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8 14:39:45

文档简介

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调整分封策略,并采取了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如卫康叔受封于殷都旧地,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鲁侯伯禽领有的六个殷人氏族,则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反映了分封制(  )
A.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 B.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C.实现了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2.始于七世纪后期的唐代敦煌户籍档案是研究唐代户籍与赋役等制度的资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所见“受田”的统计中,有如下统计(表1)。据此可知(  )
表1
年代 户数 永业田(亩) 口分田(亩) 园宅地(亩)
应受 已 受 未受 应 受 已 受 未 受 应 受 已 受 未 受
天宝(742年)以前 43 1180 1075 105 4820 757 4063 96 33 63
大历四年(769年) 18 540 449 91 1790 541 1249 23 11 12
A.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B.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 D.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3.宋哲宗时期,向太后的娘家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给向氏,要求“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被拆迁人家不服,到开封府告状。最后判决:一是“所拓(拆迁)皆民业,不可夺。”二是蔡京“坐罚金二十斤”。这一判决(  )
A.旨在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 B.体现宋朝严密的监察体系
C.有效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 D.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蔓延
4.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C.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5.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最盛时“登机鸣抒者,奚啻数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反映了(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出现局部解体 D.长途运输的便利
6.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7.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给北洋政府财政部的信中说:“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征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 B.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C.军阀割据混战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D.列强以商品输出抢占国内市场
8.1918年,梁启超游历欧洲,回国后,他批评欧洲资本主义“乃系一种不自然之状态,并非合理之组织,现在虽十分发达,然已将趋末路,且其积重难返,不能挽救,势必破裂。”梁启超的反思(  )
A.促使中国知识界全面回归传统文化 B.反映了知识分子逐渐认同苏俄革命
C.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率 D.领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入侵
9.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0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呼吁:“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抗战基础。”7月17日,蒋介石呼吁: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这反映了当时(  )
A.全民族抗战已成为共识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迫在眉睫
10.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
A.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 B.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
C.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 D.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
11.图1是漫画家方唐在1993年创作的漫画《老生常谈》。该作品意在说明(  )
图1 《老生常谈》
A.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 B.乡镇企业激发活力
C.改革开放的阻力巨大 D.市场经济深得人心
12.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鼓励发达省市区与欠发达省市以对口帮扶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协作。广东省实施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战略,汕尾是深圳市对口帮扶城市。2015年11月,比亚迪积极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东进汕尾。这些举措反映了(  )
A.区域发展失衡难题得到了解决 B.粤东与珠三角经济差距缩小
C.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D.广东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
13.亚里士多德记述:“斯巴达平民对监察官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察官使平民有了参加城邦重大事务的均等机会,监察官会议代表民主政体。”这表明监察官制度,有利于(  )
A.剥夺贵族的政治权力 B.完善民主共和制度
C.提升平民的政治地位 D.增强政策的延续性
14.文官制度的规范是国家治理水平的象征。西方某法律规定,文官不对任何政党承担政治义务,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也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必须忠实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这一规定,体现了文官制的(  )
A.择优录取原则 B.论功晋升原则 C.职务常任原则 D.政治中立原则
15.彼特拉克在14世纪中叶曾写道:“只有傻瓜才自以为是,他们不是抱着谦卑的态度去接受,却妄图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以及较之难上加难的上帝的奥秘。”他认为人类的当务之急是探索内心与经验的丰富性。据此可知,彼特拉克的核心观点是(  )
A.人类无法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B.人类应当重点关注人类自身
C.人类应该虔诚信仰上帝 D.不要去思考抽象的事物
16.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俨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D.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邢义田:秦建立郡县制,中央派不同等级的官员做郡县的太守或是县令,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秦时还有另外一种制度,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这种道和属邦的设置,我感觉背后的理念并不是强硬地采取百分之百的同化政策,这跟古罗马帝国有相似的地方。
虽说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实际上罗马人采取相当宽容的统治政策。地中海各地本来有很多城邦或城市,罗马人对他们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罗马把除了意大利之外的地方都划为行省,派一位元老去行省当总督。总督基本上只负责收税、保证治安、维持司法秩序。其他方面各省城市都有市议会,由市议会选出的官员管理各自的城市。这些城市只要如数纳税,敬拜皇帝,其原来的习俗和信仰等等都不会受到干扰。因为统治多属象征性的,罗马帝国在三世纪以前从没有建立,也没必要建立像秦汉帝国那么庞大,由中央到地方层层节制的官僚体系。
——据盛韵《邢义田谈罗马史背景下的秦汉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马帝国对地中海地区统治方式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渊源。(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清代,上自官方下至民间,对医籍的校释整理形成了一个风潮,这一现象呼应了朴学传统(考据学)。清代医书的校诂,修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举例而言,如《灵枢·营气》中“营气之道……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一段,《甲乙经》作“营气之道……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内经》注家多随文衍义,如明代医家马莳注为“上行抵髀,即阴陵泉、血海、箕门等穴,俱在髀之内廉,属脾经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脾”“髀”为:“古文以脾为髀字”,依段氏注,此处所存之惑则迎刃而解。传统的天人相应的自然观与身体观是中国哲学与医学的观念。朴学运动中重塑的中国医学,其人文主义的表现有着自身的特点。
近代以来,伴随西学东渐,中医学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诊疗制度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医学与西方近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中医学没有像有些传统学科一样完全被西学所俘虏,直至今日还保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而且有着越来越受到认同的趋势。
