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22: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家行动不得,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但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依然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中的物态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作者路遥在书中更是还原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场景。文革后期,生长于这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除了勒紧裤腰带埋头苦干,他们别无选择。
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与土地打交道,搞农业学大寨,修梯田等农耕形式中,还体现在人们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他们一味地崇尚农耕经济,囿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不愿去改变,不愿去解放思想。而当时的中国正在实行公社化,走集体化道路。他们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实行这么大胆的设想。他们不愿脱离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致使整个黄土高原上的第一次的自发性的改革尝试——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以失败而结束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根深蒂固。
在这种农耕经济的闭塞的发展模式下,农民必然就处于城乡交叉地带。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希望自己可以走出大山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但内心深处却又不敢去冒险,牵绊于乡村生活。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乡土文化不仅表现在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形成。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当时的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有的宗教流派,他们只是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神灵之中,或者可以说他们是带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和封建思想。
乡土意识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乡土文化。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黄土高原的物态文化封闭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从人们的封建意识年轻人的爱情价值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当时黄土高原的人们的一种信仰。
封建伦理道德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们还是守旧的封建思想,骨子里还保留着老一套的道德秩序观念,这可以说是受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影响,也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的评判原则。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说:“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他们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乡土情结是乡土意识的一个重要元素。路遥的乡土情结有其深层的精神意蕴,有童年心灵的巨大意识,投影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和理想,以及土地与人的艺术哲学思考。
(摘编自《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离不了泥土,缺少其他技能,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就是种地。
C.乡下人有“土气”无法择地而居、迁移无碍,是因为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归根结底是因为不流动造成的。
D.农业的本质决定无须群居,但绝大多数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2.根据材料二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是需要以经济作为基础的,经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乡土文化的物态文化的体现之一。
B.农民必然处于城乡文化地带是受到了闭塞的农耕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而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找不准自己的准确定位。
C.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流派,他们只是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神灵之中,从而可见是受到了封建意识和封建思想的影响。
D.封建伦理道德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既是受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是受到儒家伦理道德意识和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
3.材料二说“囿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不愿去改变不愿去解放思想”,下列事件中最能全面而准确体现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孙少平成立了“双水村第一生产队”引起了双水村的轰动,田福堂认为孙少平的政治倾向有问题,是在走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立刻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B.兰花(孙玉厚家的大女儿)没有去省城读书,她从小便懂得为家里分担,和父母一起操持他们那个破烂的家。
C.双水村大旱的时候,村民们嚷嚷去豁开邻村的坝,田五带领大家一起去祈雨,盼望庄稼能够得到雨水的滋润。
D.孙少平、润生、金波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但他们依然以“农村人”的姿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4.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中国农民为何有如此重的乡土意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握一把苍凉 司马中原
①童年,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升起的圆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苍苍的一弯月,望得人一心的胆寒。谁说月是冰轮,该把它摘来抱温着,也许残秋就不会因月色而亦显凄冷了。离枝的叶掌悄然飘坠在多苔的石上,窸窣幽叹着。俄而听见高空洒落的雁声,鼻尖便无由地酸楚起来。后来忆起那夜的光景,只好以童梦荒唐自解。端的是荒唐么 成长的经验并不是很快意的。
②把家宅的粉壁看成一幅幅斑驳的、奇幻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事物,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樵子、山和水和水滨的钓客,但从没想过一个孩子怎样会变成老翁的。五十之后才哑然悟出:再丰繁的幻想也只有景况,缺少那种深细微妙的过程。你曾想抱温过秋空的冷月吗?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它积成一种过程,今夜的稿笺上,便落下我曾经漆黑过的白发。
③但愿你懂得我哽咽地呓语,不再笑我痴狂,就这样,我和中国恋爱过,一片碎瓦,一角残砖,一些在时空中消逝的人和物,我的记忆发酵着深入骨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喷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
④浮居岛上三十余年,时间把我蚀成家宅那面斑驳的粉壁,让年轻人把它当成一幅幅奇幻的画来看,有一座老得秃了头的山在北国,一座题有我名字的尖塔仍立在江南,我的青春是一排蝴蝶标本,我的记忆可曾飞入你的幻想?
