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屈原列传》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10: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司马迁
屈原列传
二、自主学习(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题目解读 《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富“评”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汩罗江而死。
(四)楚辞战国后期,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多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其句法参差错落,变化灵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五)列传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列述将相和其他人物事迹的传记。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贞《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中的《外国·日本列传》。
(六)中国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七)纪传体与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叫纪传体,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历代封建王朝所修“正史”均采用这种体例。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书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约3 000年的史实;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八)字词用法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 (3)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4)齐与楚从亲:同“纵”,合纵,联合抗秦(5)乃令张仪详去秦:同“佯”,假装
(6)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7)宁赴常流:同“长”,“常流”即“长流”,指江水(8)皭然泥而不滓者:同“涅(niè)”,染黑(9)又安能以晧(hào)晧(hào)之白:同“皓”。晧晧,皎洁的样子(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11)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12)靡不毕见:“见”同“现”,表现
2.词类活用(1)屈平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2)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3)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4)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形容词作名词,忠臣(6)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7)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8)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作状,在内;名作状,在外(10)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11)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品行不正的小人(12)举贤以自佐: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3.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描述(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5)方正之不容也古义:端方正直的人今义:成正方形,不偏不歪;正直(6)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4.一词多义(1)道不以其道得之:名词,方法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动词,说、提到
(2)从齐与楚从亲:动词,同“纵”,合纵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随从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动词,听从、顺从
(3)归竟死于秦而归葬:动词,运回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旧指女子出嫁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回来
(4)患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动词,忧虑、担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词,忧患、灾祸(5)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大
(6)绝楚诚能绝齐:动词,断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到极点的、独一无二的
5.特殊句式(1)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者,……也”表判断秦,虎狼之国:无标志词的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即“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3)状语后置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正常语序为“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大破楚师于丹、淅:即“于丹、淅大破楚师”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即“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4)定语后置句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即“察察之身”“汶汶之物”。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而自令见放为:“见”表被动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见”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两个“于”都表被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为”表被动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为……所……”表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挫”“削”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打败,被分割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
(6)省略句(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被发行吟(于)泽畔(7)固定句式奈何绝秦欢:“奈何”,怎么又安能以晧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安……乎,表反问,怎么……呢
(九)挖空练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担任)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记),明于治(安定太平)乱,娴(熟练、熟悉)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之,屈平不与(给)。因(于是)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表顺承)疏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损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离,同“罹”,遭受)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困窘)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侍奉)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无,没有)不毕(全都)见。其文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担忧)之,乃令张仪详(详:通“佯”,假装)去(离开)秦,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如果)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到)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全都)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终于)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第二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用)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趁机)厚币用事(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怎么)绝秦欢?”怀王卒(最终)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逃跑)走赵,赵不内(同“纳”)。复之(到)秦,竟(最终)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怪罪,责怪)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希望)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回归)之,一篇之中三(再三)致(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肖(不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出现),而圣君治(安定太平)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职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丢失)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脸色)憔悴,形容(外貌,模样)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全都)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被)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某一类人)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称赞);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到某地去)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凭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十)理解性默写练习答案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离骚’者,犹离忧也”这个判断句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5.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12.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1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1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尖锐地指出了朝廷奸佞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
1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导致屈原怨愤的直接原因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的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1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0.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
2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2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2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四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2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一句指出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然后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加以佐证。
2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2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句表现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引发屈原忧思创作《离骚》的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为了论证“父母者,人之本也”这一观点,举的例子是“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两句强调小人当道,正直的人不为所容。3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3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被动句和反问句指出屈原心怀怨愤的原因的句子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三、合作学习1.出身: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出身高贵。 才干:才华出众。“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3.楚怀王的贪婪、易怒、轻信、昏庸,恰恰说明了他太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来辅佐了,可屈原却被他疏远了。正因为这样,楚国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这恰恰说明了屈原是栋梁之材,一旦被疏远,国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祸。这是从侧面写屈原的才干。
4.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5.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6.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7.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8.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9.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常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10.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11.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四、教考融合1.①呕心沥血;②浩如烟海;③博采众长【解析】第①空,此处形容研究学人花费二十余载心血才编成此书,应填“呕心沥血”之类的成语。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第②空,结合前面的“海量资料”可知,这里说的是资料繁多,应填“浩如烟海”之类的成语。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第③空,结合“汇校”“汇注”“汇评”的具体内容可知,《集成》这本书吸收了各家的长处,故应填“博采众长”之类的成语。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
2.《集成》以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解析】画框句有两处语病:一是“通过……为基础”结构混乱,可改成“以……为基础”;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探索……内涵”,然后再“发掘……价值”。
3.A【解析】A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其余三项中的引号均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4.D 5.A 6.C
7.(1)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2)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机贿赂秦国一个有名的城池,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
8.①对当时天下局势认识不清,断绝与齐国的合纵联盟而轻信秦国,在面对战争失败时,冲动复仇,使得国力严重受损,由此走上由盛转衰的道路。②用人不察,远贤臣亲小人。没有采纳屈原、陈轸的计策,过于听信张仪的诡辩和靳尚、郑袖、子兰的游说,致使国运衰微,身死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