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二年级 10 月联考
语文评分细则
1.A【解析】强加因果。
2.D【解析】一无可取即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与文意不符。
3.B【解析】第四段阐述了“全景模式”主导了白居易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并分析了“全景模式”
的特点。A选项与 C选项中都是“焦点模式”,有时间点“曙霞(早晨)”和“明月(夜归)”,有空间点“望
海楼”、“护江堤”、“十里沙堤”等;D选项是“主体模式”,“人生飘若浮”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主体感觉;B
选项总写杭州西湖风景如画以及湖山相依的地貌,全面模糊,没有焦点,符合“全景模式”的特点。
4.一是要有明确的景点位置作为核心要素,框定景观的空间范围;二是要有明确的时间点,再辅以天气因
素使景观的细节特色得以呈现;三是可从纵深关系、时间关系或平面关系来安排景观,建立景点的丰富性
和体系性。(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5.《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采用了“焦点模式”。(2 分)这首诗有具体的时间点“晓”、“六月”和具
体的空间点“净慈寺”。(2分)这首诗在景观刻画上不仅聚焦于眼前的“荷花”和“莲叶”,还用“接天”
营造了广大的背景区域。(2分)
6.A 【解析】“无所不能”错。阿懒虽然怀有异能,但又极为有限。比如从“阿懒自问,但给不出肯定的
答案”“阿懒想不明白”等处可知。
7.D 【解析】文本中的侧面描写不能刻画人物心理。
8.(1)生日宴会,请朋友喝酒,菜肴却很简单。胡伯为此表达歉意。
(2)表明胡伯此刻没有心情做菜。虽然过生日,但女儿不在身边,郁郁寡欢,心情低落。(每点 2 分,
“语意未尽”给 1分)
9.(1)想象丰富:奇异的事物空心雨,阿懒是云彩剪辑师,怀有剪辑云彩的异能等。
(2)贴近现实:主人公阿懒虽怀有异能却又有局限性,他依然是在日常逻辑中谨慎行事,比如他无法剪
出空心雨;时常以酒相聚,抱团取暖等情节都与日常生活无缝链接;人物之间的情感质朴,如父亲对女儿
的思念,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每点 3分)
10. ACF【解析】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
11. C【解析】 家,在《兼爱》中指卿大夫的封地。
12. B【解析】不是“为了利益苟且偷生”,而是“贪求不正当的利益”。
13. (1)用妇人的恩惠来安抚人,就会掩饰他内心的真情,美化他虚伪的行径。(得分点:抚,安抚;饰,
掩饰;雕画,美化,修饰,各 1分,句意 1 分)
(2)竖刁、易牙,毁坏身体,杀死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在齐国作乱。(得分点:干,求取;卒,最终;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QQABRYAQoggoQAJAAQhCAw2QCgMQkAEACIoGRBAMMAAAgQFABAA=}#}
贼,作乱,祸害,各 1分,句意 1 分)(“贼”作名词,翻译成“祸害、作乱的人”,“为贼”翻译成“成为
祸害、作难的人”亦可得分)
14.乙(1分)。这个句子承上启下(1 分),承上总结得出臣子不仁,篡权弑君的祸乱就会发生的结论,以
做臣子的都注重仁爱,何况做君主的呢作为观点,用下文的例子来承接,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1 分)
【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居住的地方有仁人最为美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人,怎么能称得上是智者?”仁人,必
定是有宽恕之心然后行事。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虽然能得到高官显位,仁人也不会去做。
有大仁的人能够爱身边的人并推及远方的人,到他力所不能及时,就会牺牲小仁来成就大仁。有大仁的人,
他的恩德遍及天下;有小仁的人,他的恩惠只停留在妻子儿女身上。只能爱妻子儿女的人,因为他只知道
谋私利,用妇人的恩惠来安抚人,就会掩饰他内心的真情,美化他虚伪的行径,谁又知道那不是真的呢?
