、湖水的顶托作用;河口区堆积作用强于侵蚀作用。 地形条件:水下坡度平缓,利于沉积 思考:河流入海口处是否一定会形成三角洲? (答案:不一定,必须满足上述条件)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 (图片导入)中国人口分布图和河流两岸聚落分布图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河流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平原土肥肥沃,便于耕作,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图片导入)冲击平原图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图片导入)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图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首先考虑洪水的威胁,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图片导入)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图 不同地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看图回答河流侵蚀类型及其作用方向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看图回答 结合教材与读图,与老师一起归纳总结山前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与老师一起探讨交流,完成三个问题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 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完成表格的内容 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并进行展示 阅读教材P37,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总结出河谷演变初期的相关知识点 通过对河流地貌的分类的相关知识点探索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类问题的能力 通过身边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地理课程提供的图片中大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学生的读图能力较差,因此需多关注这方面的培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小结,梳理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要点的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谷的演变 (1)初期 (2)中期 (3)后期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山前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