——摘编自张树剑《复古与开新:清代医学的朴学化及其精神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医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医学“直至今日还保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的缘由。(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2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考核制度逐渐形成定期、有内容、有奖惩、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魏晋南北朝在尚书台设考公郎为专职的中央考核官员。魏晋时,由于战争纷纷,正常的考核无法进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百司。东晋南朝,官员的考核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并与官员任用相结合,按年月暂定任用后,年资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魏晋南北朝还形成了与门阀制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并将中央朝官纳入考核体系,并制定考课法,改变了过去偏重地方考课的倾向。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官员考核制度的作用。(6分)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B B D A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D B D
1.【答案】A【解析】材料西周分封王族成员统治殷商遗民,体现出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故选A项;宗法制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B项;分封制下天子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开始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殷商所在地属于中原地区,并非边远地区,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大历四年比天宝以前受田户数减少,出现众多应受而未受现象,这是因为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说明赋役制度有待调整,故选B项;材料只是“受田”情况统计,不能得出“小农经济大量破产(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的结论,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使中央政府权力式微,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唐代中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严控”说法错误,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开封府在处理官员与民众间的纠纷中,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秉公执法,这有效地维护了开封府的公信力,故选C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开封府处理官员与民众间的田产纠纷,而不是官员的贪污行为,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监察系统是台谏体系,而材料说的开封府的判决,市政府行为,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是不抑土地兼并,而“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蔓延”这个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可知在元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故选B项;题干内容所述现象(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也就不能得出“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的结论,排除A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有关中原的一些生活习俗,如喝马奶酒、婚配等,但是并没有述及统治者对这些习俗的态度如何,排除C项;“持续上升”这一表述属于“过程”的范畴,而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元朝这一个时期,并且“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也不属于“南方经济文化”的范围,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成都和潞安丝织业繁荣,但都不种桑,不产原料;阆中之地产原料但不事生产。由此可知当时丝织业原料商品化程度加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养蚕缫丝不属于农产品,排除A;长途运输的便利,与材料信息关联不大,排除C;小农经济的解题出现在鸦片战争后,D错误。
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这一变化”的具体内涵如下:在1863年之前,虽然西方国家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的权益,但是他们游历的首选之地在北方,并没有深入到内地,到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说明西方人对该地区有比较大的兴趣,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并且还带有“反侵略(太平军曾在上海附近与英美的华尔洋枪队激战)”的性质,基于以上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这一史实能够对题干所述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故选D项;“东南互保”运动出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宗藩关系”涉及的是中国与他国之间的隶属关系,这与西方人到中国游历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就已经伸向了东南沿海,排除B项。
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等信息可知,民族工业课税负担沉重,与外国企业竞争力弱,阻碍其发展,故A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军阀割据混战对经济的阻碍,故C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潮,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信息可知,列强采用的资本输出方式,故D错误。
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梁启超游历欧洲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问题暴露,他的反思将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新的思想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回归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反思,不能说明“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和蒋介石等多个政治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全民族团结抗日”的主张,这反映出当时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了,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23日,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学者主张在建国之初,应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改变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这就从本质上说明在该时期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排除A项;“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漫画中文字信息“是姓资的,还是姓社的”,时髦的一对男女驾驶摩托飞驰,再结合时间——1993年并结合所学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可知,此时国人的思想已有所解放,故选A项;“阻力巨大”不合史实,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乡镇企业的信息不在画面中央,不是主旨信息,排除B项;“深得人心”与“是姓资的,还是姓社的”相悖,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并以深圳帮扶汕尾和比亚迪人住汕尾为例,反映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C项正确;比亚迪进驻汕尾的个案不能说明整个粤东地区与珠三角经济差距缩小,也不能反映广东改革开放整体的战略新布局,并且材料只反映改革,没体现开放,排除B、D两项;A项得到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答案】C【解析】题干“监察官使平民有了参加城邦重大事务的均等机会,监察官会议代表民主政体”,可知监察官制度使平民有机会参与城邦政治活动,故选C项;斯巴达是古代希腊寡头政体的典型代表,排除B项;“剥夺”不合史实,应为“抑制”,排除A项;