即使当时能享受到荣耀,但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却认为是最大的耻辱。所以共工、欢兜、符里、邓析,
他们这些人的智慧并非不能识别这个道理,但是被圣王诛杀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德行而又贪求不正当的利
益。竖刁、易牙,毁坏身体,杀死儿子来谋求私利,最终在齐国作乱。所以臣子不仁,篡权弑君的祸乱就
会发生;臣子是仁人,国家太平,君主也荣耀;英明的君主明察这个道理,国家政权就会大为安宁。做臣
子的都注重仁爱,何况做君主的呢?所以桀、纣因为不仁爱而失去天下,商汤、周武王因为积累恩德而享
有天下,因此圣明的帝王注重恩德并极力推行它。《孟子》上说:“推行恩德能够遍及天下,不推行恩德不
能保全妻子儿女。古代贤人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别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推广他的所作所为罢了。”
材料二: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
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
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
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
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
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
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
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
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
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
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15.D 英雄男儿和病虎一样,即使老病疲弱,也不改壮心,虽命运起伏,但是不甘沉沦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七、八句描写了古来英雄男儿如病虎一样经历了命运的
起伏坎坷,也如病虎一样壮心犹存,不会因为时运不济、处境狼狈就沉沦而死。
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QQABRYAQoggoQAJAAQhCAw2QCgMQkAEACIoGRBAMMAAAgQFABAA=}#}
16.①本诗前四句,病虎在蒿草中妥尾独行,吞声藏形,狐狸豺狼却啸舞且嗥。诗人感叹英雄男儿如病虎
般处境艰难,反观宵小之徒却得志撒欢,在朝堂纵横驰骋。
②本诗五到八句,病虎虚弱力竭,虽存驰骋捕食的壮心,只能忍受着饥饿孤独,睡觉度过白日。诗人
悲愤于男儿命运起伏也是如此,虽不甘沉沦却也无力改变。
③诗末运用典故,老虎落难后受人之恩尚能扔金枕报答,英雄豪杰若能受到恩遇,一定也会倾尽全力
来回报,诗人以“投何人”表达了不受恩遇的迷茫、愤懑。
(一点 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本诗考查了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诗歌赏析】岳珂别开生面地抓住虎之病废与英雄受困二事的相似之点,以病虎来象征失意英雄,一上来
四句,在凄凉的旷野气氛的渲染中,引出了病虎憔悴的形象。放眼望去,这荒原天低云密,白日无光;侧
耳一听,凄厉的野风掠过山谷,带来阵阵野兽的叫声。这就突出了环境的阴森可怖。这个非人之地,正是
禽兽出没的场所。可是,这儿一边是狐狸豺狼这些乘时得志之徒在撒欢,另一边却是病废的老虎忧郁地在
蓬蒿中踯躅。群兽是啸舞且嗥,纵横驰骋;而昔日的“兽中之王”现在却步履维艰,吞声藏形。通过这祥
鲜明的对比描写,病虎处境之狼狈已跃然纸上。
空怀壮心,无力再振雄风,落得冻饿交加,连大白天也只好睡觉,何等可悲。“壮心”一句,化用曹
操“烈亡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意更悲怆。读到此我们方才明白,作者慨叹猛虎之病,原来是喻指人
间英雄失路悲。这一段巧妙地赋予病虎以人的性格与感情,亦虎亦人,这样就为下段反过来以人比虎,发
抒悲慨埋下了伏笔。
病虎犹思食肉,英雄焉能甘心死牖下!诗的最末两句,用虎投金枕报答周义收容之恩的传说作结,意
思是说:老虎受人之恩尚能报答,英雄豪杰若能以国士待之,定当报知遇之恩。这种始终以虎比人的写法,
比抽象的议论和呼喊更具力量。
岳珂精心塑造病虎的形象,究竟是为什么呢
岳珂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当年他英雄的祖父在抗金战场上所向无敌,如虎啸生风,使金兵闻
风披靡,犹如百兽慑于虎威。不料后来遭到卖国贼秦桧的迫害,死于冤狱,这比老病岩窦的虎更惨。岳飞
之后“志士仁人,抱愤入地”(陆游《跋傅给事帖》)的现象并未改变。因此,岳珂虽然继承家庭的爱国传
统,很想有所作为, 一方面奔走呼号,为祖父辩诬,搜集和编辑岳飞的著作以激励时人;另一方面又宣传
抗金,议论时政。但凡此种种,都无法改变时局。他自己也受过当局的打击迫害,于嘉定年间坐诬去官。
到嘉熙初年皇帝察其“前枉”而特诏复官时,他已五十五岁。《病虎》一诗见于他嘉熙二年至四年( 1288-
-1240 )这三年内创作并自编的集子《玉楮集》。这时下距南宋亡国仅三十多年。眼看中兴无望,功业不成,
年近花甲的岳珂怎能不发出生不逢时的感叹 如此看来,他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病虎》这样的咏物抒愤的
诗篇,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不必坐实诗中某一细节是指某事,但可以肯定,诗中创造的意境和形象,正是
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QQABRYAQoggoQAJAAQhCAw2QCgMQkAEACIoGRBAMMAAAgQFABAA=}#}
