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23:19:38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错误,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可知,“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是音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科学化的表现。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而不顾百姓生死,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4. 【答案】材料一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FJN 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
11.A
12.①圣人成为圣人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②现在李蟠,不被世俗拘束,不就是所说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而明白自己心中向往的人吗? 13.(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4. 不知不觉 五颜六色 动人心弦
15.(1)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它以“悠然自得”“享受着自由的时光”赋予牛人的情态,描写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使用了对偶的手法,“驱赶着飞动的草虫,享受着自由的时光”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感人效果。
16.【写作提示】 所给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引子,指出青春的宝贵和每个人的青春各不相同。第二句话列举了当今社会的青年类型,引发考生思考自己要做怎样的青年。
新时代青年,要做一个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不能做丧系青年、佛系青年等。当然,材料中的省略号也提示考生,在写文章时,除了肯定或否定给出的标签外,还可以延伸分析,从材料中没有写出的青年“标签”来论述。
参考立意:①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②理想不可灭,勇气不可失;③青年要立志做大事;④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⑤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等等。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猛进》《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将道德教育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等杂志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它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来说的。
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改变人的情感。
B.《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据《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夔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忍,刚毅简约。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4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28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本题共5小题,15分)
5.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B. 蚓无爪牙之利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吾师道也 ②则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7. 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师道之不复
C. 小学而大遗 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8. 下列句子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蟹六跪而二螯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可怪也欤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一定)
B. 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 余嘉其能行古道(劝勉) 士大夫之族(类、辈)
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唐]韩愈《师说》)
(二)
汉魏以来,神仙术士之学,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唐承其弊,是以一时士大夫之流,鲜不自鸣得意,竞耻相师,文公以一布衣周旋其间,而欲挽八代之颓风,洗一时之旧染,自非传道、授业、解惑三大端矣,不足以正流品而广善类。然持之过激,与言不得其人,则其道不传,而其业难受;其业难受,而其惑愈不解矣。今者李氏子蟠,不拘世俗,非所谓出类拔萃而知所向往者乎?文公作说以贻,因以嘉来学而奖后进。
(选自[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浮[A]屠[B]老[C]子[D]之[E]书[F]递[G]易[H]纵[I]横[J]莫[K]知[L]所[M]尚[N]盖[O]数[P]百[Q]年[R]于[S]兹[T]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指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也指求学的人。文中应指前一义项。
B.句读:指文章句意已尽或未尽须停顿之处。教句读者非韩愈眼中之“师”。
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韩愈称赞他们虽地位低贱,却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D.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此处以身份的普通来突出韩愈的精神。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②今者李氏子蟠,不拘世俗,非所谓出类拔萃而知所向往者乎?(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
13.(1)《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 , ”。
(2)《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两句是:“ , 。”
(3)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
(4)《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5)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蚯蚓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6)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三冲村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因境内有涂冲、江冲、林冲三条溪流汇集马槽河而得名。
她是绿色的。山体碧绿,绿得如同颜料堆起来一般;树林翠绿,绿得好似颜料涂抹一般;溪水清绿,绿得仿佛颜料流淌一般。这时候,人的思维在 ① 中也被绿色浸染,稍不注意就会缠在树梢上,融进水流里,落入草丛中。
她是湿润的。三条溪流如三条游龙,从山涧里游来,从石缝中游来,从树丛中游来,从奇花异草中游来。于是,马漕河变得丰腴而灵动,裹挟着大别山的神威,裹挟着三冲的神韵,蓄势奔涌,一路欢笑一路歌,流向巢湖。
清滢滢的河流,在柳林旁潺潺而去,拽着河边水草和柳树的根须发出哗哗的响声。浅滩处 ② 的鹅卵石排列成不同音阶的琴键,弹奏着 ③ 的乡村歌谣。翠鸟从柳林里飞过来飞过去,编织着诗意的天空。河边的水牛悠然自得地甩着尾巴,驱赶着飞动的草虫,享受着自由的时光。白鹭吃饱了便飞至牛背上稍息,和水牛一起构筑着童话般的意境。河沿上野花缀埂,有蜻蜓擦着河面飞,如一线震颤的曲谱。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15.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异。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新时代青年”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