⑤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穿过怎样的时空老去的,你就能仔细品味出某种特异的感觉,在不同时空的中国,你所恐惧的地狱曾经是我别无选择的天堂。
⑥我在稿纸上长夜行军的时刻,我多疾的老妻是我携带的背囊,我唱着一首战歌,青春,中国的青春,但在感觉中,历史的长廊黑黝黝的,中国恋爱着你,连中国也没有快乐过。
⑦忧患的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我走过望不尽天边的平野,又从平野走向另一处天边;天辽野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而一把伞下旋出的甜蜜柔情,只是立于我梦图之外的幻影。但愿你懂得,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要用心灵去辨识,去憬悟。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愿我的感觉得到你的感觉的指正。你是另一批正在飞翔的蝴蝶。
⑧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⑨把自己站立成一季的秋,从烟黄的旧页中,竟然捡出一片采自江南的红叶,时光是令人精神错乱的迷雾,没有流水和叶面的题诗,因此,我的青春根本缺少“红叶题诗”的浪漫情致,中国啊,我的心是一口生苔的古井,沉黑幽深,满涨着垂垂欲老的恋情。
⑩一个雨夜,陪老妻找一家名唤“青春”的服装店,灯光在雨雾中炫射成带芒刺的光球,分不清立着还是挂着。妻忘了带地址,见人就问:青春在哪里?被问的人投以诧异的眼神,一对霜鬓的夫妇,竟然向他询问青春?后来我们恍然,凄凉地对笑起来,仿佛在一霎中捡取童稚时的疯和傻。最后终于找着那间窄门面的店子,玻璃橱窗里,挂满中国古典式的服装,猜想妻穿起它们来,将会有些戏剧的趣味。若说人生如戏,也就是这样了,她的笑瞳里竟也闪着泪光。三分的甜蜜,竟裹着七分的苍凉。我们走过的日子,走过的地方,恍惚都化成片片色彩,图案出我们共同爱恋过的人和物。中国不是一个名词,但愿你懂得,我们不是庄周,精神化蝶是根本无须哲学的。
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
(有删改)
[注]司马中原,著名作家,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后移居台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第五段说“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而第七段却说“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说年轻人,而后者是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
B.“天辽野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生活中虽然没有过多的甜蜜柔情,但艰辛的岁月却给作者许多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和情感。
C.第八段说“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表现出漂泊海外,得不到祖国音信的盼望和思念。
D.作者对于祖国的思念,在文中表现在这样的一种时空交错之中,百转千回的摇曳于心底,无时无刻不在牵盼着,回望着,感怀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处,作者写了一个童年的晚上,收笔时他又写了老后的一个夜晚。首尾形成了照应,使得文本结构严谨。
B.这篇散文把青春、祖国、爱情、忧患等多个主题融为一体,深刻的展示了一个垂垂老矣的作家丰富的思考,弥漫着哀愁的味道。
C.他的这篇散文对情感的直抒丝毫不矫饰和卖弄,结构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
D.这篇散文具有高度的文字运用技巧,在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上和在情境的呈现上尤见灵动的笔锋。
8.司马中原的散文推荐语上说:他以如诗的语言细绘最具中国风味的“流浪者之歌”,他的散文的语言极具魅力。请结合第七、八两段,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6分)
9.正在青春时光的你们,或许并不完全能读懂作者写的“苍凉”是有着多么复杂的内容和情感,但你能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苍凉的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故夫士欲立义 A 行道 B 毋论 C 难易 D而后能行之 E 立身 F 著名G 无顾 H利害 I 而后能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杀身以成仁”,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指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来也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B.“七日七夜丧不绝声”中的“丧”和《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丧”意思不相同。
C.伯夷叔齐:商末人,史书记载“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他们是历代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的典范。
D.“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的“与”和《论语》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勇敢和果断是“士君子”表现出自己操守与品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B.作者认为,比干、伯夷叔齐、尾生都是天下最通情达理的读书人,但不够爱惜自己的生命。
C.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既能增强说服力,又使语言精练典雅。
D.作者用申包胥、曾子、比干三人的事例分别证明“甘勤苦”“恬贫穷”“轻死亡”的人才可以行仁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2)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尊贵及己,士不辞也。
14.结合文章,分析什么不是读书人的耻辱,什么又是读书人的耻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点绛唇① 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②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③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词人时在杭州为官。②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登南楼赏月。杜甫诗亦云:“池要山简马,月静庾公楼。”③别乘:官名。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庾公楼外峰千朵”是词人闲倚胡床所见。首句从室内视角摄起两个镜头,一为词人自己的闲适倚床的风姿;二为朝窗外望,只见“庾公楼外”的山峰重叠美景。
B.“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叙述宾主唱和赠答。写出了袁毂到来之后的情形:词人从独处世界中走出,与友人一起吟诗唱和。打破了词人独处的世界,同游杭州湖山。
C.“还知么”等三句进深一层,与上片对应,道出湖山之乐在于袁毂的到来,让苏轼获得了情感上和语言上的共鸣,并戏谑友人:自从添了你,明月清风都与你平分了!