岳家三代及当时抗金志士们不幸遭遇的缩影和象征。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海上明月共潮升 皎皎空中孤月轮
(3)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18.还可带有“轻蔑、厌恶” 人物身份不同
19.①表示春天万物萌新,事物细小的意思。②蕴含着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亲昵的感彩。(每点 2
分)
20. ① 拐子把拐来的英莲先卖与冯渊,又偷卖与薛蟠,薛蟠为抢人恃强打死冯渊。
②贾雨村走马上任应天府,经门子葫芦僧指点后胡乱判了案,薛蟠得以免除牢狱之祸。
21. 甲句“挺”是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很”。
乙句“挺”是动词,作谓语,相当于“支撑”。(回答对一点得 1分,两点得 3分。)
22. ①“接近 14 亿左右的”两个约数“接近”“左右”不能连用,任删掉一个即可。③搭配不当,“广泛
的引发共鸣”应该为“引发广泛的共鸣”。④“截止”应该改为“截至” 解析:一是从语意上说事情还
在继续;二是“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作宾语)。例如,“春节假期截至 2022 年 2 月 7 日”、“截至昨
天”、“截至某月某日”。 “截止”不能带时间词(作宾语)。“截止”通常在时间词之后使用。“截止”的
使用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截止日期”。“截止日期”这种说法跟上面说的情况不同,“日期”不是
宾语,这里的“截止”是定语,“日期”是中心语。
23.题目解读:
第一句纪伯伦的话点明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
改造越来越深入;从“敬畏天地”到“人定胜天”,自然在人类的眼中,逐渐从神灵变成了工具。三百年
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文明,社会生产力超前,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但人们逐渐忘记了:自
然并不是一个死物,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密勾连在一起。后半句点出来人类对自然利用、索取
是“无知和愚昧”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
当前,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日益强烈,北京的 PM2.5 已让普通老百
姓叫苦不迭,也让国家蒙受羞辱,最近不断来袭的台风、飓风让世界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在此严峻的
情况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促进巴黎协定的签订,在全球成为改善“天
人”关系的主导者,而且在国内制定了历史上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
五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促进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执政党承担起改善“人
与天”也就是“人与大自然关系”的顶层设计,承诺在中华大地建立美丽中国,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
山、银山”的口号,并在即将召开的 19 大上,将建立“生态文明”定为我党的治国方略。这表明“天人
合一”古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更是已经演变成“生态文明”这个崭新的观念
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QQABRYAQoggoQAJAAQhCAw2QCgMQkAEACIoGRBAMMAAAgQFABAA=}#}
第二句话体现的是“出乎天性,谐和共生”的道理。“天人合一”的观念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花鸟
虫鱼、云雨变化也成为普罗大众能感知的美好存在。无论古今中外,亲近万物、融入自然似乎源于生灵本
性,通过人与自然的谐和互动而获得审美体验、心灵皈依亦成为永恒共识。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哲学理念,最早由庄子明确阐述,后被汉代董仲舒发展
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发展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系。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包容,合成一体。张世英先生也认为,“天人合一”
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智慧、人类哲学的一个独特贡献。1990 年 12 月,费孝通先生在东京“东亚社会研
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在《美美与共和
人类文明》一文中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
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结合起来,不但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包含了社会各个个体之间的融
洽相处,互补共存,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和谐哲学的深刻内涵。
学生通过对两句话的解读可以提炼出相应的观点:
切入分 45 分。