结合选必一第8页所学:监察官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官不对任何政党承担政治义务,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也不能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必须忠实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可知文官不得参与政党活动,结合所学文官制度的史实可知,这是政治中立原则的体现,故选D项;择优录取指选择优秀的录用,排除A项;职务常任指公务员经公开考试和择优录取后,若无重大责任过失不得被免职,排除C项;论功晋升指根据功劳晋升等级,排除B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只有傻瓜才自以为是,他们不是抱着谦卑的态度去接受,却妄图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以及较之难上加难的上帝的奥秘”和所学可知,彼特拉克是14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他的这番话旨在强调人类应当重点关注人类本身,体现了人文思想,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皮特拉克认为人类应当关注人类本身,而不是强调无法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人文主义者强调关注人类和人类社会,并不是强调虔诚信仰上帝,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彼特拉克认为应当重点关注人类自身,并没有强调“不要去思考抽象的事物”,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乌克兰陷入多边地缘政治博弈“拉锯战”中体现了双方对乌克兰的争夺,都意图通过争夺乌克兰来压缩对方的战略空间,仍然体现了冷战思维,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本段文字体现的是冷战思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选项中的“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不符合史实,此时世界是“一超多强”的局面,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乌克兰属于传统的苏联势力范围,而“欧洲一体化”过程是西欧国家联合的过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主权包括领土、领海、领空等,而材料内容体现对乌克兰的争夺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战,而不是破坏主权,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
17.(16分)(1)特点:注重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杂居地灵活管理;给予属邦一定的自治权。(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世的地方管理制度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特点:统治政策具有宽容性;对地中海地区实行象征性管理(或总督对地方管理权力有限);城市拥有一定的自治权;重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明确地方对帝国的臣属关系。(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历史渊源: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城邦传统;受到古希腊罗马的人民主权思想影响;延续了古罗马法律思想。(任答两点得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可知注重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杂居地灵活管理;据材料“秦建立郡县制,中央派不同等级的官员做郡县的太守或是县令”可知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可知给予属邦一定的自治权。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可知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结合统治者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可知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结合秦朝地方制度的历史影响可知为后世的地方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虽说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实际上罗马人采取相当宽容的统治政策”可知统治政策具有宽容性;据材料“地中海各地本来有很多城邦或城市,罗马人对他们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可知对地中海地区实行象征性管理;据材料“总督基本上只负责收税、保证治安、维持司法秩序。其他方面各省城市都有市议会,由市议会选出的官员管理各自的城市”可知城市拥有一定的自治权;重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据材料“这些城市只要如数纳税,敬拜皇帝”可知明确地方对帝国的臣属关系。第二小问历史渊源,据材料“地中海各地本来有很多城邦或城市”可知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城邦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古希腊罗马的人民主权思想影响;延续了古罗马法律思想。
18.【答案】
(1)特点:医学朴学化(重在校释整理医籍);带有人文色彩;中西结合;独立成体系。(一点2分,任答3点6分)
(2)缘由: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学理论成熟度较高;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点2分,共6分)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医籍的校释整理形成了一个风潮,这一现象呼应了朴学传统”“其人文主义的表现有着自身的特点”“伴随西学东渐,中医学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诊疗制度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直至今日还保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等信息可知,中医学发展呈现医学朴学化、带有人文色彩、中西结合、独立成体系等特点。
(2)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学直至今日还保有着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的缘由,可以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异、中医学自身理论体系比较成熟、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19.【答案】(12分)
(观点2分,结论1分,但不能与观点重复,围绕背景、和分封制比较优势、作用影响等进行论证,每个方面给3分)
观点示例::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议:
答题时以材料为依据,阐述由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相较于分封制的缺陷,进一步阐释郡县制的优点及其进步性即可。
和郡县制背景相关:
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优势: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和郡县制的作用、影响相关:
①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②改变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解析】
据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可知柳宗元认为国家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县长官是必须坚持而不能更改的国策,因为郡县制下各级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既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产物,也是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高国家地方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据材料“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可知顾炎武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优越性,认定郡县制是国家治理得必然选择,因为郡县制相比分封制,实行直接垂直官僚,有利于确保政令的畅通,强化中央集权,更重要的是各级长官均由中央任免,大大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有利于树立中央的统治权威;据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是维护中央与地方安定的基石。总之,三者分别从背景、特点、影响的角度认定郡县制的推行是古代地方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特点:形成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有专职考核官员;官员的考核与任期相结合,年资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与门阀制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并将中央朝官纳入考核体系;制定考课法。(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作用:为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后世的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对国家行政效率、吏治清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每点2分,3点6分)
【解析】
(1)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考核制度逐渐形成定期、有内容、有奖惩、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在尚书台设考公郎为专职的中央考核官员”可得形成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有专职考核官员;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并与官员任用相结合,按年月暂定任用后,年资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可得官员的考核与任期相结合,年资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据材料“魏晋南北朝还形成了与门阀制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并将中央朝官纳入考核体系”可得形成与门阀制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并将中央朝官纳入考核体系;据材料“并制定考课法”可得制定考课法。
(2)本小问为开放式设问,考生可从维护社会秩序、为后世提供有益借鉴、提高行政效率及赢得民心等角度来组织答案。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