D.全词篇幅短小而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虚实结合,语言平白如话,读来妙趣横生。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
16.有人评价说,这首词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神韵,但两者略有不同。请从境、情、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斗酒豪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辣,它不是味道,而是一种触觉,一种痛感, ① 。品尝辣度等级高的食物时,人们对其他味道的敏感度会下降。正是这种遮蔽性,在一定时间内,使辣味特色菜肴火遍各地,川菜、湘菜等地域饮食在中国普及,人们的口味越来越重。
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菜的辣度没有现在这么重, ② 。尤其是成都地区的川菜,早期是很温和的,能吃到辣,但菜肴的味觉层次非常丰富。
有些风味鲜明的地域性美食菜肴在发扬光大,而与此同时,也有传统饮食日渐式微。 ③ 。如果制作过程太过繁琐,或者味道不够特色突出,人们也可能会逐渐放弃它。比如川菜名馔鸡豆花,传统川菜中形容它“吃鸡不见鸡”。这本是中餐烹饪中变化巧思的最好例证,同时,这道菜的制作过程非常费力,不仅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还需要经验和耐心。以至于如今在日常饮食中,哪怕是成都平原,都不太容易见到它的身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今年初,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了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造成广泛共鸣。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影视剧,既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愈加 ① ,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
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我们党一开始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 ② 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简单模仿,而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证明了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 ③ 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
我们深深懂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道理,无意也没有输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模式”。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横线句中“中国模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到我们实验室的。
B.再孤独的内心,也不欢迎指手画脚的“友情司令”;再热络的态度,也不必充当无微不至的“友情保姆”。
C.其中“龙娃子”让广大网友直呼心疼——累了困了,往头上浇一瓶水;中暑呕吐,又跨上摩托一溜烟骑走。
D.“上得了国际舞台,入得了百姓生活。”冬奥场馆的赛后运营业态更为丰富,为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更多新路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7月,刀郎发行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罗刹海市》爆火霸屏,称为现象级音乐作品,全球播放量突破100亿。很多听众认为歌曲通俗易懂,歌词富有内涵,充满辛辣讽刺,自由而随性。但也有不少乐评人认为这首歌旋律简单,没有创新,过于迎合市场和大众喜好,不够“高雅”,难成永恒。
其实,一个优秀的作品要被人所知,想要流传后世,要么特别有深度,让评论家喜欢,要么特别通俗,让大众喜欢。因此有些创作者努力创作“阳春白雪”,也有些创作者看重“下里巴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缺少其他技能”错,文中是“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并未提及是否缺少其他技能。
2.C【解析】原文是说“或者可以说他们是带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和封建思想。”从而可知并不是因果关系。
3.A【解析】B项和题干无关,该选项是表明兰花的懂事,而不是不愿去改变和解放思想;C项是说田五等人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D项他们已经改变和解放思想,只是思想改变的并不彻底。
4.材料一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用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进行比较,并列举了四川山区种梯田的例子,强词“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和不流动性。(2分)材料二采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话。意在说明伦理道德很难真正触及和改变。(2分)
5.①中国农民世代在土地上劳作,种地是主要的谋生办法,乡土意识随之产生。②土地的不流动使得农民无法流动,因此产生乡土意识。③农耕经济的发展模式影响了思想和价值观。④封建伦理道德在农民脑海中根深蒂固。⑤乡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6.A【解析】前者是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后者是说年轻人。
7.B【解析】虽然文中提到了妻子,但没有涉及爱情这个主题。
8.①从语言风格看:优美凝练,清新自然,含蓄蕴藉而又情味十足,富有诗的神韵和风格。②从修辞看,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大量的修辞,生动形象。③文章长短句相结合,生动活泼而又节奏鲜明,具有气势贯通的效果。④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⑤选用如“辨识”“憬悟”“指正”“劲立”等动词,使得文章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感,表现了作者的期盼与思念。(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9.①时光流逝:岁月把粉壁逐渐变成一片支离破碎的残砖断瓦,这种时光流逝的悲苦心境是一种苍凉;伴着老妻在陌生的街道上寻找着名叫“青春”的服装店,当从路人的眼中读出诧异与默然时,作者的心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苍凉。②故土思念:浮居岛上,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是一种心底深处的苍凉。③艰难苦难,因祖国多灾多难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苍凉;年轻时艰难的生活经历与苦难和沉痛的人生感受是一种苍凉。④回归期盼:对故土的热爱和深入骨髓的恋情,站在海峡的那一边凝望这一边,老人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写满了苍凉。(只要从时光流逝、故土思念、艰难苦难、回归期盼等方面作答即可.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0.BEG【解析】上文有“立义”“行义”这样的词语,因此“立义行道”可不用断开,后面的“毋”表否定,常用于句首,所以应在B处断开。根据后文“能成之”,可以推知上文结构相似的句子,所以应在E处断开。同样,“立身著名”和上文的“立义行道”情况相似,结构一致,所以应该在G处断开。“而”字之前不用断开,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