1、一般立意:人们需要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达到平衡、理想的状态。学生仅仅谈要保护环境,
或者说人破坏环境的弊端,为一般立意,45 分左右。
2、较好立意: 身处自然,接受自然馈赠,人类与自然天然具有同一性。如今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
理念逐渐推广、拓深,“生态文明”的概念应运而生。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带有一定的哲学思考,
可以到 48 分以上
最佳立意:结合两则材料衍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如果能联系当下时事,谈中国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上做出的努力,为深刻立意,可以给 50 分以上。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
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残篇评定:
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 分,不评 0分。
只写标题的,给 1分或 2 分,不评 0分。
完全空白的,评 0分。
语文答案 第 5 页 共 5 页
{#{QQABRYAQoggoQAJAAQhCAw2QCgMQkAEACIoGRBAMMAAAgQFABAA=}#}2023年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二年级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0月17日09:00~11:30
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几有景点处,即可产生景观书写的模式化可能:而最常见、最基础的景观书写模式,是“焦点模式”。
所谓“焦点模式”,即在特定时间点聚焦某个空间点而形成构图。吉人本有“时景”之说,意谓“景则由
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萧驰据此指出:“对中国景观传统而言,由特定地理方位与特定时间文汇而形成
的具体“时象'或许是最具特色亦最重要之一项。”这提醒我们,艺术作品中的“焦点模式”必须具备“时
间点”和“空间点”两个要素,才有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
②白居易笔下的弧山寺,苏枝笔下的望湖楼,都曾赦“焦点模式”所春顾。比如白居易《西湖晚归回
塑孤山寺赠诸客》写暮色中的“到岸请君回首望,莲莱宫在海中央”,刻画了具体时间点中的空间点。苏
航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也是选取了特定的时阿点(雨后、醉后)和空问点(望湖楼下)。
再如“放生童壁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献花游女木兰烧,细雨斜风湿翠翘”,这是对湖面景物和风俗
的细腻捕捉,由此辐射到了更广阔的湖面,比如放生池在望湖楼西北方向,位于白沙堤北岸,而荷花、献
花女、木兰舟则可能散布在水城的任意角落。苏请的妙处在于:他没有让景物全部变得清晰,而是聚焦于
当下切近区城,让其他景物陈列在广大的背景区域,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写法,正是典型的“焦点模式”。
③然而,无论在白居易还是在苏钺手中,“焦点模式”都没有成为最具特色、最成体系的书写模式,
因为在白居易和苏轼的时代,西湖“景点”本身的丰富性和体系性尚未建立起来。当“焦点模式”并没有
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道发的状态,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
写。
④当白居易在湖面泛舟,如果没有注目于孤山或白沙堤,他的眼睛往往处于“失焦”状态。如《答客
问杭州》:“为我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写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
熊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国得再游。”此诗首尾二联是套话,中间四句依次写山、湖、城、
船。这样的诗,读起来琳琅满目,但从景观学来看是支离破碎的:它们是诗人在充分了解杭州之后,站在
制高点进行俯瞰和想象的产物,而不是感官细节的准确记录,国此呈现出全面但模糊的景观风乾。“全景
模式”体现了郡守意识、史官意识、地志传统的综合影响,对于提高西湖景区的独立价值与美学品位而言
居功至伟,从而帮助白居易成为西湖诗欧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然而,“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
节化,国为它倾向于取消景物之间的纵深关系和时间关系,而着重表现平面关系。
⑤两度官杭的苏轼也对“全景模式”应用自如,尤其体现在有美堂吟咏中。嘉枯二年(1057),欧阳
修作《有美堂记》莫定了北宋人书写有美堂的心态基础和审美基础:“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
子之侍从…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色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可见,郡守意识、地
志视野、全景模式,成为“有美”二字的标准解释。苏航停杭期间也遵循此种习俗。比如《会客有美堂周
邻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淘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这个冗长的诗题比诗歌二首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