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2.短文两篇(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7 11:13:37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1课时
学习设计: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刘禹锡和州任上。《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解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认定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三、夯实基础:
给加色字注音:
在 ( ) 陋室 ( )
德馨( ) 苔痕 ( )
鸿儒( ) 调素琴( )
案牍( ) 西蜀 ( )
zài
lòu
xīn
hén

tiáo

shǔ
四、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加线) :
陋室: 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 惟: 吾:
馨: 鸿儒: 鸿:
儒: 白丁: 调素琴:
调: 素琴: 金经:
丝竹: 案牍: 劳形:
形:
参考答案: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公事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2)释句: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总结说明陋室不陋。
五、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从山水写起。
2.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那么 1)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来比什么?
“室”。
2)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
“陋”。
3)用仙和龙来比什么?
“德”。
4)用名和灵来比什么?
“馨”。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已经长满了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作者这是在写陋室的环境,采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4.对一对:“苔痕”对 ;“阶绿”对 ;“上”对 。体会最后一组的修辞妙用。
“草色”
“帘青”
“入”
上、入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既有精神又有韵味,让人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5.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见,在这个陋室里与主人谈笑风生,高谈阔论的都是些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
6.室主人德才兼备,高雅脱俗。且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据此,我们推想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再读第二层思考:
1)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2)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3)“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
4)“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现了室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赞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六、把握主旨:
七、拓展延伸:
1.典故探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为什么?
是的。因为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作者采用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
2.填字游戏:
刘禹锡《陋室铭》:
山水比兴 陋室
对偶拟人 环境
衬托对仗 朋友
虚实对比 生活
类比暗含 志向
引经据典 态度






第2课时
学习设计: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周敦颐”或“莲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年),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称赞他说:“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认定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夯实基础:
给加色字注音:
周敦颐 ( )( )甚蕃 ( )
牡丹 ( ) 予 ( )
淤泥 ( ) 濯清涟( )( )
不蔓不枝( ) 亵 ( )
鲜 ( )
dūn

fán



zhuó
lián
màn
xiè
xiǎn
四、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加线) :
蕃: 李唐: 淤泥: 染: 濯: 清涟:
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亭亭: 植: 亵玩:
亵: 焉: 隐逸:
君子: 噫: 菊之爱:
宜:
参考答案: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李唐:指唐朝。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高耸的样子。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这里表示叹息。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宜:应当。
2)释句: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莲,花之君子者也。
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它啊。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描绘了莲花高贵的品质(高洁的形象)。
第二部分(2):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五、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
不爱。理由是:
(1)他自己说“独爱莲……”。
(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3)从他和陶渊明的两个“独”字中可以看出,二者之意都在于表现出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并不是要突出谁更爱菊花。
2.“世人甚爱牡丹”一句中的“甚”字可否删去? 为什么?
不可删去。因为“甚”字表明爱牡丹的人很多,且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3.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主要象征自己在污浊的社会里要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4.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5.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表面上是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在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6.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7.具体地说说作者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美好形象一:纯洁质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美好形象二:正直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气味)
美好形象三:清高坚贞: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形象风度)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惋惜隐逸者的消极避世,鄙视富贵者的争名夺利,赞赏了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成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六、把握主旨:
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从而表现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七、拓展延伸:
1.继续收集有关描写莲花的诗词名句。
示例:
江南(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写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2.短文两篇》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或“莲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陋室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21cnjy.com
《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称赞他说:“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元公集》。
写作背景:
《陋室铭》:
本文作于刘禹锡和州任上。《历阳典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21·cn·jy·com
《爱莲说》: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 ( http: / / www.21cnjy.com )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来源:21cnj*y.co*m】
解题:
《陋室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爱莲说》: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二、认定目标:
《陋室铭》:
1.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爱莲说》: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在( )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调素琴( ) 案牍( ) 西蜀( )
《爱莲说》:
周敦颐( )( ) 甚蕃( ) 牡丹( ) 予( )
淤泥( ) 濯清涟( )( ) 不蔓不枝( ) 亵( )
鲜( )
四、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加线):
《陋室铭》:
陋室: 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 惟: 吾: 馨:
鸿儒: 鸿: 儒: 白丁:
调素琴: 调: 素琴: 金经:
丝竹: 案牍: 劳形: 形:
《爱莲说》:
蕃: 李唐: 淤泥: 染:
濯: 清涟: 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亭亭: 植: 亵玩:
亵: 焉: 隐逸: 君子:
噫: 菊之爱: 宜:
2)释句:
《陋室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莲,花之君子者也。
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陋室铭》: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2.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那么21教育网
1)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来比什么?
2)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
3)用仙和龙来比什么?
4)用名和灵来比什么?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对一对:“苔痕”对 ;“阶绿”对 ;“上”对 。体会最后一组的修辞妙用。2·1·c·n·j·y
5.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6.室主人德才兼备,高雅脱俗。且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据此,我们推想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用原文语句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再读第二层思考:
1)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2)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3)“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4)“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爱莲说》:
1.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
2.“世人甚爱牡丹”一句中的“甚”字可否删去? 为什么?
3.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4.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5.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6.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7.具体地说说作者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成哪三种人?
二、把握主旨:
《陋室铭》:
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陋,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现了室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赞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爱莲说》:
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从而表现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21·世纪*教育网
三、拓展延伸:
《陋室铭》:
1.典故探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为什么?www-2-1-cnjy-com
2.填字游戏:
刘禹锡《陋室铭》:
山水比兴 陋室
对偶拟人 环境
衬托对仗 朋友
虚实对比 生活
类比暗含 志向
引经据典 态度
《爱莲说》:
1.继续收集有关描写莲花的诗词名句。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写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学反思:
《22.短文两篇》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整体感知:
3.词句小测:
1)解词(加线):
参考答案:
《陋室铭》:
陋室:简陋的屋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公事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21*cnjy*com
《爱莲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它啊。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陋室铭》: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从山水写起。
2.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那么【版权所有:21教育】
1)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来比什么?
“室”。
2)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
“陋”。
3)用仙和龙来比什么?
“德”。
4)用名和灵来比什么?
“馨”。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已经长满了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作者这是在写陋室的环境,采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4.对一对:“苔痕”对 ;“阶绿”对 ;“上”对 。体会最后一组的修辞妙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依次为“草色”“帘青”“入”。上、入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既有精神又有韵味,让人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21*cnjy*com
5.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见,在这个陋室里与主人谈笑风生,高谈阔论的都是些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
6.室主人德才兼备,高雅脱俗。且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据此,我们推想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再读第二层思考:
1)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2)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3)“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
4)“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爱莲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
6.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7.具体地说说作者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美好形象一:纯洁质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美好形象二:正直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气味)
美好形象三:清高坚贞: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形象风度)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惋 ( http: / / www.21cnjy.com )惜隐逸者的消极避世,鄙视富贵者的争名夺利,赞赏了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成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陋室铭》:
1.典故探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为什么?www.21-cn-jy.com
是的。因为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作者采用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是如此么?2-1-c-n-j-y
2.填字游戏:
刘禹锡《陋室铭》:
山水比兴 陋室
对偶拟人 环境
衬托对仗 朋友
虚实对比 生活
类比暗含 志向
引经据典 态度
参考答案依次为:引 描 夸 话 立 表
《爱莲说》:
1.继续收集有关描写莲花的诗词名句。
示例:
江南(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写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5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