11.D【解析】D项,“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的“与”是参加的意思,“吾与点也”的“与”是赞成的意思。B项,“七日七夜丧不绝声”的“丧”是“哭丧”的意思,“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丧”是“灭亡”的意思,二者意思不相同。
12.B【解析】他们都是爱惜自己生命的人,但却愿意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13.(1)他们认为正义不树立,声名不显著,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以为”“是”“遂”各1分,句意1分)
(2)那么,读书人并不是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尊贵落到自己身上,读书人是不推辞的。(“然则”“及己”“辞”各1分,句意1分)
14.不是耻辱:①甘于卑贱贫穷;②在大义而前甘于牺牲自身。耻辱:③推荐忠诚、信义、廉洁的人,但读书人不在其列。(或答不树立正义,不让声名彰显。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险维护正义,有的倚仗臣节又理不顾死在哪里;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
子路说:“不能甘愿勤苦,不能安于贫穷,不能轻视死亡;却说自己能行仁义,我不敢相信。”从前楚国的中包胥站在秦国的朝廷上,七天七夜,痛哭不绝,于是保住了楚国,不能甘愿勤苦,怎么能做到这样子!曾子祖布衣裳都穿不上,糟糠做的饭、藜藿做的茱羹都吃不饱,如果和他的道义不合即使上御之官也辞掉,不能安于贫穷,怎么就做到这样子!比干都要被处死了,而劝谏纣王更加忠诚,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志向更加昭彰,不能轻视死亡。怎么能做到这样子!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难是易都能勇敢地去做;要使自己成功成名,先要不顾及个人的利和害才能取得成就。《诗经》上说:“那些人的子弟,身材硕大性情忠厚。”不是忠厚。善良、正直的君子,谁能做到这个样子?
王子比干酪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忠诚,伯夷、叔齐牺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廉洁,尾生牺牲自身表现自己的信用,这四个人都是天下最通情选理的读书人,难道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他们认为正义不树立,声名不显著,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以牺牲自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从这点看来,卑贱贫穷,不是读书人的耻辱。读书人所认为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诚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如果忠、信、廉三者兼备于一个身上,名声流传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即使在无道的时代,也不能玷污他。
那么,读书人并不是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患富贵而喜欢贫贱,尊贵落到自己身上,读书人是不推辞的。孔子说:“如果富贵能够追求,即使是替别人执鞭驾车的事,我也愿意做;如果富贵不能追求,还要按照我的意愿去做。”这是大圣人的操守。《诗经》上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一张席子,不可以卷起。”这是说不失去自己。一个人能够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与他共惠难,这就是读书的君子所以超过一般人的地方。
15.D【解析】词中没有议论。
16.①苏词的画面是静态的;李诗则是动态的;②苏词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李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③苏词表现的是闲适、恬静的心境,李诗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分)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分)
(3)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2分)
18.①具有很强的遮蔽性②四川菜也是如此③其淡出视野的原因有很多(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这也是一道制作过程非常费力,时间成本极高,需要经验和耐心才可以完成的菜。(单句正确给1分,每个定语各给1分,不是单句给0分)
20.C【解析】画线句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A项,引号表强调;B项,引号表特殊含义:C项,引号为特定称谓:D项,引号为引用。
21.①深入人心/熠熠生辉②亦步亦趋③非此即彼(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22.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引发(引起)广泛共鸣。/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的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引发(引起)广泛共鸣。(原句共有两处语病:偷换主语,不是阿拉伯国家播出电视剧的事件引发共鸣,而是《山海情》引发共鸣;搭配不当,造成不能和共鸣搭配,应改成引发或引起。每处2分)
23.【立意指导】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由两段话构成,以刀郎的音乐引出“通俗艺术作品”和“高雅艺术作品”的话题,只要在此范围内立意,就符合题意了。作文写对高雅艺术的看法,对通俗艺术的看法,或是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都是可以的,允许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参考立意:
①高雅与通俗并重,艺术与文化长存;②雅俗并济,水成经典;③感受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品位;④自由随性,洗净铅华;⑤不囿狭小视野,通俗亦能永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